畜牧人
標題:
中獸醫學授課教案5
[打印本頁]
作者:
wgm70
時間:
2008-12-2 13:24
標題:
中獸醫學授課教案5
三
.
峻下逐水藥
本類藥物大多具毒性,故在臨床應用時應
“
中病即止
”
,不可久服,體虛患者應慎用,孕者禁用,臨床上所見此等癥狀者,一般病程都較長,故多證實而體虛,應根據具體情況,采用先攻后補或先補后攻,或攻補兼施等法,慎重施治,并注意邪正的盛衰及時固護正氣。
(
一
)
中藥部分
(1)
大戟
[
性味歸經
]
苦,寒,有毒;入肺、腎、大腸經。
[
功
效
]
瀉下逐水、消腫散結。
[
主治范圍
]
本品用于逐積滯,可與滑石、甘遂、牽牛、巴豆、大黃、樸硝同用,如《大戟散》
;
瀉水飲可與芫花,
甘遂,大棗同用,如《十棗湯》
臨床常用于治療急慢性腎炎水腫,晚期血吸蟲病腹水或其它肝硬化腹水。
[
用
量
]
人用
3 -10
克;馬、牛
10 ~ 30
克;豬、羊
3 ~6
克。
[
禁
忌
]
孕者及體虛者禁用,反甘草。
(2)
牽牛子
[
別
名
]
二丑、白丑、黑丑
楊萬里:素羅笠頂碧簪,曉卸藍衫著茜衫,望問竹籬心獨喜,翩然飛上翠瓊璨
.
[
性味歸經
]
苦,寒;入肺、腎、大腸經。
[
功
效
]
瀉下通便、驅蟲除積。
[
主治范圍
]
本品與瀉下藥同用能治療胃腸濕熱性便秘,具有瀉下和清熱作用,還常與其它驅蟲藥共用,治療胃腸道各種寄生蟲。
[
用
量
]
人用
3 -10
克;馬、牛
10 ~ 25
克;豬、羊
3 ~9
克。
[
禁
忌
]
孕者及體虛者禁用。
(3)
芫花
[
性味歸經
]
苦,寒,有毒;入肺、腎、大腸經。
[
功
效
]
瀉肺逐水、消腫殺蟲。
[
主治范圍
]
本品用于逐積滯,功用同大戟;也可治療咳逆實喘;還可外用治療皮膚瘡瘍。
[
用
量
]
人用
3 -10
克;馬、牛
15 ~ 25
克;豬、羊
3 ~6
克。
[
禁
忌
]
孕者及體虛者禁用,反甘草。
(4)
甘遂
本品入藥前宜先用酒醋制成或用面粉裹煨以減其瀉力及毒性,本品所含的有效成分不溶于水,故多用作散劑或丸劑使用,生品毒性大,煨后毒性減弱
.
[
性味歸經
]
苦,寒,有毒;入肺、腎、大腸經。
[
功
效
]
瀉水逐飲、消腫散結。
[
主治范圍
]
本品瀉水飲、通二便,逐水作用比大戟更為猛烈,故有
“
瀉水圣藥
”
之稱,專治胸腹積水常與芫花、大戟同用;配大戟、牽牛、大黃、樸硝等治療胃腸結滯。
[
用
量
]
人用
3 -10
克;馬、牛
15 ~ 25
克;豬、羊
3 ~6
克。
[
禁
忌
]
孕者及體虛者禁用,反甘草。
(5)
續隨子
(
千金子
)
[
性味歸經
]
辛,溫,有毒,入肺,腎,大腸經
[
功
效
]
瀉水逐飲、破血散淤
[
主治范圍
]
本品瀉水飲,治療水腫,常與大戟,牽牛,大黃,木通同用,此外,本品可破血散淤,常與行氣活血藥同用。
臨床上治療毒蛇咬傷,取千金子
20-30
粒搗爛,用米泔水調服,治療
160
例,多在
1-3
劑可愈,神昏者加龍膽草
30
克煎服。
(
二
)
草藥部分
(1)
烏桕
[
別
名
]
虹葉、虹樹、虹仔
[
性味歸經
]
苦,微溫,有毒;入腎、大腸經。
[
功
效
]
瀉水逐飲、消腫通便。
[
主治范圍
]
本品瀉水飲、通二便,用治腹水常與豬苓、澤瀉、木通同用。
[
用
量
]
人用
3 -10
克;馬、牛用鮮根皮
120 ~ 400
克;豬、羊
30 ~90
克。
[
禁
忌
]
孕者及脾胃虛者禁用。
(2)
地膽草
[
別
名
]
牛托鼻、地枇杷
[
性味歸經
]
苦,辛;溫;入腎、肝、脾經。
[
功
效
]
逐水利尿、行氣驅風。
[
主治范圍
]
本品主治水腫和腎炎,用治肝炎腹水常與卷柏同用;用治腎炎水腫常與筋骨草、黃膽草等同用。
[
用
量
]
人用
3 -10
克;馬、牛用鮮根皮
120 ~ 400
克;豬、羊
30 ~90
克。
[
禁
忌
]
孕者及脾胃虛者禁用。
(3)
商陸
陶弘景
:
商陸,近道處處有,方家不甚干用,治療水腫,切生根,雜生鯉魚煮作湯。
本品有毒,如服用不當,會引起中毒,一般在服后
20
分鐘至
3
小時發病,有輕度到中度的體溫升高,心力較速,呼吸加快,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繼則眩暈,頭痛,胡話,燥動,嚴重者抽搐,昏迷,瞳孔放大,對光反射消失,膝反射亢進,大小便失禁
.
從神志昏迷到清醒,短者
11
小時,長者可達
31
小時,大劑量則使中樞神經麻痹,呼吸運動障礙,血壓下降,心肌麻痹死亡
.
孕者服多有生命危險
.
服用商陸輕度中毒可有胃腸道癥狀,經
3-5
天可自行消失,常見的中毒可用支持及對癥療法,民間解救用甘草,生綠豆
30-60
克,搗爛,井水泡服或煎服
.
[
性味歸經
]
苦,寒,有毒,入肺,腎,大腸經
[
功效
]
瀉肺逐水,消腫殺蟲
[
主治范圍
]
本品用于逐積滯,功用同大戟,也可治療咳逆實喘,還可外用治療皮膚痔瘡
.
臨床上消腫毒,可用本品為末,水調或醋調外敷,治療癰腫疔毒,本品還有
消腫撥毒作用,常用鮮品搗爛或拌鹽搗爛外敷
.
[
用
量
]
馬,牛
15-25
克
;
豬,羊
3-6
克
[
禁
忌
]
孕者及體虛者禁用,反甘草
.
第四章
消
導
藥
凡能消化草谷,導行積滯的藥物,稱消導藥。
消導藥有消食導滯,寬中除脹的功能,有些藥物尚有健脾開胃的作用。適用于草料傷脾,積滯不化引起的食欲不振、肚腹脹懣、反芻減少或停止、反胃吐草、噯氣、便秘或泄瀉等病癥。根據不同癥狀,消導藥可配合其它藥物共同使用,如食積便秘氣滯可配合理氣藥及瀉下藥;脾虛者配健脾藥;中焦有寒者配溫經祛寒藥同用。
本品是克消之劑,所以不宜長期大量服用。對于純虛無實之證,應當禁用
.
若大積,大聚非攻不可,投以消導劑,則病重藥輕,反能貽誤病機,故必須權衡邪正虛實,緩急輕重,辨證施治。
(
一
)
中藥部分
(1)
神曲
[
別
名
]
六曲、建曲、陳曲、焦曲、老范志
[
制作
]
用鮮青蒿,鮮蒼耳,鮮辣蓼各
12
斤切碎,赤小豆碾末,杏仁去皮各
6
斤,混合拌勻,入麥麩
100
斤,白面
60
斤,加水適量,揉成團塊,壓平后用稻草或麻袋
(
或麻葉
)
覆蓋,使之發酵至外表長出黃色菌絲時取出,切成約
3
厘米的小塊,曬干即成,傳統的觀念認為一般在農歷五月初五或六月六三伏天制作,以陳久無蟲蛀者為佳。
[
本經逢原
]
神曲,其功專于消化谷類酒積,陳久者良,但有積者能消化,無積者久服則消人元氣。
[
性味歸經
]
甘、辛,溫;入脾、胃經。
[
功
效
]
消食化積、健脾和胃
[
主治范圍
]
本品適用于料傷積滯之證,尤以消谷料見長,常配山楂、麥芽、萊菔子、大黃、芒硝治脾胃虛弱引起的料傷或食欲不振。
[
按
]
本品為健胃助消化,消除胃腸積滯之要藥,炒焦用消食的效力更強,此外還能減少乳汁分泌
.
助消化用量宜輕,清除胃腸積滯用量宜大
.
本品還有解金石之毒功能,凡制劑中有金石為品,難以吸收者,可佐用一些神曲,糊丸以助消化,既能助運化吸收,又能保護消化功能,例如磁朱丸,就是將磁石,朱砂為細末,用神曲為丸,若胃腸弱者制丸劑服用時,亦可用本品煮糊為丸。
[
用
量
]
人用
3 -10
克;馬、牛
20 ~ 60
克;豬、羊
10 ~ 15
克。
(2)
麥芽
取壯實大麥,剝去谷殼,洗干凈,加水浸泡后,置溫暖處悶潤,可蓋稻草,每天淋水
1
~
3
次,至麥芽長達
3
~
5mm
時取出,曬干或用微火烘干。炒麥芽可取麥芽置鍋內微炒至黃色,取出放涼,焦麥芽炒至焦黃色后,噴灑清水取出曬干。
[
性味歸經
]
甘、辛,溫;入脾、胃經。
[
功
效
]
消食健脾,回乳。
[
藥理
]
麥芽所含淀粉酶有健胃助消化的作用,但焦麥芽則影響淀粉酶含量,對淀粉分解能力顯著降低,微炒對酶無影響,越嫩越短的芽含酶量越高
.
[
主治范圍
]
本品為常用的消食藥,消食作用和緩但長于健脾,治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常與健脾藥白術、黨參等配伍;食滯肚脹常與神曲、山楂、陳皮等同用。此外,本品還能回乳,常用于乳汁郁積引起的乳房脹滿。
[
用
量
]
人用
3 -10
克;馬、牛
20 ~ 60
克;豬、羊
10 ~ 15
克。
[
禁
忌
]
哺乳期母畜忌用。
(3)
谷芽
麥芽為大麥經發芽后干燥而成,而谷芽是稻谷發芽之物,二者功用相似,但谷芽善消谷積,消食之力較麥芽緩和,偏于健脾養胃,常與麥芽同用。
麥芽同谷芽同屬消化系統體質藥,效用健胃助消化,但所含淀粉酶質量不同,作用也有所差別,以麥芽最高,
谷芽次之。
(4)
山楂
[
性味歸經
]
酸、甘,微溫;入脾、胃、肝經。
[
藥理
]
口服山楂能增強胃中酶類的分泌,促進消化,所含的解脂酶能促進脂肪類食物的消化,還能降低膽固醇,收縮子宮,故有助于產后淤血排出,還有活血祛淤的作用
.
[
功
效
]
消食健胃,活血化瘀。
[
主治范圍
]
本品能助脾健胃,促積食消化。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常與麥芽、神曲、檳榔等同用等此外,本品還能行血散瘀,用于產后腹痛、惡露不盡,常和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等同用。
[
按
]
山楂生用善于開胃消食,活血化淤,炒焦用于消食導滯
.
山楂炭適用于消食止瀉,能防腐,但消化能力弱于山楂,
楂核炭比山楂消化力弱,能安神,山楂核消食磨積,兼治疝氣
(
指腹股溝及小腹部疝氣或睪丸脹痛
)
人醫上用于剛斷乳,乳房脹痛方
:
山楂
9
克,麥芽
12
克,青皮
9
克,水煎當茶喝,
1-2
日后可消乳
.
神曲,山楂,麥芽合稱三仙,若炒焦則稱焦三焦,能互相促進共起消食導滯之功,合檳榔稱四仙,加強行氣消食之力,這幾味藥常配合使用
.
[
用
量
]
人用
3 -10
克;馬、牛
20 ~ 45
克;豬、羊
10 ~ 15
克。
[
禁
忌
]
脾胃虛弱無積滯者忌用。
(5)
雞內金
[
醫學衷中參西錄
]
雞內金,雞之脾胃也
.
中有瓷石,銅,鐵都能消化,其善化淤積可想而知。
[
按
]
雞內金本身不含任何消化酶,但在體內使胃的運動功能增強,口服后能提高胃液的分泌量酸度及消化功能均提高,主要表現在胃的運動期延長及蠕動波增強,由于胃運動增強,故排空率也大大加快,故有消食化滯之功。
[
性味歸經
]
甘,平;入脾、胃、小腸、膀胱經。
[
功
效
]
消食健脾,化石通淋。
[
主治范圍
]
本品用于消積健脾,常與枳實、神曲、山楂
麥芽、白術、茯苓同用,用于化石通淋,常常與海金砂、金錢草同用
。
[
用
量
]
人用
3 -10
克;馬、牛
10 ~ 30
克;豬、羊
3 ~ 10
克。
(6)
萊菔子
萊菔子為蘿卜的種子,地骷髏為枯蘿卜或蘿卜的干枯老根,采收種子時連根拔起,割去地上的部分,洗凈曬干,功能為利水消腫,用治水腫、小便不利之證。
[
性味歸經
]
甘,平;入脾、胃、小腸、膀胱經。
[
功
效
]
消食除脹,祛痰降氣。
[
主治范圍
]
本品用于消積化食,常與神曲、山楂等同用,如《保和丸》;用于祛痰降氣,常與蘇子、白芥子同用。
[
臨床報道
] (1)
木薯中毒
:
可用大量蘿卜汁灌服。(
2
)鮮蘿卜葉及茅根葉治矽肺有一定效果。(
3
)鮮蘿卜葉搗汁,加好陳墨少許,飲之治小便出血。
(4)
治噎膈打呃:白蘿卜桿
15
克(微炒),神曲
9
克,白蔻仁
9
克,共為細末,淡姜湯下,治紅白痢疾,加枳殼、山楂各等分煎服。
[
用
量
]
人用
3
~
10
克;馬、牛
15 ~ 45
克;豬、羊
6 ~ 12
克。
[
禁
忌
]
氣虛者忌用。
(
二
)
草藥部分
(1)
黃花酢漿草
[
別
名
]
咸酸甜草、三葉酸、不拉露。
[
性味歸經
]
甘,平;入脾、胃、膀胱經。
[
功
效
]
健胃消食、活血理氣、生津止渴。
[
主治范圍
]
用于治療牛胃積食,常與蘆薈同用;治牛不反芻,可與海金砂同用。
[
用
量
]
人用
3 -10
克;馬、牛鮮品
120 ~ 400
克;豬、羊
30 ~ 120
克。
[
禁
忌
]
母畜忌用、免子慎用。
(2)
焊菜
[
性味歸經
]
辛、甘,溫;入脾、胃、肺經。
[
功
效
]
健胃消食、理氣化痰。
[
主治范圍
]
用于治療胃寒冷痛、積食不消,可與山蒼子、良姜或山姜等同用;治脾氣虛咳,可與半夏、蘇子、陳皮等同用。
[
用
量
]
人用
3 -10
克;馬、牛干品
30 ~ 100
克,鮮品
60 ~ 250
克;豬、羊適量。
第五講(2學時)
內容:
止咳化痰平喘藥
第五章
止咳化痰平喘藥
凡能祛化痰涎、制止或減輕咳嗽氣喘的藥物,統稱為止咳化痰平喘藥。
祛痰藥主要用于痰多咳嗽,痰壅氣喘以及
“
痰
”
引起的癲癇驚厥、瘰疬、鼻膿等證。止咳平喘藥主要用于咳嗽、氣喘的病癥,但一般咳嗽多挾痰,痰多可致咳,痰涎壅塞,肺氣失降,故痰又可致喘,此外痰的排出又賴于氣,所以運用本藥物時,應掌握咳、痰、喘、氣四者的關系,所謂
“
治咳者,治痰為先,治痰者,二氣為上
”
即此道理。其次,還必須根據不同病情,適當選用不同的止咳化痰藥以及配合治因之藥,如外感配合解表藥,虛勞配合補養藥,寒重配祛寒藥,有熱配用清熱藥共用。
痰為何物,痰飲為津液所化,痰濁飲清,痰是疾病過程中的產物,它是病之標,而非病之本,痰飲之病與肺、脾、腎三臟有直接關系,因為機體運化水液由三者共同完成,腎主水,肺通調水道,脾主運化,共同完成其功能。所以一者有故,運化受阻,津液即為痰飲。痰飲是三臟病理產物,停滯于呼吸道、消化道、經絡、骨肉之間引起疾病。前人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的說法,說明痰與肺、脾兩臟的關系更為密切。怪病多由痰引起,脾虛生濕,濕聚成痰,上涌于肺,就是肺為貯痰之器。痰之為病,隨氣生降,為喘為咳,所以治咳者,治痰為先,治痰者,下氣為上。
飲泣痰、喘、咳的原因有外感、內傷。病因作用于機體后,由于脾氣不能健運或致使氣機不利,所吸收的營養物質失其正常代謝而不能被機體所利用。(
1
)聚于肺則痰咳喘息,胸悶不舒,呼吸不利;(
2
)痰飲積于胃腸,發生肚腹脹滿,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3
)留于肌膚經絡,則麻痹不仁,癰瘍生成;(
4
)若痰與火結成為患,影響臟腑功能,則驚、癲、瘰疬(頸部淋巴結結核)發生;(
5
)痰飲積于心,痰迷心竅,則出現昏迷,牙關緊閉,人中風不語癲癇、昏迷,家畜瞪眼,蔻流白沫,愈后會再復發;(
6
)痰飲若長期治療不愈,則稱為頑痰或老痰,治宜用礞石等藥。說明本病不僅局限在咳喘方面的應用,也廣泛地應用在內、外等臨床各科。
臨床上多見寒痰,濕痰,熱痰,燥痰等癥,故化痰藥的藥性有寒、溫的不同,藥性辛溫而燥熱的主要用于寒痰、濕痰癥,藥性寒而潤的主要用于熱痰、燥痰等,所以,根據止咳化痰平喘藥的不同性能,又可分為溫化寒痰、清化熱痰和止咳平喘三類藥。
一
.
清化熱痰藥
清化熱痰藥性多寒涼,味苦甘入肺經,故具有清化熱痰作用,用于熱痰而致的痰喘、鼻涕粘稠,或痰被熱煎成的癲癇、驚狂等證,常與清熱藥同用,如黃芩、黃連、大黃、貝母、前胡、桔梗等。
(1)
貝母
貝母按產地不同,命名不同,四川產的松葉貝、卷葉貝稱為川貝,東北產的貝母稱為平貝,浙江和江蘇產的貝母稱為浙貝,主產于浙江省象山的稱為象貝,象貝個兒特別大,又叫大貝,新疆、青海產的叫伊貝(伊犁貝母)。
貝母采挖后,洗凈、去心、曬干,洗凈除表皮,用貝殼粉或熟石灰布于表面,吸支擦出的漿液,再撞至表面全部涂滿貝殼粉為止,再曬干。
[
性味歸經
]
苦、甘,微寒;入心、肺經。
[
功
效
]
止咳化痰、清熱散結。
[
主治范圍
]
本品有川貝、淅貝之分,川貝長于滋陰潤肺化痰,淅貝長于清肺熱散結。用于虛咳,常將川貝配伍百合、沙參、知母同用;用治肺熱咳嗽喘,常用淅貝配伍黃芩、大黃、金銀花、菊花同用。
[
用
量
]
人用
3 -10
克;馬、牛
15 ~ 30
克;豬、羊
3 ~ 10
克。
[
禁
忌
]
脾胃虛寒及有濕痰者忌用,反烏頭。
(2)
瓜蔞
(栝蔞)
山上野生的瓜蔞稱為山瓜蔞,家種的稱銀瓜蔞,銀瓜蔞作用較好,現代研究認為瓜蔞是一種抗癌藥,但抗癌作用最強的是瓜蔞皮,瓜蔞根稱為天花粉,所含的蛋白質是一引產的主要成分,瓜蔞仁和瓜蔞皮都能入藥。
[
性味歸經
]
甘,寒;入肺、胃、大腸經。
[
功
效
]
清肺化痰、潤腸通便、消腫散結。
[
主治范圍
]
本品入藥有瓜蔞的皮、種仁和全瓜蔞之分,全瓜蔞長于清肺化痰,;用治肺熱咳嗽喘,常配伍貝母、桔梗、前胡同用;瓜蔞仁長于潤腸通便,瓜蔞皮則用于瀉肺行水,此外,全瓜蔞還用于治療乳房炎和外科疔毒。。
[
天花粉的炮制
]
春秋采挖后,刮去根皮,切斷或剖開(大的)曬干,撞去外表的黃色層使成白色,或用硫磺薰白。炮制則撿去雜質,大小塊分開,用水泡約六成透后,撈出,悶潤至內外濕度均勻,切片曬干,或用水洗凈,撈出,曬至極干,搗成小塊。
天花粉用作妊娠中期引產,以天花粉針劑肌注,據藥理研究,天花粉蛋白質為主藥引產成分,臨床報道,成功率達
98.14
%,天花粉平均引產時間為
6
-
7
天。
[
用
量
]
人用
3 -10
克;馬、牛
30 ~ 60
克;豬、羊
12 ~ 15
克。
[
禁
忌
]
脾胃虛寒無實熱者忌用,反烏頭。
(3)
桔梗
[
性味歸經
]
苦、辛,寒;入肺經。
[
功
效
]
清肺化痰、消腫排膿。
[
主治范圍
]
本品善于宣通肺氣,除了止咳平喘之功外,還兼有消癰排膿的作用。治療外感引起的咳喘,可與荊芥、防風、前胡、桑葉、菊花同用;用于肺癰鼻膿,可與魚腥草、葦莖、桃仁等同用。
[
藥理研究
]
用桔梗煎劑喂狗,能促進支氣管粘膜分泌物增多,而有祛痰作用,祛痰作用類似氯化銨(氯化銨內服后,能刺激胃粘膜,反射性地引起支氣管腺體分泌,使稠痰變稀,易于咳出,此外,氯化銨經支氣管排出時,由于滲透壓的作用,攜帶的水分亦能稀釋稠痰,故祛痰效果較強。)
桔梗溶血作用相當強,只宜口服,不宜做注射劑,全株都有溶血作用,正在開花桔梗的莖枝葉花溶血作用勝于根,桔梗皂甙的
1
萬倍稀釋液仍有溶血作用,因此不宜用作注射液,內服皂甙在消化道內經水解而被破壞,其分解產物沒有溶血作用。
[
附方
]
(
1
)咽喉腫痛:桔梗
9
克,薄荷、牛蒡子各
6
克,生甘草
6
克,水煎服。(
2
)西藥復方桔梗片:桔梗
500
克,遠志、冬花各
250
克所制。
[
按
]
桔梗系開提肺氣之藥,可為諸藥舟楫,載藥上浮,能引苦泄下之劑,至于至高之處,清氣既得上升,濁氣自然下降。
[
用
量
]
人用
3 -10
克;馬、牛
15 ~ 45
克;豬、羊
3 ~ 10
克。
[
禁
忌
]
陰虛久咳者忌用。
(4)
前胡
[
性味歸經
]
苦、辛,微寒;入肺經。
[
功
效
]
降氣祛痰、清熱宣肺。
[
主治范圍
]
本品能治療外感風熱引起的咳喘,常與薄荷、牛蒡子同用。
[
用
量
]
人用
3 -10
克;馬、牛
15 ~ 30
克;豬、羊
6 ~ 12
克。
[
禁
忌
]
陰虛火咳、寒飲咳嗽者忌用。
二
.
溫化寒痰藥
溫化寒痰藥是治寒痰、濕痰所致的咳嗽氣喘、痰多稀薄的證候,以及痰濕阻于經絡所致的肢節疼痛,陰疽流注等證,臨床上常與溫散寒邪、燥濕健脾的藥物配伍。
(1)
半夏
[
處方名
]
生半夏、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竹瀝半夏、京半夏、蘇半夏、青鹽半夏、半夏曲,藥典中常用的有三種,如半夏、清半夏、法半夏。
[
毒性
]
半夏中有毒成分能引起嘔吐,難溶于水,經久加熱后可被破壞,并能被明礬所破壞,半夏生食可使口腔麻木和腫痛、流涎、張口困難等,嚴重者可窒息。
[
性味歸經
]
辛,溫,有毒;入肺、胃經。
[
功
效
]
燥濕化痰、和胃止嘔、消腫散結。
[
主治范圍
]
本品為化寒痰之要藥,尤其是脾不化濕,聚而成痰的證候為宜,治寒痰可與生姜、細辛等配用;胃寒翻胃嘔逆可與丁香、生姜同用;生用還可治療疔瘡腫毒。
[
用
量
]
人用
3 -10
克;馬、牛
15 ~ 30
克;豬、羊
3~ 10
克。
[
禁
忌
]
陰虛燥咳、熱咳及孕者忌用,反烏頭。
(2)
天南星
[
炮制
] (1)
制南星:將天南星層層迭鋪于蒸籠內,每層之間鋪一層生姜片和明礬,用火蒸至中心無白色星點為度,切片曬干。(
2
)膽南星:又叫膽星,將天南星為末入牛膽囊(或豬膽囊)中,掛在屋檐下晾干或陰干即成。天南星吸收了膽汁,藥性由辛苦溫變為味苦微涼。膽星能清熱祛風痰,治幼兒驚風,全身痙攣,牙關緊閉,膽星較貴,一般自制。(
3
)陳南星:陳久者良,雙稱陳膽星。
[
性味歸經
]
辛,溫,有毒;入肺、肝、脾經。
[
功
效
]
燥濕化痰、祛風定驚、消腫散結。
[
主治范圍
]
本品化痰功效與半夏略同,但溫燥之性較半夏為烈,治頑痰咳嗽,多與半夏配伍。祛經絡之風痰,破傷風等多與川烏、附子、僵蠶、全蝎等同用。
[
臨床
]
腮腺炎:取生天南星研粉浸于食醋中,
5
天后外涂患處,每天
3
-
4
次,治療
6
例,當天退熱,癥狀減輕,平均
3
-
4
天,腫脹逐漸消退。
[
用
量
]
人用
3 -10
克;馬、牛
15 ~ 45
克;豬、羊
5 ~ 10
克。
[
禁
忌
]
陰虛燥咳及孕者忌用。
(3)
旋復花
旋復花全草又稱金沸草,類似花的功用。
[
性味歸經
]
苦、辛、咸,微溫,有毒;入肺、大腸經。
[
功
效
]
降氣平喘、消痰行水。
[
主治范圍
]
本品用于降氣平喘,多與蘇子同用,用于化痰行水,多與桔梗、半夏、桑白皮等同用。
[
用
量
]
人用
3 -10
克;馬、牛
15 ~ 30
克;豬、羊
8 ~ 12
克。
[
禁
忌
]
陰虛燥咳、糞便稀溏者忌用。
三
.
止咳平喘藥
(1)
杏仁
杏仁有南杏仁和北杏仁之分,杏子在麥收季節成熟,它遲于櫻桃,早于桃李,一般在
5-6
月間采收,此時正是水果淡季,食杏可防病,并可抵抗癌細胞。
《杏花詩》
春物竟相妒,杏花應最嬌,紅輕欲愁殺,粉薄似啼銷,愿做南華蝶,翩翩繞此條。
[
抗癌作用
]
早在
1922
年,美國的著名醫生羅伯特和別的醫生合作,對喜馬拉雅山麓的一個遍布杏林的國家進行研究,發現這個國家人口只有
5
萬人,但人多長壽,并且不患癌癥,原因是這個國家人常年以杏子和杏干充饑。南太平洋上的島國斐濟,人口
100
多萬,有長壽之國的稱號,考察發現,那里的人從未患癌癥,是世界上唯一沒有癌癥的國家,考察證明斐濟人也愛吃杏。杏可預癌,可能與杏中所含的維生素
B17
有關,美國的一個科研機構用維生素
B17
對
250
名癌患者進行治療,竟有
248
人獲愈,這一奇跡曾引起世界各界人士的關注。
[
副作用
]
桃養人,杏傷人,李子樹下抬死人。因杏性溫,食之過多,會上火,發炎,對牙齒也不利,還容易誘發拉肚子。
[
杏林佳話
]
三國名醫董奉隱居廬山,為人治病不收酬金,只求病重而愈者在其居住處種杏
5
棵,輕而愈者種
1
棵,數年后,經董奉治愈者無數,得杏
10
萬余株,蔚然成林,當杏子成熟時,董奉命人在杏林蓋一糧倉,并廣貼告示,有買杏者可拿谷物一斗倒入糧倉,自己可摘一斗杏,董奉每年以此換來三萬余斗谷子,用來接濟撈弱病殘者,那些得救者感激贈匾,上寫杏林春暖,所以杏林成了中醫界的代名詞。
[
性味歸經
]
苦,溫,有小毒;入肺、大腸經。
[
藥理
]
苦杏仁甙在體內經酶或酸水解后產生微量氫氰酸,其中少量氫氰酸能抑制咳嗽中樞,使呼吸運動趨于安靜而達到鎮咳平喘得作用。大量氫氰酸對延髓中樞先刺激后麻痹,并抑制酶的活動,引起組織窒息,阻礙新陳代謝,使呼吸麻痹而死亡,且有溶血的作用,使動物窒息而死亡。
本品一般去皮應用以減其毒性,但據研究,其毒性成分苦杏仁甙正是止咳的有效成分,它在種皮中含量最高,藥理及試驗均證明杏仁帶皮可提高療效,又可節約藥材。
[
中毒解救
]
(
1
)早期可洗胃(高錳酸鉀、雙氧水或
1
%硫代硫酸鈉),然后大量給糖水,或靜注葡萄糖,嚴重者立即給予輸氧。(
2
)李時珍:食杏仁中毒,多致昏迷將死,可用杏樹根皮切碎,煎湯服可解。(
3
)民間常用方:杏樹皮(去粗皮)
60
克,加水
500
毫升,煎沸
20
分鐘,取汁灌服。
[
炮制
]
為避免毒性,可用炮制去小毒,或用蜜杏仁、杏仁霜(砸碎杏仁,置草紙上,待油吸收后曬干碾細備用。)
[
功
效
]
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
主治范圍
]
本品用于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喘,常與麻黃、桂枝、甘草同用,如《麻黃湯》;用于腸燥便秘常與麻仁、桃仁等同用。
[
用
量
]
人用
3 -10
克;馬、牛
25 ~ 45
克;豬、羊
5 ~ 15
克。
[
禁
忌
]
陰虛燥咳、糞便稀溏者忌用。
(2)
百部
[
綱目
]
百部,亦天門冬之類,故能治肺病殺蟲,但百部氣溫而不寒,寒嗽宜之,天門冬性寒而不熱,熱積宜之,此為異也。
[
本草新編
]
百部,殺蟲而不耗氣血,最有益于人
,但其力甚微,用之不妨多也,然必與參、芪、術同用為佳,既益肺脾之氣,又能殺蟲。
[
性味歸經
]
甘、苦、涼,入心、肺、肝經
[
功
效
]
潤肺止咳、殺蟲滅虱
[
主治范圍
]
本品為治療咳嗽氣喘,對于新舊咳嗽都可采用,尤以久咳多用,還可用于內服治蛔蟲,外用治螨滅虱。近代多用于治療蟯蟲(灌腸)、百日咳、疥廯、體外寄生蟲等。
[
用
量
]
人用
3 -10
克;馬、牛
15-30
克;豬、羊
3-10
克。
(3)
馬兜鈴
[
性味歸經
]
苦、辛,微寒;入肺、大腸經。
[
功
效
]
清肺降氣、止咳平喘。
[
主治范圍
]
本品為清肺熱之要藥,用于熱性咳嗽,常配貝母、杏仁、知母等同用。
[
用
量
]
人用
3 -10
克;馬、牛
15 ~ 30
克;豬、羊
3 ~ 10
克。
[
禁
忌
]
虛寒咳喘者忌用。
(4)
款冬花
菊科植物,
12
月份時款冬尚未出土時,挖取花蕾,避免手摸,日曬,冰凍,以免變色,采用后放通風處干燥,待半干后篩去泥土后,去凈花梗,再晾至全干,即可入藥。
[
本草綱目
]
款者,至也,至冬而花也。
[
本草衍義
]
百草中,惟此不顧冰雪,最先春也,故世謂之鉆凍,雖在冰雪之下,至時亦生芽。
款冬花的別名很多,有冬花、款花、艾冬花、九九花,天水一帶還叫看燈花,意為元宵節看燈時,正是款冬的盛開季節,唐朝詩人張藉有詩云:僧房逢著款冬花,出門吟行日已斜,十二街中春雪遍,馬蹄今去入誰家。
[
性味歸經
]
辛,溫;入肺經。
[
功
效
]
潤肺下氣、止咳化痰。
[
主治范圍
]
能溫潤肺經,用于化痰止咳,常配紫苑、貝母、杏仁、知母等同用。
[
民諺
]
知母、貝母、款冬花,專治咳嗽一把抓。
[
用
量
]
人用
3 -10
克;馬、牛
15 ~ 30
克;豬、羊
3 ~ 10
克。
(5)
枇杷葉
[
炮制
]
全年可采摘,采摘后曬至七八成干,扎成小把再曬干,刷去絨毛,用水洗凈,稍悶,切絲,曬干,蜜炙則取枇杷葉絲,加煉熟的蜂蜜和開水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后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
100
斤枇杷葉絲用煉熟蜂蜜
25
斤。
[
雷公炮炙論
]
采得枇杷葉后,粗布擦去毛令凈,用甘草湯洗一遍,用棉再擦令干,每一兩以酥一分炙之,酥盡為度。
[
性味歸經
]
苦,涼;入肺、胃經。
[
功
效
]
和胃降逆、止咳化痰。
[
主治范圍
]
本品能清泄肺熱,用于外感風熱引起的咳嗽,常配黃連、貝母、桑白皮等同用。
[
用
量
]
人用
3 -10
克;馬、牛
15 ~ 30
克;豬、羊
3 ~ 10
克。
[
禁
忌
]
寒咳者忌用。
(6)
白果
銀杏的種子,其樹稱為公孫樹
.
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從栽種到結果要經
20
-
30
年,
40
-
50
年才能結果,爺爺種樹,孫子才能吃果。其二是中華民族得祖先軒轅復姓公孫,因銀杏得樹年齡相當長,與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相等,故稱公孫樹。
銀杏樹在國內外都稱為老壽星,是世界長壽樹種之一,我國北京潭柘寺三圣殿西邊有一棵遼代的銀杏,清乾隆皇帝封它為帝王樹,其樹齡有一千多年,廬山黃龍寺前的黃龍三寶樹之一的古銀杏,是晉代所種,武夷山有一棵
30
多米的銀杏,樹圍
6
米多,經鑒定,也有
1
千多年。山東呂縣浮來山定林寺有一棵銀杏,樹高
28
米,需
8
人牽手才能圍抱,距今已
3000
多年,據《重修呂志》記載,在魯隱公
8
年(公元前
715
年),魯國與呂國曾在這棵樹下會盟,大約距今
100
年前,此樹曾被一場大火燒過,然幸存的樹干又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復活,現在此樹仍郁郁蒼蒼,又吐艷開花并結出累累果實。
[
綱目
]
銀杏,宋初始入貢著名,改稱銀杏,而修本草者不收,近始方亦使用之。其氣薄味重,性澀而收,益肺氣,定喘嗽,縮小便,又能殺蟲消毒,然食多則收令人太過,令人氣壅腹脹,昏煩,故《物類相感錄》言銀杏能醉人,而《三元延壽書》言昔有肌者,有以白果代飯食飽,次日皆死也。
[
四川中藥志
]
白果,
3
-
5
歲的小兒一次服
30
-
50
粒者,極易中毒,若中毒者可用麝香
0.3
克,調溫水即解。
[
毒性
]
銀杏果仁內含有一種與苦杏仁一樣的微量氫氰酸,此成分有毒,人體吸收如果超過一定量,就有可能中毒,并導致死亡。《本草綱目》中引用了李延飛的《三元延壽書》的一句話說
“
白果食滿千個者死
”
,銀杏仁中毒以小兒多見,兒童生吃
7
-
15
枚即可引起中毒,炒熟后毒性會降低,但仍不能食太多,
5
歲以下的兒童應禁食。
民間解方:多食白果者,出現頭痛,發熱,抽筋,煩躁不安,嘔吐,呼吸困難等癥,可急用生甘草
60
克煎服,或用白果殼
30
克煎服。
[
性味歸經
]
甘、苦,涼;有小毒,入肺經。
[
功
效
]
斂肺定喘、收澀除濕。
[
主治范圍
]
本品能收斂肺氣,用于久病虛咳,常與杏仁、冬花、甘草同用;用于收澀除濕,常與黃柏、芡實等同用。
[
臨床
]
(
1
)肺結核:中秋節前,將半青半黃的銀杏(選取外表絲毫無損的大顆粒)摘下,不用水洗,亦不去不柄,隨即浸入生菜油中,浸滿
100
天后即可使用,每日早中晚各服一粒(小兒酌減),空腹服,治療
1000
多例,癥狀自覺減輕者占
70
-
80
%,療程為
1
-
3
個月。(
2
)銀杏葉療冠心病:葉所含的黃酮類有效成分有降低血清膽固醇,擴張冠狀動脈的作用,近年來用于高血壓心絞痛有一定的療效??蓡斡没蚺浯ǎt花,常用的制劑有
6911
片,復方
6911
(含銀杏葉、何首烏、鉤藤),用于血清膽固醇過高,冠心病心絞痛,腦血管痙攣等癥。
[
用
量
]
人用
3 -10
克;馬、牛
25 ~ 60
克;豬、羊
6 ~ 12
克。
(7)
洋金花
為茄科植物曼陀羅的花。
[
藥理
]
(
1
)中樞作用:其有效成分為東莨菪堿,有顯著的鎮靜作用(阿托品則興奮大腦),一般劑量可使人感覺疲倦,進入無睡的睡眠,還能解除情緒激動,產生健忘。(
2
)周圍作用:東莨菪堿能阻斷毒藫堿型的乙酰膽堿受體,因此作用性質上與阿托品相同,僅在作用強度上略有差異。(
3
)由于它的抗膽堿作用,其注射液在解救有機磷農藥中毒時有良好的效果,它與阿托品同樣有解除血管痙攣的作用,因此能改善微循環及組織器官的血液灌注,而有抗休克的作用。(
4
)體內過程與毒性:口服易吸收,分布于全身,通過胎盤至胎兒循環,大量靜脈注射洋金花總堿后可發生強烈驚厥或角弓反張,終于呼吸衰竭而死亡。
[
臨床
]
(
1
)用于麻醉:相傳我國名醫華佗早在公元
200
年時就用
“
麻沸散
”
(洋金花、生草鳥、香白芷、當歸、川芎、天南星)作為麻醉劑為病人施行刮骨術和剖腹手術。近年來,繼針刺麻醉后,又進一步采用了以洋金花為主的中藥麻醉,獲得初步成功,基本處方為以洋金花、生草鳥、香白芷、當歸、川芎、天南星等,給藥途徑目前采用口服、灌輸腸、肌肉注射、靜脈點滴、穴位注射等
6
個途徑,共施行大小手術(含高齡老人及小兒在內)共
81
種,手術時間最長達
9
小時以上,洋金花生藥用量一次高達
20
克,術后一般恢復良好,上述病例采用中藥麻醉手術后無
1
例失敗,麻醉效果滿意者(指麻醉平穩,病人安靜,能順利完成手術,或手術刺激雖較明顯,但不需改用其它麻醉,仍能完成手術者)占
90
%左右,缺點是蘇醒時間長,故可在手術后從胃管抽取空余藥液,并注入甘草綠豆湯,亦能使蘇醒早復。(
2
)哮喘:洋金花
45
克,川貝
30
克,法半夏
24
克,澤蘭
18
克,冬花
15
克共研細末,用老姜一斤,搗爛取汁,將藥末均勻,以有蓋茶蠱一只盛貯封固,隔水蒸
1
小時久,取出,以熟煙絲
300
克和勻,放通風處,吹至七八成干(不可過于干燥,恐其易碎)時,貯于香煙缸中備用,每日以旱煙筒或水煙袋,如尋常吸煙法吸之,喘止即停藥。(
3
)治療慢性氣管炎
[
中毒
]
誤食中毒量種子為
2
-
30
粒,果實
1
-
10
枚,干花為
1
-
30
克,而葉子僅用于外敷,解毒可用甘草、綠豆或用桂枝、防風、甘草或用茶葉煎濃稠,豆腐半斤服下,也有用冷敷與冷浴。治療兒童中毒,可將中毒兒童放在浴盆里以冷水淋洗,淋至皮膚潮紅全部退進,可望逐漸清醒。
[
麻沸散
]
洋金花、生草鳥、香白芷、當歸、川芎、天南星
[
性味歸經
]
辛,溫;有毒,入肺經。
[
功
效
]
止咳平喘,鎮痛。
[
主治范圍
]
本品能治療慢性氣喘,還可用于麻醉。
[
用
量
]
人用
3 -10
克;馬、牛
5 ~ 15
克;豬、羊
1
克。
[
禁
忌
]
體弱者忌用。
附:(草藥部分)
(1)
一支黃花
[
性味歸經
]
辛、苦,涼;入心、肝、肺經。
[
功
效
]
止咳化痰,清熱解毒。
[
主治范圍
]
本品能止咳化痰,用治外感引起的感冒咳嗽,可與枇杷葉、杏仁等同用,用于肺炎高熱,可與球蘭等同用。
[
用
量
]
鮮品人用
30 -50
克;馬、牛
60 ~ 200
克;豬、羊
適量。
(2)
球蘭
[
別
名
]
石壁梅、肺炎草、金雪球
[
性味歸經
]
辛、苦,涼;入脾、肝、肺經。
[
功
效
]
清熱化痰,排膿散結、解毒。
[
主治范圍
]
本品善治肺熱咳嗽,可與枇杷葉、杏仁等同用,還可用于肺炎高熱,肺膿癰,可與筋骨草、魚腥草等同用。
[
用
量
]
鮮品人用
30 -50
克;馬、牛
60 ~ 200
克;豬、羊
30 ~ 100
克。
[
禁
忌
]
肺寒無實熱者忌用。
(3)
鼠曲草
[
別
名
]
佛耳草、曲草、清明果草
[
性味歸經
]
甘,平;入脾、腎、肺經。
[
功
效
]
止咳化痰,和中益氣。
[
主治范圍
]
本品能止咳化痰,用于
風寒咳嗽,可與麻黃、前胡、蘇子等同用,用于脾虛咳喘,可與米湯共煮飼喂。
[
用
量
]
鮮品人用
30 -50
克;馬、牛
100 ~ 500
克;豬、羊
100 ~ 300
克。
(4)
葫蘆茶
[
別
名
]
金劍草、三角草、鐵拐葫蘆茶
[
性味歸經
]
甘、苦,涼;入腎、膀胱、肺經。
[
功
效
]
止咳化痰,理肺定喘。
[
主治范圍
]
本品用于止咳化痰,可與百部、前胡、蘇子等同用,用于肺癰,可與瓜蔞同用。
[
用
量
]
鮮品人用
3 0-50
克;馬、牛
60 ~ 200
克;豬、羊
30 ~ 60
克。
第六講(1學時)
內容:
溫里藥(祛寒藥)
第六章
溫里藥(祛寒藥)
凡是藥性溫熱,能夠祛除寒邪的一類藥物稱為溫里藥或祛寒藥
溫里藥藥性溫熱,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作用,使用于里寒證、即《內經》所說的
“
寒者熱之
”
的治則,立法采用八法中的溫法。
里寒證包括兩方面:一為寒邪入侵,陽氣受困(受損)而見嘔逆泄痢,脘腹冷痛,腸鳴泄瀉,耳鼻俱涼,脈沉遲或脈微欲絕,大汗,口舌蒼白,以及肚痛起臥,草慢等臟寒證。必須溫中散寒,以消陰翳,二為心腎陽虛(元陽虛衰)至陰氣偏盛,陰寒內生,而見汗出惡寒,肢冷脈微欲絕,下痢清谷等癥,必須溫腎助陽(益火扶陽)以除厥逆。
溫里藥的共同作用:
1.和胃溫中散寒:辛溫之性能溫暖脾胃。
2.回陽救逆:辛溫之性屬陽,如附子、干姜均屬辛熱之品
3.行氣止通:本類藥物辛熱,還具有行氣止痛,凡是寒凝氣滯、肛腹脹滿疼痛等均可選用。
4.健運脾胃:溫里藥中有部分藥句健運脾胃之效
使用溫里藥注意事項:
1
.使用溫里藥應根據不同證候做適當配伍,如外寒內侵有表證者,應配合解表藥,寒凝氣滯者,配合理氣藥,寒濕阻滯者,配以健脾化濕藥,脾腎虛者,配以溫補脾腎藥,
氣脫亡陽者,配以補氣藥。
2
.祛寒藥性屬燥熱,能傷津液,故熱癥及陰虛證忌用,又因辛熱多能動血,所以孕者忌用。
3
.盛夏炎熱季節宜少用,隆冬嚴寒季節宜多用
4
.真熱假寒的陰虛失血,脈微細的應忌用。
(1)
附子
附子為毛茛科植物草烏的側根,其主根叫烏頭,生于烏頭上的側根叫附子,生于附子之間的小側根叫側子,不生幼根者稱天雄,主產于四川,
故又稱川烏。夏至前后,采挖烏頭,清水洗凈放入
60
%的膽巴(主要含氧化鎂)及
40
%鹽巴的混合液中,浸泡數日后再撈出晾曬半干,再放入原液中,隨時添加鹽巴,如此反復多次,直至附子內外均有食鹽結晶附著時,取出曬干,稱鹽附子,白附子、淡附子、黃附子和黑順片為另幾種附子制法。
[
中毒解救
]
中毒可內服姜汁或綠豆
120
克,生甘草
30
克水煎服,并用大劑量的阿托品解救,經研究認為可用生姜、甘草、遠志、黃芪等同用,可使總生物堿減少而解毒。
[
性味歸經
]
辛、大熱、入心、脾、腎經
[
功
效
]
溫中散寒、回陽救逆、除濕止痛
[
主治范圍
] 1.
溫中散寒:本品有溫腎助陽的作用,其性走而不守,能內達,能外徹,能升能。凡凝寒痼冷(陰寒之氣交伏于全體某一經絡,臟腑形成局部的寒癥,經久不愈,多見于脾胃虛弱,內有寒飲或寒濕久痹的患者)。腎陽虛衰的表現為生殖技能低下,公畜陽痿,母畜則宮寒不孕,腎陽不足,能溫脾陽,則會發生泄瀉,本品能補腎助陽,溫中散寒,若脾陽虛弱所致泄瀉,常配黨參、白術等同用。
2.
回陽救逆:可解釋為脫證,脫乃精氣虧耗,由于腎虛衰致絕或大吐、大汗后導致陽虛欲脫而出現脈微欲脫絕、四肢厥冷,全身冰冷等癥,可用本品回陽救逆,鼓舞身體陽氣,增強機體生命活動力,如《四逆湯》等。古代多用本品治療各種休克。
3.
除濕止痛:風寒濕三邪所致氣血凝滯,關節疼痛常與祛風濕藥同用。
[
用
量
]
人用
3 -10
克;馬、牛
15 ~ 30
克;豬、羊
3 ~ 10
克。
[
禁
忌
]
熱證、陰虛火旺及孕婦忌用。
(2)
干姜
[
炮制
]
將生姜用水浸泡
3
-
4
小時,撈出,悶潤后,切成小方塊或切片,即為干姜。炮姜為姜塊置鍋內用武火急炒至發泡鼓起,外皮呈焦黃色,內呈黃色,噴淋清水少許,取出曬干。
[
綱目
]
干姜能引血藥入血分,氣藥入氣分,又能去惡生新,有陽生陰長之意,故血虛者用之,凡人吐血、下血,有陰無陽者,亦宜用之,乃熱因熱用,從治之法也。
[
本草求真
]
干姜,大熱無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虛冷,無陽欲絕,合以附子同投,則能回陽救逆,故書有附子無姜不熱之說。仲景四逆,姜附湯均用之,且同五味則能固肺氣,而治寒咳,同白術能燥濕而補脾,同歸芍能入氣而生血,故凡因寒入內,而見臟腑痼蔽,關節不通,經絡阻塞,冷脾寒痢,反胃隔絕者,無不借此為拯救除寒。
[
性味歸經
]
辛、熱、入心、肺、脾、胃、大腸、腎經
[
功
效
]
溫中散寒、回陽通脈
[
主治范圍
] 1.
溫中散寒:本品長于溫暖脾胃,故適用于脾胃虛寒癥。由于脾胃虛寒,寒邪影響脾胃運化功能而脘腹冷痛,或嘔或瀉,四肢不溫,無食欲,舌淡白苔滑,脈沉遲等??捎酶山獪刂猩⒑Ec不脾益氣的黨參、白術、吳茱萸同用,如《
理中湯
》。
2.
回陽通脈:用于體弱陽虛抵抗力弱,若遇寒邪太盛,內侵臟腑,而出現脈微欲絕者,與附子、甘草同用。如《四逆湯》。
[
用
量
]
人用
3 -10
克;馬、牛
15 ~ 30
克;豬、羊
3 ~ 10
克。
[
禁
忌
]
熱證、陰虛火旺及孕婦忌用
(3)
肉桂
樟科植物肉桂樹的樹皮,近根處的最厚樹皮,最好的稱紫肉桂或企邊桂(
10
年以上樹齡,官桂為
5
-
6
年的樹皮,板桂是老年桂樹的樹皮,桂心是去其外層皮之粗皮與內面之薄皮,而取中心者,又叫中桂,條桂則是樹枝之皮條,又叫薄桂。
[
藥性類明
]
桂,導陽氣,調和營衛之氣,血為營,氣為為,營衛不相合者,桂能導行陽氣,宣通血脈,使氣血自行?!毒址健分械?/font>
“
十全大補湯
”
,用四君子與黃芪補氣,四物湯補血,內加肉桂者,是要其調和營衛之氣,使四君子、四物湯以成補之之功也。
[
性味歸經
]
辛、甘、大熱、入肝、脾、腎經
[
功
效
]
溫腎壯陽、溫中散寒、活血止痛
[
主治范圍
] 1.
溫腎壯陽,引火歸元,腎陽虛衰,又稱命門真火不足,而至虛陽上越,出現面赤、虛喘、汗出如油,脈虛無根,尺脈微弱等癥,此為真寒假熱之癥,須速用肉桂引氣歸元,納氣歸腎。腎陽不足所致滑精早瀉,腰膝冷痛,母畜不孕,多與附子同用。
2.
溫中散寒:本品長于溫中散寒,適用于因受寒冷之氣,導致少腹冷痛,或吐或瀉,四肢不溫,可用肉桂溫中散寒,常與附子、地黃、伏龍肝等同用。
3.
活血止痛:血在脈中,遇寒邪則凝滯,得溫則流通,寒邪阻滯,氣血不暢而生陰疽,或手指發涼疼痛,或十指節黑爛,甚則趾(指)節腐爛脫落(控稱閉塞性脈管炎),可用肉桂溫通經脈。如《溫經湯》
此外,在治療氣血衰弱的方中,如適當加入肉桂,效果更好,如《
十全大補湯
》,取本品有鼓動氣血生長的作用,據近代研究,本品有中樞性和末梢性擴張血管的作用,能增強血液循環。
[
用
量
]
人用
3 -10
克;馬、牛
15 ~ 30
克;豬、羊
3 ~ 10
克。
[
禁
忌
]
忌與赤石脂同用,孕者忌用。
(4)
吳茱萸
[
性味歸經
]
辛、苦、溫、入脾、胃、肝、腎經
[
功
效
]
溫中止痛、理氣止嘔
[
主治范圍
]
本品主治五更瀉,配灶心土,此外用于治療肝氣郁結犯胃所致嘔吐,胃氣虛冷,若遇熱嘔,則配黃連。
[
用
量
]
人用
3 -10
克;馬、牛
15 ~ 30
克;豬、羊
3 ~ 10
克。
[
禁
忌
]
血虛有熱及孕者忌用
(5)
小茴香
為傘型科植物小茴香的果實入藥。
[
藥理
]
茴香能促進消化機能,刺激胃腸神經血管,增強胃腸分泌液,排出內腐敗污濁氣體,治療噯氣鼓脹等,用于腰部冷痛,小腸疝氣痛以及神經衰弱、消化不良,能刺激胃腸神經血管,使精神興奮,全身血流加快,還可用于嵌頓性小腸疝睪丸鞘膜積液。
[
性味歸經
]
辛、溫,入脾、胃、肝、腎經。
[
功效
]
理氣止痛暖腰腎,溫中健胃
[
主治范圍
]
下焦有寒之濕邪,肝腎氣逆而出現小腸疝氣或小腹疼痛者,可用本品疏肝理氣,溫腎祛寒,常與桔核、荔枝核等同用,或加吳茱萸散寒止痛效果更好。
胃寒導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或嘔吐或脹滿,可與黨參、白術等同用。
本品炒熱布包溫熨下腹部,治寒證腹痛,有良好的止痛效果。
[
用
量
]
人用
3 -10
克;馬、牛
15 ~ 30
克;豬、羊
3 ~ 10
克。
[
禁忌
]
熱證及陰虛炎旺者忌用。
(6)
高良姜
[
性味歸經
]
辛、溫,入脾、胃經
[
功效
]
散寒止痛,溫中止嘔
[
主治范圍
]
本品對胃脘疼痛,胃寒嘔吐,中焦寒性疼痛,脾胃虛寒而致的泄瀉、胃寒、食積等均可運用。
[
按
]
干姜的溫中作用偏于脾而溫脾寒,常見治臍腹部疼痛,而高良姜的溫中作用偏于胃而致胃寒,常用于治療脘腹部的寒痛。
[
用
量
]
人用
3 -10
克;馬、牛
15 ~ 30
克;豬、羊
3 ~ 10
克。
[
禁忌
]
胃火亢盛者忌用。
(7)
艾葉
[
本草正
]
艾葉,能通
12
經,而尤為肝、脾、腎之藥,善于溫中、祛寒、除溫、補血中之氣,氣中之滯,凡婦人血氣寒滯者,最宜用之,或用生姜搗汁,或熱用煎湯,或用炙治百病,或炒熱敷熨可通經絡,或袋盛包裹可溫臍膝,表里生熱,俱有所宜。
[
性味歸經
]
味苦、辛,性溫,入脾、肝、腎經
[
功效
]
艾葉理氣血,祛寒濕,安胎,艾炭溫經止血。
[
主治范圍
] 1.
艾葉能溫中祛寒,溫暖子宮,安胎調經,對于腹中冷痛,小腹寒痛,以及子宮冷久不受孕,虛寒痛等,常配當歸、干姜、炒白芍、肉桂、小茴香等同用。
2.
艾炭為艾葉炒成炭后,主要用于止血,對于下元虛寒所致的崩漏,以及孕者受驚,腹中疼痛,胎動不安等癥,可配合阿膠、熟地、當歸、白芍等同用。
3.
將艾葉搗成絨狀,名艾絨,功用同艾葉,但優于艾葉,艾絨又是做艾卷或艾炷(用于針灸)的原料。
[
用
量
]
人用
3 -10
克;馬、牛
15 ~ 30
克;豬、羊
3 ~ 10
克。
[
禁忌
]
陰虛血熱者忌用。
(8)
花椒
為蕓香科植物花椒果實
[
性味歸經
]
味辛,性溫,入脾、肺、腎經
[
功效
]
溫中散寒,殺蟲止痛
[
主治范圍
]
用治脾胃虛寒,常與干姜、黨參同用。
[
用
量
]
人用
3 -10
克;馬、牛
15 ~ 30
克;豬、羊
3 ~ 10
克。
蓉城一火鍋店,萬元尋找吃
“
麻
”
高手,成都琴臺路某火鍋店在某報連續天刊登廣告稱欲舉辦吃花椒比賽,并擬以
1
萬元的高額重獎冠軍,還準備申報吉尼斯記錄,該則廣告要求參賽者至少能吃
20
?;ń非疑眢w無不良反應,隨后記者與策劃該比賽的經理取得聯系,李經理說這么做是為了宣傳川味火鍋以麻當頭,麻、辣、香的特點。國外有吃辣椒的比賽,作為四川省本土餐飲界何不舉行一個吃花椒比賽呢?
花椒食用過量,會不會對身體產生嚴重危害,所以在參賽條件中一定要身體健康無任何疾病隱患者,在比賽時對花椒服用量有一定限制,現場備有醫生。
某醫院一主任醫生說,國外有吃辣椒死人的記錄,花椒食過量也會引起呼吸困難,產生封喉的現象,胃腸大出血,進而有可能導致死亡。
“
吃花椒大賽
”
冠軍能否獲得吉尼斯世界記錄?吉尼斯世界記錄上海總部申報部的易德先生稱,目前該部尚未得到任何關于吃
“
花椒比賽
”
要申報世界吉尼斯記錄德申請,不過根據申報德宗旨
“
公平交易,健康友愛
”
來看,該比賽可能不符,至于肯定答案,需主辦單位上報后,由專家評定。
(9)
伏龍肝(灶心土)
為燒雜草和木炭的土灶內黃焦土。
[
性味歸經
]
味辛,微溫,入脾、胃經
[
功效
]
溫中止嘔,收斂止血
[
主治范圍
]
用治脾胃虛寒嘔吐,常與半夏、干姜同用;用治寒證出血,常與白術、阿膠、附子同用。
[
用量
]
人用
10 -20
克;馬、牛
30
-
60
克,豬羊
10
-
15
克。
第七講(2學時)
內容:
祛濕
藥
作者:
jinmingbi6
時間:
2009-5-15 11:52
樓主辛苦了。感謝分享。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城区
|
博罗县
|
象州县
|
余江县
|
濉溪县
|
铜陵市
|
兴宁市
|
都江堰市
|
嘉定区
|
睢宁县
|
浦东新区
|
乐东
|
扶余县
|
临沂市
|
泰宁县
|
东乌珠穆沁旗
|
邯郸县
|
壤塘县
|
上饶市
|
诸城市
|
武宣县
|
屯留县
|
克什克腾旗
|
临清市
|
德化县
|
柳林县
|
云安县
|
浏阳市
|
白玉县
|
江城
|
孝昌县
|
绍兴市
|
山东
|
浏阳市
|
长沙县
|
邛崃市
|
武清区
|
乐东
|
察雅县
|
景洪市
|
大宁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