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畜牧人

    標題: 中獸醫學授課教案2 [打印本頁]

    作者: wgm70    時間: 2008-12-2 12:14
    標題: 中獸醫學授課教案2
    第九講
    (2學時)

    內容:四診(望、聞、問、切)

    第二篇辨證論治基礎
    辨證論治(辨證施治)是中獸醫學的基本特點之一。也是中獸醫理、法、方、藥整個體系的核心。
    辨證是將四診(望、聞、問、切)中所獲得的癥狀和病情進行綜合分析,從而認識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質和證候。
    論治是根據證候確立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法。
    第五章
    診法

    第一節
    望診

    望診是有目的地觀察病畜的神、色、形態及分泌物、排泄物的改變,獲得有關病情的一種方法。
    望診包括望全身、望局部、察口色三個方面。
    一、 望全身
    (一)精神
    神藏于心,外候在目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邪入陽則獸生狂,邪入陰則獸生痹
    (精神失常主要表現為“狂”和“痹”)
    (二)形體
    外形與五臟相應,五臟強壯則外形強健
    形體衰落,體瘦毛焦,多為脾胃虛弱、精氣不足,或見于重病久病。
    形體瘦弱者以虛寒證為多見
    形體強壯者以實熱證為多見

    (三)皮毛
    肺合皮毛,皮膚緊縮為風寒束肺
    皮膚瘙癢或風疹為肺經風熱
    被毛脫落、潰爛膿包、日久不愈為肺毒
    汗孔布于皮膚,輕微使役出汗,稱為自汗,屬陽虛
    夜間出汗稱為盜汗,屬陰虛
    危重癥或臟腑破裂,“汗出如油”或“汗出無休”
    (四)動態
    1、豬
    飽后多臥,行走時尾巴不時擺動

    2、牛
    常半側臥,鼻鏡上經常有汗,人一接近即行起立,間歇性反芻(倒嚼)

    3、羊同牛
    4、馬
    長時間站立,輪歇后蹄,腹痛時起臥打滾,前肢刨地,后肢踢腹

    二、望局部
    (一)眼
    眼胞虛浮腫脹,多為氣虛
    眼窩下陷,多為津液虧耗
    目赤紅腫,流淚生眵,為肝火風熱
    眼急驚狂,瞪眼看人,屬肝風或腦黃
    閃骨外露,多見于破傷風
    閃骨紅瘀,多為腸黃熱病及出血性疾病

    (二)耳
    耳為腎之外竅。除了反映精神狀態之外,還與腎及其他臟腑的某些病證有關。
    健康家畜,雙耳經常豎立而靈活,反之則為病態。
    兩耳出汗多為心腎陰虛,出汗多為痛極血滯。
    兩耳歪斜,不是瞎就是瘸,即兩耳歪斜,不時前后轉動,多為瘸拐或失明者警惕的表現。
    (三)鼻
    鼻為肺之外竅,變化與肺有關,牛應該注意觀察鼻鏡。
    正常鼻鏡濕潤而有汗珠存在,鼻鏡干燥無汗,多為熱證。汗不成珠,時有時無,多為風溫初起,見于感冒。鼻鏡濕潤、汗水成片,多為寒濕傷腎,見于腰胯風濕;鼻鏡干燥無汗,牽行后有細小汗珠流出,為里熱實證,多見于百葉干;鼻鏡干燥龜裂及鼻冷似鐵者,多屬重病危候。
    (四) 口唇
    口唇是脾的外應,唇的變化與脾經有關
    口內生瘡,口舌糜爛,多為心經有熱。
    上顎發紅腫脹,多屬胃熱。
    舌體腫脹板硬,則為木舌
    口涎如泡沫,多屬肺寒吐沫,口垂清涎,不思水草,多為胃寒,唇內青白口流清涎屬脾胃虛寒。唇內粘膜紅黃而燥,津液粘稠牽絲者,屬脾經有熱
    (五)呼吸
    出氣為呼,入氣為吸,一稱一呼稱為一息(1次呼吸)
    各種家畜每分鐘呼吸次數如下:
    豬:10 – 24
    牛:10 – 30

    羊:10 – 20
    馬屬:8 - 16

    (六)飲食
    觀察食欲、飲食量、采食動作和吞咽咀嚼情況
    牛、羊、駱駝等反芻動物,注意觀察反芻情況
    (七)軀干
    肋骨折傷時,胸部陷塌
    腹水時,腹部下沉
    肷吊(腹部卷縮),慢性消化不良
    肷部高起,腹圍脹大,多為肚脹或結癥
    跳肷(膈肌痙攣,胸腹震動)為肝氣不疏、肝胃不和
    馬騾胃腸病或中毒病,肷部有節奏跳動
    (九)二陰




    (十)糞尿

    三、察口色
    口色是氣血的外榮,是氣血功能活動的外在表現,口色變化反映體內氣血盛衰和臟腑虛實。
    主要觀察口腔各有關部位的色澤,以及口津、舌形的變化等。
    (一)察口色的部位
    家畜種類不同,察口色部位也有所側重
    馬屬主要看唇、舌、臥蠶和排齒
    牛羊主要看臥蠶(舌下肉阜,左名金關,右名玉戶)、仰池(又稱仰陷,舌下臥蠶周圍陷窩)、舌底及頰部,而以舌底最重要
    豬主要看舌
    (二)口色
    1、舌診所應
    舌色應心,唇色應脾,金關應肝,玉戶應肺,排齒應腎,口角應三焦
    2、口色分類
    正色、病色、絕色
    有病口色
    白色主虛證,為氣血不足之征兆
    淡白為貧血、蟲積和內傷
    蒼白屢氣血極度虛弱
    淡白而帶青色為虛寒,見于脾胃虛寒和慢草
    赤色
    赤色主熱,為氣血趨向于外的反應
    赤紅或鮮紅多屬熱性病的衛氣分階段
    舌尖紅為心火上炎
    舌邊紅為肝膽有熱
    舌紅無苔為陰虛火旺
    青色
    青色主寒、主痛、主風,為感受寒邪及疼痛的象征
    青白為臟腑虛寒,多見于胃寒、脾寒、外感風寒、冷痛
    青黃為寒濕內挾
    青紫為寒極、肝風內動或氣血瘀滯
    青紫而干燥晦暗,為氣滯血瘀或心衰竭
    黃色
    黃色主濕,多為肝、膽、脾的濕熱引起
    黃色鮮明為陽黃,多見于肝炎、膽管阻塞或血液寄生蟲
    黃色晦暗稱為陰黃,多見于慢性肝炎及其他寒濕證

    (2)病苔
    舌苔為胃氣熏蒸而成。其變化反映胃氣強弱、病位深淺
    ①健康家畜舌苔薄,白色或稍黃,干濕得中,這是有胃氣的表現
    ②病苔有白、黃和灰黑三種
    白苔

    主表證和寒證,臨床最常見
    黃苔
    主熱證和里證,淡黃色為微熱,深黃為熱重
    灰黑苔
    主熱、寒濕或虛寒證
    表示濕濁重,病情危重
    苔質
    有無反映胃氣的有無
    厚薄表示病位深淺,薄為輕,厚為重
    潤燥表示津液損耗程度
    腐膩表示胃腸中宿食和胃氣程度,若似豆渣可刮去,說明胃內濕濁內停但胃氣尚好,不易刮去,屬于混濁內停
    苔色和苔質變化
    苔色和苔質變化能反映疾病變化和預后
    熱病過程中,苔色由白轉黃,由黃轉老或灰黑,是疾病向深發展的象征,由灰黑轉黃,或黃苔退去又復生薄白苔,是疾病好轉的現象
    苔質有無和變化,可反映胃氣、津液傷害存亡和病位深淺
    (3)舌形
    健康家畜舌形胖瘦適度,富于彈性,靈活自如
    舌淡白胖嫩,多屬脾腎陽虛
    舌赤紅腫脹,多屬熱毒亢盛
    舌淡白瘦薄,缺乏彈性,多為氣血不足
    伸縮無力,氣血俱虛
    舌體偏于一側,多為風證


    危重癥或瀕死期的口色,多為青黑或紫黑色。
    第二節
    聞診

    一、聞聲音
    二、嗅氣味
    第三節
    問診


    第四節 切診

    依靠手指的感覺,進行切、按、觸、叩,從而獲得辯證資料的一種診察方法。
    切診包括切脈和觸診兩部分
    一、切

    (一)切脈的部位
    馬切頜外動脈或頸總動脈
    牛切尾中動脈或頸總動脈
    豬、羊切股內動脈
    切脈的方法
    切脈時常用三種指力,即浮取、中取、沉取。
    浮取(舉)為輕用力、按在皮膚
    中取(尋)為不輕不重,中等度用力
    沉取(按)為重用力按于筋骨
    三部三關各有三種指力的取法,稱為“三部九候”
    (二)脈象
    脈象就是脈的體狀,通過動脈搏動顯現部位、速率、強度、節律、流利度及波幅等幾個方面,稱為脈象。
    脈象分為平、反、易三類。平脈為健康無病之脈,反脈為有病之脈,易脈即變異之脈象,亦稱“怪脈”或絕脈,是病勢垂危時的脈象。
    1、平脈
    正常脈象。
    不浮不沉、不快不慢,至數一定,節律均勻,中和有力,連綿不斷。
    正常脈象春季偏弦,夏季偏洪,秋季偏毛(浮),冬季偏石(沉)
    健康馬一息三至,牛一息四至,豬、羊一息五、六至。
    2、反脈
    反脈即“不及”與“太過”的反常脈象。
    (1)浮脈與沉脈
    浮脈為病在經絡肌表的反應,由于外邪侵襲體表,衛陽抵抗而鼓動于外。
    沉脈為病在臟腑的反應,邪郁于里,氣血內滯,正邪相搏于里,故脈沉而有力,若陽氣虛陷,不能升舉,故脈沉而無力。
    (2)遲脈與數脈
    遲脈和數脈是反映脈搏快慢相反的兩種脈象。以馬為例,脈搏一息不足三至者為遲脈;一息四至以上為數脈。
    寒為陰邪,其性凝滯,氣血運行不暢,故為遲脈。
    血脈受熱鼓動,脈行加速,故為數脈。



    遲脈主寒證,遲而有力為寒實證,遲而無力為虛寒證。浮遲為表寒,沉遲為里寒證。


    數脈主熱證,數而有力為實熱,數而無力為虛熱證。

    (3)虛脈與實脈

    虛脈與實脈是脈的搏動力量強弱相反的兩種動象。虛脈是當浮、中、沉取時均表現無力,按之虛軟;而實脈是當浮、中、沉取時均表現有力。


    虛脈主病,主虛證,多為氣血兩虛。


    實脈主病,主實證,如瘀血、狂燥、便結、高熱等證。

    (4)滑脈與澀脈
    滑脈與澀脈是脈搏勢態相反的兩種脈象。滑脈往來流利,如盤走珠;澀脈往來艱澀,欲來而未即來,欲去而未即去,如輕刀刮竹。
    滑脈主病,主痰濕、宿食和實熱等到證,孕畜的滑脈,不屬于病態。
    澀脈主病,主精傷、血少,氣滯血瘀。
    (5)洪脈與細脈


    洪脈與細脈是脈形振幅大小和脈勢均相反的兩種脈象。
    洪脈主病,主熱盛;溫熱病在氣分時,感染性疾病熱盛期,內熱充斥,脈來洶涌有余,故脈象洪大。
    細脈主病,主虛證;常見于久病氣血兩虛、陰血虧虛及諸虛損勞傷,陰血虧空或氣血兩虛,不足于充其脈道,所以出現細脈。

    (6)弦脈與濡脈
    弦脈與濡脈是脈勢相反的兩種脈象,弦脈的脈波較長,指下感覺似拉緊的琴弦濡脈的脈波較短,指下感覺浮小而軟,如棉在水,輕按即得,重按則沒。
    弦脈主病,主風證、肝病、痛證和痰飲
    濡脈主病,主虛證、實證,常見于氣血虛弱和消腫。
    (7)促、結、代脈
    促、結、代脈是三種節律不整齊或有間歇的脈象。
    促脈來急數,時而一止,止無定數,呈數而不規則的間歇。
    結脈來遲緩,時而一止,止無定數,呈緩而不規則的間歇。
    代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良久復動,,止有定數,呈緩弱而有規律的間歇。
    四大綱脈

    反脈中最重要的是浮、沉、遲、數四種脈象,也稱四大綱脈,是基礎脈象。

    3、易

    易脈為四時變易之脈,也稱“怪脈”,是病危重期出現的一種脈象,可以幫助判斷預后。
    易脈有雀啄、屋漏、蝦游、解索、魚翔、彈石、釜沸脈等。
    易脈是脈形大小不等,快慢不一,節律全無,散亂無序的脈象,表示生機已絕,疾病已經到垂危階段。
    四診合參
    脈診只是臨床上的一種診斷方法,必須與其他診法結合起來,全面考慮病情,做到“四診合參”。
    脈與證在多數情況下是相符,如表證見浮脈、、、
    病情復雜,機體陰陽嚴重失調,脈與證也會相反,或舍脈從證,或舍證從脈,正確地進行辯證論治。
    二、觸診
    (一)涼熱
    (二)腫脹
    (三)咽喉及槽口(下頜間隙)
    (四)胸腹
    (五)谷道入手(直腸檢查)

    第十講
    (2學時)

    內容:八綱辯證

    第六章
    辯證


    第一節
    八綱辯證

    八綱,即表、里、寒、熱、虛、實、陰、陽,是概括證候類型的綱領。
    八綱辯證是辯證的總綱
    陰陽兩綱又可以概括其他六綱,即表、熱、實為陽;里、寒、虛為陰,所以陰陽又是八綱的總綱。
    一、表

    表里是辨別疾病的病位及病位深淺的兩個綱領。病位淺屬表,病在臟腑而病位深屬里。
    表證和里證不能單從病位深淺劃分,而應從證候特點及功能程度加以區別。
    (一)表證
    表證特點:起病急、病位淺、病程短
    證候特點:發熱、惡寒、舌苔薄白、脈浮,常伴有咳嗽、鼻流清涕等癥狀。
    治法:汗法
    表證分類:表寒、表熱、表虛、表實
    表證分類
    表寒:風寒侵襲肌表,外感初期,惡寒,無汗,宜辛溫發汗
    表熱:風熱侵襲,外感風熱和溫病初期,發熱,微汗,宜辛涼解表
    表虛:風邪襲表,或機體衛氣素虛,表證兼自汗,惡風,脈浮緩無力,宜益氣固表
    表實:外邪襲表,衛氣閉阻,表證兼無汗,脈浮緊或浮數有力,宜發汗解表

    (二)里

    里證的形成多由于表邪不解,內傳入里,侵犯臟腑而成;或由于外邪直中臟腑;或由于饑飽勞逸所傷,直接影響了臟腑氣血,使臟腑功能失調,病一開始就成為里證。
    里證的臨床表現是多種多樣,但以臟腑和氣血的證候為主。
    里證分類
    里寒證:寒邪入里或陽氣不足所致,表現形寒肢冷,糞溏稀,宜溫里散寒。
    里熱證:表邪入里化熱,或熱邪直達臟腑,表現發熱,耳鼻俱溫,糞干,口色紅,脈洪數,治宜瀉火解毒。
    里虛證:勞役過度或大病所致,宜補虛里實證:氣滯血瘀或便秘,宜攻下
    (三)表里轉化
    由表入里:表證不解,病邪內傳入里。多因為抵抗能力降低,失治、誤治。
    由里出表:病邪由里外透于表,如疹類,先有內熱、喘促等里證,繼而疹出,熱退喘平,病邪由里出表。

    (四)表里同病
    表證和里證同時在一個病者身上出現
    形成原因:外感和內傷同時致病,或外感表證未解病邪入里,或先有內傷又感外邪。
    臨診要點:要和寒熱虛實聯系起來進行辯證,如表寒里熱、、、
    治療原則: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雙解
    (五)表里辯證要點
    1、掌握表證和里證的特征(脈、癥狀)
    2、辨別表里是否同病或兼證或轉化,如表里俱寒、俱熱、俱虛、半表半里等。
    3、初病表證,繼而若出現里證,應當辨認是否表證已經入里或轉化。
    4、凡病里證,繼而出現表證,應辨別是否里證出表,或是又感表邪。
    二、寒


    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兩個綱領。
    寒熱可以概括機體陰陽偏盛偏衰的兩種證候。
    寒證是感受寒邪或機體的機能活動衰退所表現的證候,所謂“陰盛則寒”。
    熱證是感受熱邪或機體的機能活動亢盛所反映的證候,所謂“陽盛則熱”。
    (一)寒證
    寒證形成的原因為陰盛與陽衰。
    寒實證:陰盛所致,起因為外感風寒或內傷陰冷,所謂“陰盛則寒”治則與風寒表實證。
    虛寒證:陽衰所致,起因為慢性或消耗性疾病消耗了畜體陽氣,所謂“陽虛則外寒”,治則宜溫補。
    (二)熱證
    熱證形成的原因為陽盛與陰虛。
    實熱證:起因為外感風熱、暑熱、或風寒濕等入里化熱,或為內傷火毒。臨床反映出發熱、脈象洪數等陽盛證候。治則清熱瀉火。
    虛熱證:瘦弱或長期患病后期,體液消耗,所謂“陰虛則內熱”治則養陰清熱。



    (三)寒熱轉化
    寒證轉化 為熱證,先出現寒證,后出現熱證,而寒證漸漸消失。
    熱證轉化為寒證,先出現熱證,后出現寒證,而熱證漸漸消失。
    寒熱證的相互轉化,往往是反映邪正的進退情況。由寒證轉化為熱證,是畜體正氣尚盛;若是由熱證轉化為寒證,多屬于下不勝邪。
    (四)寒熱錯雜
    同一機體,寒熱同時存在,常見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單純里證的寒熱錯雜,以上熱下寒或上寒下熱證多見;另一種是表里同病的寒熱錯雜,以表寒里熱和表熱里寒證為多見。
    (五)寒熱真假
    在疾病過程中,特別是在病情危急階段,可出現真寒假熱或真熱假寒的證候。如寒證發展到末期,可能出現熱的假象,熱證在一定階段,也可能出現寒的假象。這種外部癥狀與疾病本質不一的假象即為寒熱真假。
    真熱假寒
    內有真熱而外見假寒的證候。常見于某些急性熱性病過程。
    臨床表現四肢冰冷,苔黑,脈沉寒證;但體溫高,脈沉而有力,其原因為內熱過盛,陽氣郁閉于內,不能布達四肢,即寒熱格拒,陽盛于內,拒陰于外。
    “真熱”為本質,“假寒”為現象。
    真寒假熱
    內有真寒而外見假熱的證候。
    臨床表現體熱,苔黑,脈大似熱證;但體表雖熱久按不熱,脈雖大卻無力,其原因為陰寒內盛,逼陽于外形成,即寒熱格拒,陰盛于內,格陽于外。
    “真寒”為本質,“假熱”為現象。

    (六)寒熱辯證要點
    1、寒熱辯證應從整體表現加以區別,此外,舌質紅、苔黃燥為熱,舌質青白、苔白滑為寒;脈數滑為熱,脈沉遲為寒
    2、寒熱辯證須從表里、上下、臟和腑、氣和血的不同來辨別。
    3、寒熱辯證應注意寒熱錯雜及虛實的不同,如表熱里寒,上寒下熱,上下俱熱,表里俱寒,虛寒,虛熱,實寒,實熱等。
    寒熱辯證要點為須分真假,不要為表面假象所迷惑,必須抓住本質,才能做出正確診斷。

    三、虛實
    虛證和實證是辨別畜體正氣的強弱和病邪盛衰的兩個綱領。
    虛證是指正氣虛弱不足的證候,但邪氣也不盛。
    實證是指邪氣亢盛有余的證候,但正氣也尚未衰弱。

    (一)虛證
    虛證形成,有先天和后天的原因,但大部分為后天失調所致。
    虛證的癥狀:毛焦體瘦,耳耷頭低,精神倦怠,行走無力,臥多少立,口色淡白,舌質如綿,舌無苔,脈虛無力,易汗,虛喘,糞便稀薄等。
    虛證有表虛、里虛、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等。

    1、氣虛證
    慢性病長期耗傷正氣,而使臟腑功能衰退所出現的一系列證候。
    氣虛證與脾、肺、腎三臟關系密切,因為氣的蒸化靠腎,生化靠脾,輸布靠肺
    氣虛證候為:毛焦體瘦,耳耷頭低,精神倦怠,行走無力,臥多少立,口色淡白,舌質如綿,舌無苔,脈虛無力,易汗,虛喘,糞便稀薄,兼見脫證等。

    2、血虛證
    血虛證為五臟功能減弱使血的化源不足,或因失血所致。
    血虛與心、肝、脾、腎相關,因為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腎精為造血之本
    血虛證見口色蒼白,脈象細而無力,兼見眼光呆癡、易驚。
    治則補血養血,配合健脾補氣。
    (二)實證
    實證形成一為感受外邪,二為內臟機能活動失調,代謝障礙,以致有形實邪停滯所致。
    主要癥狀:
    一為有形實邪停滯存在,二為功能亢奮,脈沉或洪而有力。

    1、氣滯
    氣滯乃氣停滯不通。
    病邪侵入機體,阻礙氣機通暢,表現為氣郁氣滯等脹滿癥。
    痰濕阻肺,肺氣壅塞,出現咳喘
    胃腸氣機壅塞,肚腹脹滿,腹痛起臥,呼吸迫促。
    2、血瘀
    乃血液運行受阻,瘀滯不暢。多因氣虛或氣滯而運行不暢,或因外傷及病邪所阻,均可出現瘀血。
    血瘀臨床特點為局部疼痛,或見皮膚紫斑或皮下血腫,舌質紫暗或有紫斑或瘀點。
    治則為活血、散瘀、理氣
    (三)虛實轉化
    實證轉化為虛證
    先出現實證,后出現虛證,而實證消失,多為實證失治或誤治,耗損津液,正氣被傷而成。
    虛證轉化為實證
    先出現虛證,后出現實證,而虛證消失,如太陽中風的表虛證,可轉化為發熱而喘的肺實證。


    (四)虛實錯雜
    虛證和實證在同一個病畜體同時存在,稱為虛實錯雜。臨床常見的虛實錯雜證有,表虛里實、表實里虛、上盛下虛、上虛下盛、虛中挾實、實中挾虛等。
    (五)虛實真假
    大實有羸狀,至虛有盛候:疾病發展到嚴重階段時,會出現現疾病本質不一致的某些表面現象,即過虛過實均會出現一些假象,這就叫做虛實真假。
    真實假虛:病理屬實,而現象屬虛。
    真虛假實:病理屬虛,而現象屬實,如脾虛不反芻,會出現間歇性腹脹。
    (六)虛實辯證要點
    1、外感初病,證多屬實;內傷久病,證多屬虛。臨床癥狀表現有余、亢盛屬實;表現為不足、衰弱的屬虛。
    2、分析虛假,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
    3、分清部位和虛實錯雜,須從表里、上下、臟和腑、氣和血的不同來辨別。
    4、是否有寒熱、表里等兼證。
    四、陰陽
    陰陽為八綱辯證的總綱
    (一)陰證
    陰證多由于年老體弱,或內傷久病,或外邪內傳五臟,以致陽虛陰盛,機體衰減,臟腑功能降低,多見于里證的虛寒證。
    (二)陽證


    陽證多由于邪氣盛而正氣未衰,正邪斗爭處于亢奮狀態,多見于里證的實熱證。
    陽證在臨床上必見熱象,以身熱、惡熱、貪飲、脈數為準。
    陰證在臨床上必見寒象,以耳鼻四肢俱冷,無熱惡寒、精神不振、脈沉微無力為憑。

    (三)亡陰與亡陽
    亡陰為陰液衰竭出現的一系列證候。表現出精神興奮,躁動不安,汗出如油,口干舌紅,脈數無力或脈大而虛,多見于大出血或脫水,或熱性病,治則宜益氣救陰。
    亡陽為陽氣將脫所出現的一系列證候。表現出精神極度沉郁,汗出如水,氣息微弱,舌質青紫,脈微欲絕,多見于大汗、大瀉、大出血或過勞,治則宜回陽救逆。

    (四)陰閉與陽閉
    陽閉為熱入心包,或熱痰阻遏心竅出現的一系列證候。表現為高熱神昏,肉顫頭搖,或痙攣抽搐,口色深紅,舌苔黃膩,脈弦滑而數,治則清熱祛痰,辛涼開竅。
    陰閉為寒痰、濕濁阻遏心竅出現的一系列證候。表現神識癡呆,或昏迷嗜睡,喉中痰聲,口色淡白,舌苔白膩,脈沉滑而,治則溫陽祛痰,辛溫開竅。

    五、八綱辯證與八證論
    八綱辯證是中醫學辯證的基本方法,把極其復雜的疾病歸納為表里、寒熱、虛實,陰陽八類證候。
    八證論是祖國獸醫學辯證的基本方法,把健康情況和極其復雜的疾病歸納為表里、寒熱、虛實,正邪八類證候,用以辨別家畜有病與無病。
    正證與邪證

    正證指的是家畜正常無病的健康情況

    邪證的狹義是指風癥。

    邪證的廣義是與正證相對而言,泛指畜體的疾病,指出邪證是包括家畜外感內傷所引起的一切疾病。


    第十一講
    (2學時)

    內容:臟腑辯證


    第二節
    臟腑辯證


    臟腑辯證是根據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現,對疾病進行分析歸納,判斷疾病病機、部位、性質和正邪盛衰狀況進行的一種辯證方法。


    臟腑辯證的理論根據是按照臟腑的不同生理來推斷病證,而用八綱來進一步分析臟腑的寒熱虛實是掌握辯證的基本方法。

    一、心與小腸病辯證
    (一)虛證
    1、心氣虛與心陽虛

    病因為年老體弱,或由其他疾病轉變,或由于汗、下太過及各種損傷氣血的原因而成。


    主證為心悸動,氣短,自汗,運動后癥狀加重,脈動虛弱或結代


    虛證分型
    心氣虛:兼見倦怠肯臥,舌質淡,舌體胖嫩,苔白。
    心陽虛:兼見形寒怕冷,耳鼻四肢不溫,舌淡或紫暗。
    心陽虛脫:除有心陽虛癥狀外,兼見汗出如水,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脈微欲絕。
    治則:心氣虛益心氣;心陽虛溫心陽;心陽虛脫宜回陽救逆。
    2、 心血虛與心陰虛
    心血虛與心陰虛,或由于血液生化之源不足,或繼發于失血之后。
    心血虛者證見心悸、躁動,口色蒼白,脈細弱。
    心陰虛者證見心悸、躁動,午后發熱或低熱、盜汗、口干,脈細數。


    (二)實證
    1、心熱內盛
    多由六淫內郁化熱,多見于中暑等病。
    證見高熱,大汗、神昏狂燥,口色赤紅,脈洪數。
    治則宜清心瀉火,養陰安神
    方劑可用《白虎湯》

    2、痰火擾心
    起因:多由于氣郁化火、煎熬津液成痰,痰火擾心神而致,多見于心熱風邪、心風黃、腦黃、驚風等病
    主證:眼急驚狂、狂燥奔走、咬物傷人,口色赤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則:清心祛痰,鎮驚開竅
    方劑:朱砂散加減
    3、痰迷心竅
    起因:多由于氣結濕生、濕聚為痰濁,阻遏心竅而致,多見于腦黃、腦中風和某些中毒性急病
    主證:神識癡呆,行如酒醉,口垂痰涎、苔白膩,脈滑
    治則:祛痰開竅
    方劑:導痰湯加減

    4、心火上炎
    心火上炎及心移熱于小腸
    多由六淫內郁化火而形成,多見于心經熱、舌瘡、尿道炎癥
    治則宜清心瀉火,利水通淋
    5、小腸冷痛
    多因氣候變化,寒邪侵入,停留于小腸所致,常見于腸痙攣、痙攣性腹痛或冷痛、冷腸泄瀉等病。
    治則宜溫中散寒,和血順氣
    心與小腸病辯證要點
    心血虛和心氣虛都有心悸動,但心血虛燥動易驚;心氣虛伴有自汗和精神倦怠等癥狀
    心血虛和心氣虛都屬于虛證,但陰虛則內熱,陽虛則外寒
    心陽虛宜溫心陽,心氣虛宜補心氣
    心陰與心陽相互依存和制約,其中一方變化會影響到另一方,即所謂“陰損及陽,陽損及陰”




    心熱內盛則以高熱大汗、躁動不安為主要癥狀,而心火上炎則以舌體病變為主
    痰火擾心臨床以狂躁不安為主,而痰迷心竅則出現昏迷
    心與小腸相表里,小腸熱證多與心火共存在,癥見躁動不安或血尿,而寒邪入小腸可見腸鳴泄瀉,尿少
    二、肝與膽病辯證
    (一)虛證
    1、肝血虛及肝陰不足
    病因:脾胃虛弱,血的化源不足,或久病之后,腎水不足,肝失濡養而致
    主證:貧血、眼干、夜盲、視力減退
    治則:滋腎益肝,明目退翳
    方例:八珍湯加減
    2、陰虛陽亢

    病因:久病陰虛,陰不制陽,肝陽上亢,化火生風,風火相煽而致
    主證:神識癡呆,肢體麻木,口眼歪斜,癱瘓或抽搐,脈弦細
    治則:滋陰潛陽,平肝熄風
    方例:鎮肝熄風湯

    3、血虛生風及陰虛生風


    病因:久病之后,或失血脫水,陰虛血虧而致
    主證:肢體麻木,肌肉震顫,四肢拘攣
    治則:滋陰養血,平肝熄風
    方例:天麻散加減

    (二)實證
    1、肝火上炎
    病因:外感風熱或由肝氣郁結化火而致
    主證:急性結膜炎或角膜炎等視力障礙
    治則:清肝瀉火,祛風散熱,明目退翳
    方例:決明散或龍膽瀉肝湯加減

    1、熱動肝風

    病因:邪熱內盛,熱極生風而致
    主證:高熱、四肢痙攣抽搐,角弓反張
    治則:清熱、熄風、鎮痙
    方例:羚羊鉤藤湯加減

    3、肝膽濕熱

    病因:肝膽疏泄失常,濕熱內蘊而致
    主證:黃疸,尿液短赤,帶下或瘙癢
    治則:清得肝膽濕熱
    方例:茵陳蒿湯或龍膽瀉肝湯加減

    4、寒滯肝脈
    病因:外寒客于后肢厥陰肝經而致
    主證:形寒怕冷,耳鼻和外腎冰冷
    治則:溫肝暖經,行氣破瘀
    方例:茴香散加減

    肝膽病辯證要點
    1、肝病初期,多見于實證和熱證
    2、肝病實證,肝火上炎與熱動肝風,原因相似,應清肝瀉火、清熱熄風。
    3、熱入心包,心神受擾,與熱極生風肝風內動證候密切相關,常合并出現。
    4、肝火上炎與肝血不足的目疾病機病證不同,治則也不同。
    5、肝膽相表里,治療上多從肝論治。
    三、脾與胃病辯證
    (一)虛證
    1、脾氣虛
    脾氣虛多因畜體素虛,勞役過度或飲喂失調,內傷脾氣,以致脾氣虛弱。臨床上脾氣虛可分為三種證候。
    (1)脾虛不運
    病因:饑飽勞逸等因素引起脾胃功能減


    退而致

    主證:草料遲細,體瘦毛焦、腹脹體腫
    治則:益氣健脾
    方例: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2)脾氣下陷(中氣下陷)
    病因:脾虛氣機不升而致
    主證:中氣下陷
    治則:補氣升提
    方例:補中益氣湯加減


    (3)脾不統血
    病因:脾氣虛弱,統攝無力而致
    主證:各種慢性出血
    治則:益氣攝血,引血歸經
    方例:歸脾湯加減


    2、脾陽虛
    病因:由脾氣虛發展而致
    主證:脾不健運,形寒怕冷,腹痛泄瀉
    治則:溫中健脾
    方例:理中湯加減


    3、胃陰虛
    病因:高熱傷陰、津液虧耗而致
    主證:食欲差,口干唇燥,糞干尿少
    治則:溫中健脾
    方例:養胃湯加減


    (二)實證
    1、寒濕困脾
    病因:過食冰凍草料和冷水而致
    主證:耳耷頭低,草料遲細、浮腫
    治則:溫中化濕
    方例:胃苓湯加減

    2、濕熱困脾

    病因:濕邪郁久化熱、消化不良而致
    主證:食欲廢絕,肚腹脹大
    治則:清熱利濕
    方例:茵陳五苓散加減

    3、胃寒


    病因:外感風寒,飲喂失調而致
    主證:形寒怕冷,口腔滑濕,糞軟尿清
    治則:溫胃散寒
    方例:桂心散加減

    4、胃熱


    病因:胃陽素強或外邪傳內化熱而致
    主證:耳鼻溫熱、草料遲細、糞球干小
    治則:清胃瀉火,生津止渴
    方例:清胃解熱散加減

    5、胃食滯
    病因:暴飲暴食,傷及脾胃
    主證:廢食肚脹,起臥翻滾,噯氣酸臭
    治則:消食導滯
    方例:曲麥散或保和丸加減

    脾與胃病辯證要點
    1、脾胃氣虛多因勞傷過度、中氣不足,宜補中益氣,脾陽虛弱宜溫中健脾。
    2、 脾病多挾濕,寒濕困脾宜散寒燥濕,濕熱困脾宜清熱利濕。
    3、胃病以食滯和熱證為多見,胃實熱宜清瀉,虛寒宜滋補溫胃散寒。
    4、脾胃互相制約,病證互相轉化,“實則陽明,虛則太陰”。
    5、脾胃為血液化生之源,內傷疾病過程中,必須照顧脾胃,以扶持正氣。

    四、肺與大腸相表里
    (一)虛證
    1、肺氣虛
    病因:久咳傷肺,肺氣日漸虛弱
    主證:久咳久喘,咳喘無力,日漸消瘦
    治則:補肺益氣,止咳定喘
    方例:補肺散加減

    2、肺陰虛
    病因:久病體弱,損傷肺陰所致
    主證:日輕夜重,干咳氣喘
    治則:滋陰潤肺
    方例:百合固金湯加減

    3、痰飲阻肺
    病因:脾失健運,濕聚為痰所致
    主證:咳嗽氣喘,量多胸脅疼痛
    治則:燥濕化痰、瀉肺行水
    方例:二陳湯和三子養親湯加減


    4、大腸液虧
    病因:胃陰不足,內有燥熱
    主證:糞便秘結、弩責難下、口臭
    治則:潤腸通便
    方例:麻仁湯和當歸蓯蓉湯加減


    (二)實證
    1、風寒束肺
    病因:風寒侵襲肺臟,肺氣郁閉所致
    主證:咳嗽氣喘、遇寒加重
    治則:宣肺散寒,祛痰止咳
    方例:紫蘇散加減


    2、風熱犯肺
    病因:外感風熱,肺氣宣降失常所致
    主證:鼻涕黃稠,咽喉腫痛,發熱
    治則:疏風清熱,宣通肺氣
    方例:銀翹散或桑菊飲加減


    3、燥熱傷肺
    病因:燥邪傷肺、肺津受損所致
    主證:干咳無痰,唇焦鼻燥
    治則:清燥潤肺
    方例:清燥救肺湯加減


    4、肺熱咳喘
    病因:外感風熱或風寒化熱所致
    主證:氣喘息粗,鼻流濃涕,咳聲洪亮
    治則: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方例:清肺散或麻杏石甘湯加減


    5、食積大腸
    病因:過饑暴食、草料更換或失飲所致
    主證:肚腹脹滿、糞便不通、口腔酸臭
    治則:通便攻下,行氣止痛
    方例:大承氣湯加減


    6、大腸濕熱
    病因:外感暑濕、草料霉變所致
    主證:腹痛發熱、瀉痢腥臭
    治則:清熱利濕,調氣和血
    方例:郁金散或白頭翁湯加減


    7、大腸冷瀉
    病因:外感風寒、內傷陰冷所致
    主證:耳鼻俱冷,腸鳴泄瀉
    治則:溫中散寒、滲濕利水
    方例:加味豬苓散加減


    肺與大腸病辯證要點
    1、肺病應分虛實,肺氣虛衛外不固;肺陰虛有內熱;痰飲阻肺鼻流粘液。
    2、肺病以清肺肅降為主,選方宜清輕,用藥以辛甘平潤為主。
    3、大腸病為便秘或泄瀉,應分實秘與虛秘、寒瀉與熱瀉之別。
    4、肺與大腸相表里,肺熱可瀉大腸,肺氣虛導致便秘可滋養肺氣以通潤大腸。
    五、腎與膀胱病辯證
    (一)虛證
    1、腎陽虛(四種類型)
    (1)腎陽虛衰
    病因:久病體弱,勞損過度所致
    主證:形寒怕冷、腰痿、陽痿或不孕
    治則:溫補腎陽
    方例:腎氣散或右歸丸加減


    (2)腎氣不固
    病因:腎陽素虧、勞役過度所致
    主證:尿瀕數清、滑精早瀉
    治則:固攝腎氣
    方例:縮泉丸或固精散加減


    (3)腎不納氣
    病因:勞役過度、久病咳喘傷腎氣所致
    主證:久咳氣喘、形寒怕冷、遺尿多汗
    治則:補腎納氣
    方例:人參蛤蚧散加減


    (4)、腎虛水泛
    病因:久病失養,腎陽虧損、無法溫化



    水液所致

    主證:后肢浮腫、宿水停臍或陰囊水腫
    治則:溫陽利水
    方例:腎氣丸或真武湯加減


    2、腎陰虛
    病因:傷精、失血或耗液;或急性熱病


    耗傷腎陰,或因過服溫燥劫陰藥所致

    主證:腰胯無力,低熱盜汗、滑精不孕
    治則:滋陰補腎
    方例:六味地黃湯加減


    (二)實證
    病因:濕熱下注膀胱或尿路感染所致
    主證:尿瀕或尿難,或尿有砂石膿血
    治則:清利濕熱
    方例:八證散或滑石散加減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房山区| 鄂托克旗| 永州市| 横峰县| 香格里拉县| 兴化市| 哈巴河县| 高邮市| 文山县| 苍溪县| 曲松县| 庐江县| 新沂市| 芮城县| 佛学| 广宁县| 平远县| 宁化县| 嘉义县| 城口县| 延吉市| 泽库县| 乌海市| 高州市| 梓潼县| 合江县| 文登市| 砚山县| 洪雅县| 迭部县| 华阴市| 东平县| 富宁县| 三河市| 革吉县| 揭阳市| 石林| 荔波县| 丹棱县| 措勤县| 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