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畜牧人

    標題: 非反芻動物蛋白質的消化吸收 [打印本頁]

    作者: sunzheng886    時間: 2008-11-12 15:14
    標題: 非反芻動物蛋白質的消化吸收

    一、非反芻動物蛋白質的消化吸收
        (一)消化吸收
    非反芻動物蛋白質的消化起始于胃。首先鹽酸使之變性,蛋白質立體的三維結構被分解,肽鍵暴露;接著在胃蛋白酶、十二指腸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等內切酶的作用下,蛋白質分子降解為含氨基酸數目不等的各種多肽。隨后在小腸中,多肽經胰腺分泌的羧基肽酶和氨基肽酶等外切酶的作用,進一步降解為游離氨基酸(占食入蛋白質的60%以上)和寡肽。
    23個肽鍵的寡肽能被腸粘膜直接吸收或經二肽酶等水解為氨基酸后被吸收。這類酶的作用需要Mg2+、Zn2+、Mn2+等金屬離子參與。


    吸收主要在小腸上2/3的部位進行。實驗證明,各種氨基酸的吸收速度是不同的。部分氨基酸吸收速度的順序:半胱氨酸>蛋氨酸>色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賴氨酸≈丙氨酸>絲氨酸>天門冬氨酸>谷氨酸。被吸收的氨基酸主要經門脈運送到肝臟,只有少量的氨基酸經淋巴系統轉運。但新生的哺乳動物,在出生后24-36小時內,能直接吸收免疫球蛋白。因此,給新生幼畜及時吃上初乳,可保證獲得足夠的抗體,對幼畜的健康非常重要。

        (二)影響蛋白質消化吸收的因素
    動物的種類和年齡、飼料組成及抗營養因子、飼料加工貯存中的熱損害等均是影響蛋白質消化吸收的因素。


    1.動物因素


    (1)動物種類
    對同一種飼料蛋白質的消化吸收,不同的動物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是由于不同種類動物各自消化生理特點的不同所致。


    (2)年齡
    隨著動物年齡的增加,其消化道功能不斷完善,對食入蛋白的消化率也相應提高。例如,仔豬胃內鹽酸、胃蛋白酶及胰蛋白酶的分泌,2-3月齡才能達到成年豬的水平。


    2.飼糧因素
    飼糧中的纖維水平、蛋白酶抑制劑等均影響蛋白質的消化、吸收。


    (1)纖維水平
    纖維物質對飼糧蛋白質的消化、吸收都有阻礙作用,隨著纖維水平的增加,蛋白質在消化道中的排空速度也增加,這無疑降低了其被酶作用的時間以及被腸道吸收的機率。有研究表明,飼糧粗纖維含量在2-20%范圍內,每增加1個百分點,粗蛋白的消化率降低1.4個百分點。


    (2)蛋白酶抑制因子
    一些飼料,尤其是未經處理或熱處理不夠的大豆及其餅粕和其它豆科籽實,含有多種蛋白酶抑制因子,其中最主要的是胰蛋白酶抑制劑。胰蛋白酶抑制劑能降低胰蛋白酶的活性,從而降低蛋白質的消化率,并引起胰腺腫大。蛋白酶抑制因子對熱敏感,適當的熱處理(蒸、煮、炒或膨化)可使這些因子失活。但初乳中的抗胰蛋白酶因子卻是一個例外,它可保護免疫球蛋白免遭分解,使其以完整的大分子形式被吸收。

    3.熱損害
    對大豆等飼料進行適當的熱處理,能消除其中的抗營養因子,也能使蛋白質初步變性,有利于消化吸收。但溫度過高或時間過長,則有損蛋白質的營養價值,其原因是發生了一種
    美拉德反應(Maillard反應)。在這個反應中,肽鏈上的某些游離氨基,特別是賴氨酸的ε-氨基,與還原糖(葡萄糖、乳糖)的醛基發生反應,生成一種棕褐色的氨基-糖復合物,使胰蛋白酶不能切斷與還原糖結合的氨基酸相應肽鍵,導致賴氨酸等不能被動物消化、



    吸收。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砀山县| 衡东县| 石楼县| 息烽县| 永登县| 亳州市| 高雄市| 海南省| 寻乌县| 闸北区| 清流县| 云浮市| 湄潭县| 镇雄县| 徐汇区| 饶河县| 贵定县| 汶上县| 北川| 札达县| 台东县| 石楼县| 万源市| 津南区| 海林市| 琼结县| 兴文县| 许昌县| 金华市| 文水县| 东丽区| 开江县| 临海市| 岚皋县| 五台县| 克什克腾旗| 苗栗市| 东乡族自治县| 金沙县| 东乡| 平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