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 | 病原 | 流行情況 | 臨床癥狀 | 尸檢病變 | 特殊診斷 | 預防治療 |
仔 豬 副 傷 寒 | 沙門氏菌 | 多見于2-4月齡仔豬,常發于陰濕多雨季節,散發或地方性流行。健康帶菌普遍,外界不良因素可促使發病 | 急性體溫41-42℃,精神、食欲不振。耳及體下側皮膚紫紅。后期下痢。亞急性及慢性體溫41℃,初便秘后下痢,拉淡黃至灰綠惡臭糞便 | 急性全身性出血;肝脾腫大有壞死灶;大腸粘膜紅腫,濾泡腫脹。慢性大腸粘膜圓形潰瘍或彌漫性壞死。 | 細菌分離培養與鑒定 | 發病豬可用拜有利、氯霉素治療。常發地區用副傷寒菌接種月齡仔豬可以預防。 |
豬 痢 疾 | 密螺旋體 | 不同年齡豬均易感,但多發于7-12周齡,發病率75%,致死率5-25%。發病無明顯季節,傳播緩慢,流行期長。康復豬帶菌率高,難于清除。 | 病豬精神食欲差,體溫40-40.5℃,拉黃色軟糞至水瀉,隨后糞內有粘液與血液或纖維素碎片,糞棕色或紅色,病程1-2周。 | 病變主要在結腸、盲腸。初粘膜水腫、出血,隨后壞死,附著粘液、血液及纖維素。其他臟器無病變。 | 急性病豬糞便涂片染色或暗視野鏡檢。可見密螺旋體3-5條/視野。 | 治療首選痢菌凈。痢特靈、新霉素、潔霉素亦有效。預防尚無有效疫苗。 |
豬 傳 染 性 胃 腸 炎 | 冠狀病毒 | 大小豬均能發病,但10日齡內發病嚴重。斷奶后豬只病后多能自愈。本病多發于12-4月。 | 育成及肥育豬癥狀較輕,常一至數日減食、腹瀉及體重減輕,有時嘔吐,常3-7日恢復,極少死亡。 | 小腸充滿黃綠色液體,腸壁變薄、絨毛變短,胃粘膜充血。 | 取小腸組織冰凍切片,熒光抗體染色鏡檢。 | 對癥治療易于痊愈。接種弱毒苗可以預防。 |
豬 流 行 性 腹 瀉 | 豬流行性 腹瀉病毒 | 多發生于12-2月,各種年齡豬只均可感染,發病率100%,斷奶后豬只死亡低。 | 斷奶仔豬及育成豬癥狀較輕。可見精神沉郁,食欲不佳,腹瀉持續4-7日逐漸恢復正常。 | 小腸充滿黃色液體,腸壁變薄,絨毛變短。 | 小腸冰凍切片或粘膜涂片熒光抗體染色鏡檢。 | 對癥治療易于痊愈。給母豬或仔豬接種滅活苗可以預防。 |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