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一種急性發熱和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同時也是牛、羊、豬等偶蹄獸共患病,人也可感染發病。其特征是豬口腔粘膜、蹄部、乳房等處皮膚發生水皰和潰爛,不管大小豬均可發病,但以哺乳仔豬死亡率最高常常發生心肌炎急性死亡。本病傳染速度迅猛,常能在短時間內大面積流行,給養殖業帶來非常嚴重的后果。
1、 病原:
病原體為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口蹄疫病毒。共有7個血清型,其中危害最廣是O型,其次為A型,其他五個型不多見的,各型無交互免疫性。傳染途徑主要經呼吸道、消化道、創傷、粘膜,最危險的傳染途徑為病豬肉制品,泔水。其次是被污染的飼養的用具、及運輸工具。病豬水皰液、水皰皮及其淋巴組織中含有病毒數量最多,血液、眼淚、奶、尿、唾液、糞便等都有一定量的病毒存在。病毒對外界環境抵抗力較強,含病毒的組織和污染的飼料、用具等可保持數月的傳染性。此病毒對高溫和陽光抵抗力較弱,不耐酸和堿,70ºC30分鐘或煮沸三分鐘都能殺死病毒,2%-3%的燒堿[氫氧化鈉]或1%-2%的甲醛[福爾馬林]溶液都可在短時間內滅活病毒。
2、癥狀:
本病潛伏期一般為2-7天。病初體溫升高至40-41ºC,精神不振,食欲減少:蹄冠、蹄叉及鼻盤等處出現局部發紅、微熱、敏感等癥狀。不久或很快形成淡灰色或淡黃色的水皰,水皰內充滿透明或渾濁的灰白色或黃色液體:水泡破裂后表現出血,形成糜爛呈暗紅色,邊緣附有上皮碎塊,此時體溫基本就恢復正常了,病豬大多行走困難、跛行,嚴重的臥地不起。如無繼發感染,則可在1個星期左右結痂痊愈。如有繼發感染,則蹄殼脫落,鼻盤、乳房上的水皰破裂后形成爛斑:口腔有嚴重病變的豬,口流涎,唇作唧唧聲。哺乳仔豬發病,常因嚴重的心肌炎和胃腸炎而死亡。
2、 防治:
1預防本病應加強飼養檢疫管理和衛生條件,消除發病病因,保持飼料和飲水的清潔衛生。做好防疫工作,每年冬季加強疫病普查,一旦發現疫病,及時采取撲滅措施,嚴禁從疫區購豬和肉制產品,嚴禁用未經煮熟的洗肉水,泔水喂豬。對常流行的疫區,可注射口蹄疫滅活疫苗,但所用疫苗的病毒型必須與該地區流行的血清型一致,否則不能有效地預防和控制其發生和流行。一旦懷疑發生本病時,應立即上報獸醫防疫部門,迅速確診,劃定疫點區域,及時封鎖疫區,防止疫病蔓延減少經濟損失。病豬及其同欄豬群立即宰殺,內臟及污染物燒毀或深埋,肉煮熟后就地食用,對病死豬最好燒毀或深埋作無害化處理。疫點疫區周圍及疫點內尚未感染的豬群應立即注射疫苗,對疫區場地用2%的燒堿溶液進行全方位徹底消毒,每2-3天消毒一次。疫點內最后一頭病豬痊愈或死亡后15天,如在沒發現新病例,在經過徹底消毒后,方可解除封鎖。
2 目前對該病尚無特效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撲殺處理,嚴格消毒,封鎖疫區。病情輕的豬,大約經過10天左右基本上可自愈。重癥病豬也可試用下列方法之一進行對癥治療,有一定效果[供參考]:
1 先用0.1%高錳酸鉀溶液或食醋清洗患處,在涂上碘甘油或龍膽紫溶液,為了防止繼發感染在打一些抗生素或磺胺藥,解熱藥治療,如心臟衰弱時在打上強心藥,經數日治療,絕大多數可收到滿意效果。
2 由于病豬即使自愈或好轉,也成為帶毒傳染源,因此對口蹄疫病豬不主張治療,而按國際慣例及國家規定,發現口蹄疫病豬及同群豬都應立即撲殺,并作無害化處理,以防止大面積擴散和減少整體經濟損失。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