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林艷興、張軍、王春雨、王曉明
“根據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結合江西農業的實際,我們規劃,到2015年,糧食總產將在現在380億斤的基礎上,突破500億斤,其中稻谷470億斤,旱糧30億斤;到2020年,在穩定面積的基礎上再突破650億斤,稻谷600億斤,旱糧50億斤”。江西省農業廳廳長毛惠忠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作出以上表述。
這是一個多月來我國糧食主產區制定的第五個“百億斤糧食增產規劃”。
新華社記者調研發現,國務院7月份通過《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和《吉林省增產百億斤商品糧能力建設總體規劃》后,各糧食主產省紛紛制定糧食增產規劃。有關人士表示,把國家規劃分解到省,是國務院常務會議對各糧食主產省的要求,對保障我國中長期糧食安全意義深遠,同時對各省的種糧規劃熱情也應科學理性引導。
政策、示范、危機“三大效應”疊加
《吉林省增產百億斤商品糧能力建設總體規劃》7月份獲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后,黑龍江、河南、江西、安徽四省先后制定同類糧食增產規劃,增產目標分別是200億斤、300億斤、250億斤和220億斤。加上吉林100億斤,僅這五個省到2020年的規劃增產潛能就已達到1070億斤,超過了《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制定的到2020年增產800億斤的目標。
除吉林、黑龍江、河南、江西、安徽五省之外,其他一些糧食主產省或地區也紛紛挖潛增糧,已經或正在制定新的糧食生產能力建設規劃。種種跡象表明,一輪“糧食增產規劃熱潮”正在糧食主產省悄然形成。記者采訪發現,這主要得益于國務院通過《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的“政策效應”、《吉林省增產百億斤商品糧能力建設總體規劃》的“示范效應”以及今年以來世界范圍內爆發的糧食危機的“危機效應”。是這“三大效應”疊加,提高了糧食主產區的“抓糧積極性”。
長期以來,由于糧食生產處于產業鏈條底端,“種糧不劃算”“糧食生產沒有財政收入”“抓糧難出政績”是比較普遍的看法,我國糧食產區一直處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發展地方經濟的矛盾中。特別是農業稅取消后,一些地方黨委、政府抓糧食生產的積極性更加低迷。有關人士擔憂,我國糧食生產正從改革開放初期中央、地方、農民的“三個積極性”減弱為只有中央“一個積極性”。
今年蔓延全球的“糧食危機”提供了轉機。7月份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和《吉林省增產百億斤商品糧能力建設總體規劃》,更有力地引導了各糧食主產區的積極性。這次會議強調立足于國內保障糧食供給,全面落實糧食省長負責制,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糧食安全分級責任制,形成有效的糧食安全監督檢查和績效考核體系,并明確要求有關部門和糧食增產潛力較大的地區抓緊研究增加糧食生產的規劃和措施。
會議通過的《吉林省增產百億斤商品糧能力建設總體規劃》總投資達260億元。糧食問題專家、中國農科院研究員李茂松說:“一個省的農業項目能得到國家的如此重視,國務院為此召開常務會討論通過,可以說前所未有;一個有關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項目,投資達到260億元,也是前所未有的?!?
“花錢買安全”意義重大
記者翻閱這幾個省的糧食增產規劃發現,各省增產目標的實現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除吉林省增產100億斤需要投入260億元外,其他幾個省的規劃投資也都在幾百億元乃至千億元。河南駐馬店市規劃到2020年增產糧食50億斤,擬投入218億元。
安徽省農委測算,要從2007年580億斤增加到800億斤,需要實施耕地質量提升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等九大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工程。按照目前價格水平,如維持2007年580億斤產能,九大工程每年需投入30億元,規劃期內共需投入390億元。如要新增220億斤,規劃期內還需投入695億元。在實施九大工程的同時,還需實施六大配套工程,在規劃期內需投資572億元。
江西省社科院農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尹小健說,大量資金投入糧食生產說明,我國即將進入“國家花錢買糧食安全”的時代。同時,這些資金投入以國家投入為主,地方自籌為輔,也符合國家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戰略,其意義不僅僅在于保證糧食安全,更在于促進整個“三農”的發展。
這些增產規劃有一定的可行性,只要這些省把規劃落實到位,其他省份保證不減產,2020年增產800億斤糧食的國家規劃目標可望實現,國家中長期糧食安全就有了重要的糧源保障??梢哉f,糧食主產省的糧食增產規劃為我國的糧食安全上了一把“保險鎖”。
這些糧食主產省的有關負責人認為,只要國家政策和市場價格到位,充分挖掘現有潛力,實現規劃的增產目標沒有問題。黑龍江省農委主任王忠林表示,全省現有中低產田1億畝,畝產比同緯度中等生產水平的國家和地區低200斤,只要把這些中低產田改造成中等生產水平國家畝產標準,全省就可增產糧食200億斤。
各地增產規劃為挖潛增糧,實施系列強有力保障措施,將是一個強農惠農的過程,對“三農”問題的解決意義重大。按照河南三步走、每步100億斤的增產規劃,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全省農民人均收入將分別達到5000元、7000元和1萬元,農民增收將有穩定的保障。
為了保證到2015年實現增產100億斤稻谷,江西省擬投資318億元實行標準農田、農機化、水源灌溉、農業保障等十大工程。江西省農業廳廳長毛惠忠說,如果這些工程全面實施,江西農業將從根本上改變長期以來“靠天吃飯”的局面,并在機械化、規?;?、集約化方面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些地方在規劃中對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經營還提出了量化的指標和路徑,這對于發展現代農業,創新農村經營體制機制都將產生重要影響。
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將為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從各省的增產規劃還可以看出,規劃的實施對耕地保護和開發、對生態保護等也有重要作用。江西十大工程之一的“造地增糧工程”將投資10.5億元,通過工程建設在低坡、低丘地創造出新的糧食生產用地,8年新增30萬畝糧食生產用地。一些地方規劃通過指導農民合理用藥、合理施肥、增施有機肥等促進農村生態保護。在河南打造糧食生產核心區的17個配套項目中,就包括沼氣工程、生態林業建設等“生態項目”。
理性引導增產熱情
這些增產規劃描繪了我國糧食安全的光明前景,糧產區的抓糧熱情給了我們信心。但是,從規劃變成現實不可能一蹴而就,把潛力轉為能力也還有很多制約因素。
隨著氣候變暖和干旱化加劇,天氣特別是水資源始終是糧食增產的重大制約因素。糧食問題專家、中國農科院研究員李茂松引用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說,2003年到2007年我國糧食連年增產,增產量達到890億斤,但是這4年里我國因災損失糧食總量卻高達4350億斤。農業災害完全吞噬了增產成果,而且還在加劇。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耕地減少也是必然的趨勢。占補平衡新增耕地質量差,穩定單產需要時間。新增土地還有個生態承受能力的問題。中科院一個課題組的調查就認為,東北地區糧食增產途徑主要靠開荒,以后再也不能靠減少林地、草地來保持或新增耕地了,否則生態難承受,到頭來影響的仍然是糧食生產。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農民的人數將減少,農民種糧積極性將降低。即使在糧食價格持續攀升的這幾年,農民積極性都持續在下降。將來,如果沒有配套的激勵措施,會不會影響到增產潛力發揮,也需要密切關注。
對以上三大制約因素,專家們認為,如果沒有土地,天不下雨,沒有人愿種糧,再多的投入,再大的潛力都無濟于事,都是空談。
有關專家表示,對各糧食主產省紛紛制定增產規劃要理性看待,對他們的“抓糧熱情”要科學引導。要嚴格審批核實,適當“擠擠水分”;要引導他們從體制機制上挖掘糧食增產潛力,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創新,積極發揮糧食安全對“三農”的作用;可建立監督、驗收機制,強化增產規劃的落實和執行??傊?,保證我國中長期糧食安全還任重道遠,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必須始終繃緊糧食安全的弦,并積極創新體制機制,扎扎實實抓糧種糧,從根本上保障糧食安全。切忌“紙上談兵”,不可“規劃大吉”。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