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價上漲本是市場經濟的常態,然而肉價“一漲再漲、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的局面可就是個大問題了。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很多豬肉商戶反映價格持續居高的主要原因還是生豬產量不夠。
“現在大家養豬的積極性都不高。我們也要算啊,現在糧食價格、飼料價格都大幅上漲。養豬實際賺不了多少錢。”北京市昌平區南口鎮一養豬場場主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
從業多年的張畜牧師告訴記者,“北京現在好多農民不養豬了,懶得管理,還要操心行情好不好,操心豬生病。索性出去打工賺錢,一年掙1萬多塊比養豬還強。”
中國多以散戶養豬為主,然而養豬戶積極性不高,導致生豬產量上不來,直接影響肉價。很多專家都建議走規模化、產業化養殖道路才是中國生豬市場的出路。
全國著名養豬專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陳清明向記者表示,對于養豬產業的發展,我們要主張多樣化,要兩條腿走路,不能唱獨角戲。國家在推進養豬業發展方面出臺了許多政策,這在一定層面上促進了規模化養豬的發展,也加快了由農民散養向集約化飼養的轉變。在集約化的發展中也要講究規模適度。
另外,在養豬的產業化發展上,張教授建議實行定單生產的方式。他認為,龍頭企業和中小養殖戶都沒有必要搞自繁自育。大的有能力的企業養母豬,不要再搞商品豬,中小養殖戶養商品豬。這樣企業和農民各個環節的利益都能夠得到保證。同時在大企業的帶動下,中小養殖戶也能在標準化和專業化發展上得到提高。
四川省一位畜牧業專家認為,“將短期輸血變為長期造血才是發展之道”。國家應加大對豬農的資金扶持力度。比如,金融機構可以對大規模養豬項目進行低息或貼息貸款等。增加技術支援,向內地引進沿海城市先進的養豬經驗和技術,加強對養豬戶的培訓,比如,如何大面積養殖,如何解決一定規模后的污染問題,如何改進飼料配方以避免有害物質等等。
另一方面,從1996年發生在韓國、1997年到1998年發生在荷蘭的豬瘟,到現在的豬呼吸障礙綜合征,疫病一直伴隨著豬肉工業,影響著豬肉行業的發展。我國的情況也十分嚴峻。
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惠魯生表示,自1990年以來,中國肉類總產量始終位于世界首位,因此,豬肉市場的穩定發展關系到國家的經濟安全,同樣也影響著世界。她認為,采取“公司+標準+農戶”的形式,把分散的主體組織起來,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方為抵抗疫病、穩定市場的正道所在。
中國肉類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鄧富江則表示,疫病風險是中國和世界畜牧業共同面對的一道難題。必須建立積極的防疫體系,此外,適度的規模養殖也有利于疫病的預防。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潘耀國教授認為,近年來,疫病困擾著中國和世界的畜牧業。“在中國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疫病風險大于市場風險。”繼歐美瘋牛病和亞洲禽流感之后,四川發生豬鏈球菌病,對生產影響相當大。老百姓不敢吃豬肉,豬價隨之下滑,去年5月跌到谷底,規模戶空欄現象相當普遍。接著,豬藍耳病從南到北蔓延,豬業生產雪上加霜,大小養豬戶都不大敢補欄,造成生產量下降。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