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影響因素使留長豬尾巴(未剪尾)減少被咬尾之可能性:諸如提供薄增墊褥材料,使用自然的通風方式或使用人工控制自然通風方式,混合性別豬在同一欄內(沒有公母分開)關養,食料或液態料飼養方式和飼料桶使用2個或多個出料口之設計。
提供薄層墊草和自然通風方式/人工控制自然通風系統之豬咬尾情形;在剪尾豬占1.2%,在未剪尾豬占4.3%,使用人工通風方式或未供給墊料之豬咬尾情形,剪尾豬占3.9%,留長豬尾巴者之喂料方式,經由雙出料口或多出料口飼料桶吃料方式,豬咬尾也有3.9%發生率。
二、序言:
本文作表Hunter先生們先前一篇研究報告中介紹豬咬尾、性別和尸體受損三者之間相互關系,這篇研究報告在6個屠宰場檢查大約63000頭豬只尾巴的情形。顯示剪尾豬呈現未咬尾之可能性比留長尾巴好2.73倍(后者指著未剪尾或剪尖尾巴而已)。在英國不再允許仔豬剪尾巴之例行工作,它顯示管理作業中留長豬尾巴咬尾行為之可能性將會增加。關于減少豬咬尾可能率占重要因素和假如發生豬咬尾采取措施有許多討論。在有關的各種管理因素以降低咬尾現象,沒有數據可供參考,因為試圖引起咬尾行為的很多實驗,結果均未成功。
為了解豬尾巴狀態對于養豬場管理,屠宰場直接記錄每一頭豬只之尾巴標記和由屠宰場送出一份調查問卷表給有關的生產業者填寫管理作業情形(管理調查表),本研究目的是肥育期肉豬在管理方面對于在屠宰場檢查豬咬尾程度之相互關系。這將提供一些數據給研究人員、顧問專家和獸醫師參考,利用這些結果忠告生產業者改進管理之依據。
三、結果:
(1)一般的管理數據:
在屠宰場調查中記錄983個不同的、直接的記號以區別豬只,回收問卷調查表有450份,回收率45.8%,響應調查表之豬只合計27870頭(在屠宰場調查豬只頭數占44.3%之次樣品數目),主要結果參考下列介紹之有關管理結果:
1. 前尾操作:剪尾是尾巴留下不超過10公分長度,它是最常見之剪尾操件,計算占78.4%養豬場采用這方式,和占83.5%豬只采用這方式,即留下豬尾巴不超過10公分。這數字和屠宰場調查分析之資料很相似,它占80.9%豬尾巴沒超過十公分長度。為了評估豬尾巴剪短之程度,(豬尾巴保留在1.5公分以內者),生產者送出這豬只到一個屠宰場屠宰(編號6號屠宰場),他們被詢問是否在作業上如此操作,結果占7.2%的報告是工作人員將豬尾巴剪到只剩下1.5公分之情形。其余的21.6%的生產業者,占12.9%報告指出豬只未剪尾(占14.2%豬只),占4.9%報告指出,他們將尾巴尖端剪去(剪掉一點點豬尾巴而已)占豬只2.3%,和占3.8%生產業者采取一種剪豬尾巴和不剪豬尾巴混合作業管理方式。將豬尾巴剪短具有100%之反應率,但是有錯誤數據敘述管理因素之影響,因此每個影響因素中,占10~15%生產業者在問卷調查表未回答這問題,或者生產業者提供一種不肯定的回答。
2. 使用墊褥材料和通風作用方法:
本研究養豬場在肥育后期豬只未供給墊料占41.4%,供給厚層墊料養豬場占18.8%,供給薄層墊料占29.9%,和混合使用薄層和厚層墊料的養豬場占3.6%。其余的占5.3%,有些豬舍供給墊料,也有豬舍未供給墊料。供給其它墊料諸如使用木屑、薄削片占1%。
占53.4%養豬場使用自然通風方式,它是最常見之方式。使用人工通風方式和ACNV系統之養豬場分別占15.2%和19.3%,采取混合式通風系統占12.1%。
3. 公母性別豬分開飼養與混合飼養之比較:在肥育后期混合關養公母性別豬是最常見的方式,占79.4%,采取單一性別豬關養一欄方式占19.1%,混合上述二種關養方式的養豬場占1.5%。
4. 飼養方式、送料方法和程度: 供喂粒狀飼料之養豬場占65.7%,供喂粗粉狀飼料和液態食料方法分別占15.4%和17.2%,后二者顯示很接近數字,以及占1.7%養豬場供喂上述混合方式。占69.6%養豬場采取任食方式。限食方式,供給食欲量和混合方式占養豬場之分別為9.4%,15.6和5.4%。飼料桶經由單出料口,雙出料口和多出料口之養豬場分別占33.2%,20.3%和7.5%。供喂飼料在地面和飼料槽之養豬場分別占6.7%和29.1%,占10.7%養豬場采用一種混合飼料傳送系統傳料方式。
(2)剪尾操作和管理作業之相互關系:
在一個養豬場,豬只未剪尾或尾尖端去除處理組,它傾向以供給墊料方式之關養系統。這些養豬場占68%豬只未剪尾,以及供給墊料。占三分之二養豬場豬只尾巴尖端去除作業及供給墊求方式。這些養豬場豬只去尾操作中,有供給墊料占51%,未供給墊料占49%。
使用墊料的養豬場,未剪尾和剪去尾尖端豬,與傾向自然通風方式具有關連性,它占86%未剪尾養豬場和76%豬尾去除尖端,占55%養豬場采取自然通風方式之豬只去尾處理作業。
(3)在對付咬尾豬之行動:
假如養豬場內豬只發生豬咬尾癥,業者最常見采取的動作是移走會咬尾豬只(隔離這咬尾豬),占67%。以及有25%業者使用藥物噴霧或使用焦油涂布在被咬尾豬之患部尾巴,它們有16%養豬場將供給墊料。有6%業者采取減少關養密度和對咬尾豬注射抗生素。
(4)管理因素影響咬尾豬咬尾程度:
1. 剪尾:參考圖一數據。在養豬場管理研究中,豬咬尾程度和在屠宰場研究中豬被咬尾程度,二者顯示,去尾豬較少發生咬尾現象,呈現相類似數值。全部的咬尾現象,去尾豬占2.4%,未剪尾豬占8.5%。這些數字比大規模養豬場略微低些,大規模的養豬場的咬尾現象在去尾豬占3.1%,未剪尾豬占9.2%。剪尾是不被咬尾的最重要因素。參考圖2-7,它顯示剪尾是咬尾較低之可能率。然而,其它管理因素也影響咬尾豬之程度。
2. 供給墊料:它被認為包括二個構成部份解釋的變異(即:未供墊料或供給墊料,而供給墊料又有三個不同的等級)(未放墊料,薄層墊料和供給厚增墊料),參考圖2-3。它顯示供給墊料之影響,使未剪尾豬可減少咬尾之可能性。在供給薄層墊料之咬尾情形可能性是最低。未供墊料之咬尾情形為最大可能性。
3. 通風作用:豬舍通風方式對豬咬尾有影響。自然通風可減少咬尾癥之發生率,在未剪尾豬影響咬尾較明顯。參考圖4數據。
4. 單一或混合性別關養方式之影響。 公母豬關養一欄對于咬尾也有影響,包括剪尾豬和未剪尾豬管理也有影響。同一性別豬關養一欄的處理組可能發生較多咬尾豬,未剪尾豬之影響尤其顯著。
5. 飼養方式、喂料量和飼料傳送方法之影響:
喂料量處理組(任食、限食或供喂食欲量)不影響咬尾(包括全部豬或已剪尾豬),然而飼料形式(粒狀、粗粉狀或液態)對咬尾有影響,參考圖6數據。留尾豬之影響最顯著。供喂粒狀飼料發生咬尾的機率較大,此乃比較供喂粗粉料或液態方式而言。
輸送飼料方法也具有影響豬咬尾癥可能性。在全部方法中剪尾豬之咬尾現象顯示較少發生率,供料于地面方式呈現咬尾癥最顯著,參考圖七數據。使用飼料桶有二個或多個出料口是唯一的管理因素,它在未剪尾之咬尾可能性是低于0.05。
飼料形式和運料方法二者之間具有關連性,供喂粒狀飼料顯示咬尾癥較高,尤其供喂在地面上和飼料桶單一出料口方式之咬尾癥和供給粒狀飼料更具關連性,供給粗粉料和液態食料方式與使用飼料槽飼養方式有關連性。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