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畜牧人

    標題: 中國生豬產業走向何方? [打印本頁]

    作者: 和興    時間: 2008-7-23 19:42
    標題: 中國生豬產業走向何方?
    近30年,中國畜牧業經過一系列的變化后,逐漸成長為肉類生產大國,而以小規模生產或庭院養殖為主流的中國養豬業竟生產了占世界一半的豬肉。但目前國際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原料成本、疫病風險、環境保護、供求關系、食品安全等壓力,使中國生豬產業面臨一場新的變革。高利潤回報的背后,伴隨的是高風險和高投入,一些散養農戶在高成本、高風險的壓力下,開始逐漸退出;以經濟利益為紐帶的豬產品價值鏈的整合成為行業發展的大趨勢。   歷史總會有驚人的相似。有人認為,中國的生豬產業發展將會是歐美一定程度上的重復。那么,歐洲今天生豬產業鏈上,誰在引導市場發展?美國的生豬產業鏈又是經過怎樣的演變?在目前新的養殖形勢下,適合中國的養豬模式將如何?生豬產業鏈“誰主沉浮”?在“2008生豬產業鏈國際研討會”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有一點不可否認,產業鏈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作為產業鏈條的一個元素,我們在集聚能量。在未來的競爭中,誰控制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在產業鏈中發揮更多的作用,誰將更具競爭力。
      嘉 賓:
            中國畜牧業協會豬業分會常務副秘書長  荊繼忠;

            PIC 中國公司亞洲技術總監,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 傅  衍;
            河南省內向縣牧原養殖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秦英林;
            北京九州互聯農牧技術有限公司總裁  胡竑邠;
            中糧集團肉食部總經理  陳前政;
            國際畜禽保健協會執行理事  Martin Tielen;
            河南省畜牧局種豬育種中心主任 河南新大牧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長青
            新五豐股份有限公司的總經理 熊艷艷
      主持人邵彩梅博士和金立志博士

      中國養豬模式:敢問路在何方?
      盡管我們知道了北美的養豬模式、歐洲的養豬模式等,但我國幅員遼闊,從南到北,環境不同、資源不同、經濟實力不同、消費習慣不同、觀念不同……北美和歐洲根據各自的特點,不可能套用一種模式來考慮中國的養豬業。
      邵彩梅:在原料、勞動力成本逐漸攀升,疫病風險、環保及食品安全日益要求的形勢下,什么樣的模式才更適合我國目前的養殖形勢呢?請各位嘉賓談談對目前養豬模式的看法。
      秦英林:談到成功的養殖模式,我想先以我們公司為例,談一下自己的看法。我們公司最初僅僅是一個只有22頭規模的專業戶,經過15年的發展,現在已經成為一個擁有50萬頭規模的專業化養豬企業。這應該也是比較成功的案例。當然,還有其它成功的案例:比如廣東溫氏,及以合作社形式發展起來的模式等。
      我一直在思考,單一化養豬還能走多久?參照歐洲和美國的養豬模式發展,我非常有信心。歐洲養豬生產技術的進步,為形成現有的家庭式、小規模為主的養殖方式奠定基礎。這種模式的產生和存在是合理的,因為它是一種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模式。從一定程度而言,歐洲養豬模式是我們的未來。專業化、規?;纳a,更有利于資源效率的有效利用、勞動效率的提高和對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如果我們對四種模式——中國的小農戶、中型養豬場、大規模養豬企業以及歐美模式的養殖場——進行判斷的話,那么只要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要,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效率,那這種模式就更具生命力。
      胡竑邠:目前中國畜牧業變革的總趨勢有3個方面:第一,畜牧業產業布局的優化,從原來圍繞消費中心城市向圍繞糧食鏈條主要的流通大通道(這是在商務部確定的)轉移,以及由人口密集區向人口相對非密集區轉移。第二,畜牧業養殖結構的調整,從側重于傳統的養殖品種(豬)向飼料轉化率更高的養殖動物品種調整。第三,畜牧業的生產方式變革。從散養,到專業戶,到規?;?,以及企業化的方向發展。中國養豬業從2007年以來呈現了3個重要特點,我把它簡單稱為“三高”,即:高效益、高風險、高投入:高收益的同時伴隨高風險,必然會要求高投入;而只有高投入,才能控制風險保證收益。這3個特點自然推動了畜牧業會從散戶、專業戶,進一步加快向規?;推髽I化的方向發展。從長遠來講,畜牧業發展有3個最基本的原則:第一,必須關注資源和環境的安全問題;第二,必須關注食品安全的問題;第三,必須關注防疫和公共衛生安全的問題。通過這3個原則就可以檢驗出養殖品種、養殖方式等是否具有生命力。
      傅 衍: 2006年以來,受原料價格上升、疾病特別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等因素的影響,使市場發生很大變化。一家一戶養豬模式數量逐漸減少,集約化、一體化模式逐漸增加,而且這種趨勢仍將繼續。哪種養豬模式更適合中國當前養殖形勢?我認為,可能將以多種形式并存:會有一些超大型的模式,也會有像“公司+農戶”的模式等。但不管是哪種模式,都會是向一體化方向發展,這將是今后的一個趨勢。即使是“公司+農戶”,也是一體化的模式,因為它無非是把養殖環節放到農民那里,但還是高水平的養殖,遵循一定的技術規程,根據合理的營養配方,選擇適合的品種,然后到達屠宰場、加工場最終上市。一體化模式有很多好處:減少很多中間環節,抗風險能力提高,安全性可控,從而保證了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提高經濟效益。如果從育種的角度來看,我非常希望中國走向一體化。因為現在的模式對于育種工作的引導會產生負面影響。如果實現一體化,企業會站在整個產業鏈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才會做出真正有價值的工作,這對育種工作、對整個行業都會產生積極的推進作用。
      荊繼忠:基于我國地域遼闊,各個地域發展不平衡,我認為,適度規模、專業化的生產方式是今后我們產業發展的方向。有了適度規模之后,才能考慮產業發展的特點,才能有效的避免價格的大起大伏,從而促進生豬產業發展。從1985年以來,生豬市場價格經歷了多次的跌宕起伏,但沒有一次像2006、2007年這樣引起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引起行業高度關注的。此次價格波動的原因,其中散戶飼養積極性有很大影響。與之前不同的是,這次價格的波動使散戶積極性受挫。實際上,從2007年豬價上漲之后,國家開始支持發展規模養殖。而在這種情況下,養豬企業也正在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考慮擴大規模;而飼料企業也在擴大產業鏈條,進行養豬業的發展規劃,加入養豬行業的勢頭更加猛烈,有的甚至延伸到屠宰加工領域。
      通過市場資源配制的方式,飼料業、養殖業和屠宰加工業可以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根據多年從事這個行業的理解,我覺得這3個行業各有各的特點和關注點。如果將這3個行業合并在一個集團經營,這就要求這個集團必須要有足夠的能力。這個能力一方面是對產業的理解,另一方面是要有足夠的經濟能力、管理能力,這確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在這個鏈條上,我認為主沉浮的還是養豬。這是因為,第一養豬業是一個最基礎的產業,飼料業或者是屠宰加工業都是圍繞養豬產業來進行的;第二,養豬生產本身存在的變數最多,問題也最多;第三,一旦養豬環節出了問題,其它兩個行業都會受影響。
      生豬產業鏈:誰是“終結者”?
      金立志:歐美模式證明,產業鏈的縱向整合可以使整個產業鏈條變得非常有效率。在這個產業鏈條中,在某種程度上美國模式的經濟利益分配相對比較公平。從飼料生產到養殖、再到屠宰,最終上市,整個環節利潤相對可控。那么,在這個鏈條里,我們該如何做呢?為什么很多企業蠢蠢欲動,而有的卻又無動于衷呢?我相信有三個方面的因素:第一,你有足夠的錢嗎?第二,你有足夠的人嗎?第三,你有足夠的管理嗎?如果脫離這3個前提,那整合就是一個失敗。那么,我們今天就再來談談整合。在這個過程中,對于飼料企業、養殖業、屠宰加工企業,哪個更具話語權呢?剛剛荊老師在談到這點時,認為養豬業影響力更大。那么對于處于產業鏈不同環節的各企業代表,各位又是如何理解,觀點如何呢?
        陳前政:從長遠發展來看,產業未來模式有兩種:縱向一體化和強強聯合。我國目前的養殖情況與美國30年前非常相似,美國走完這個過程用了20年。如果我們目前整個市場是美國的五六倍,那我們走完這個過程將需要更長的時間?,F在我國發展模式有3種:第一,小企業主要做產品,把豬養好,賺取資本再來發展;第二,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怎么辦?可以進行上、下游不同資源的集合,強化區域性力量;第三,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企業,憑借本身雄厚的資本力量進行整合。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美國整體的集約化程度較高,但他們的商業模式也存在多種形式。即使是美國目前最大的Smithfield Foods,也有一部分是通過帶動農戶完成,只不過他們的農戶較大。
      我國區域范圍比較大,產品結構特點以及消費習慣存在差異。小企業依然有機會,只不過現在面臨一個新時期的困難。養殖企業如何相互借鑒、相互聯和,將顯得越來越重要。對于中糧集團,我們現在也是處于學習階段。有關產業鏈上游的能源,我們具有很強的優勢,但產業鏈的中間環節,比如養殖,我們相對較弱。所以我們希望能夠和大家一起做,能聯合最好,不能聯合我們先一起走,然后再來聯合。只有聯合才能做到高效。
      嘉賓:我同意荊老師的觀點——這條產業鏈最終是由養豬的人來決定。但對于我們飼料界,在這條產業鏈中能做些什么?
      六和是一個學習力極強的團隊。在飼料板塊,我們與美國聯合飼料在2001年合資創建了一個飼料廠。我們看中的是他們強大的研發和技術實力,因此與聯合合作的過程,也是我們向聯合學習的過程。事實上,我們也在探討怎樣把豬業帶動起來。在這條產業鏈上,目前六和不談進入屠宰業,也不會涉及商品代豬的養殖。在這條鏈上,我們更加關注品種,因為我們認為育種是這條產業鏈的關鍵問題,我們希望在這方面能與國際接軌,所以我們尋求世界上最強的公司聯合。2007年我們與美國聯合和加拿大海波爾共同出資組建了海波爾原種豬場。我們的基本宗旨是農戶可以干的活兒,我們就不要去做。
      再回歸到我們的本質工作。我們從事動物營養,所負責的就是飼料安全。所以,我們應該先把飼料安全做好,把有限的原料利用好。
      李長青:從事養豬20多年,我們在計劃,在朝前走,我們也在不斷思考。如何不被市場競爭淘汰?這讓我想起一個故事:天堂和地獄分到同樣的食物,條件都是一桌8人,餐具都是1米多長的筷子。地獄的人都在想朝自己嘴里喂,但由于筷子太長,結果誰都吃不到食物。時間久了,地獄的人變得面黃肌瘦。而在天堂,大家用筷子相互喂,最終每個人都可以分享到食物。其實在養豬產業鏈上,各位就如同是故事里餐桌前就坐的食客。我們是用地獄的方式往各自嘴里喂,還是像天堂那樣相互照顧下一個環節,最終形成一個完成的鏈條?相信大家都會有一個判斷。如果把消費者當作上帝,他有2種需求:足夠量和絕對安全。要滿足上帝的需求,就需要產業鏈的每個環節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把础弊罱K的后果是利益都受到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受到傷害,最后選擇離開。我們的上帝不在了,那我們的前方還會有收獲么?
      傅 衍:在產業鏈不斷產業化一條龍的過程中,誰會起到帶頭、推動作用,誰就主沉浮。中國目前的情況與美國比較相似。美國是豬肉產量第二大國,在整個豬業產業發展過程中,養豬賺錢的比例越來越少,而且沿著價值鏈,越往下游獲得的利潤越高。所以,沒有人愿意養豬。于是,對于大的屠宰企業為了保證自己的原料供應(包括數量、穩定性以及安全)開始涉足養殖業。這也是為什么美國排名前20位的養豬企業都是屠宰出身的原因。
      熊艷艷:在市場中,新五豐現在扮演了3個角色:第一,養豬的。今年我們母豬數量已經達到1.8萬頭,商品代數量達到4萬多。第二,販豬的。今年我們供港生豬將近38萬多頭,供澳門大概2萬多頭。第三,在東莞、廣州和深圳,我們是賣豬肉的。站在這3個角度,我覺得實際上是比較矛盾的。有人問我:喜歡豬價高還是豬價低?我回答:當我做到100萬頭豬都是自己養的,我希望豬價高;但如果銷售主要靠賣豬或豬肉,我做到100億、200億的時候,我希望豬價低。
      關于生豬市場誰主沉浮,我覺得最終是看利潤。實際上,我們需要換一個模式,最終還是以銷售的思維。目前生豬市場價格不像其它產品通過價值定價,也不是成本定價,而是感覺定價。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環境,企業在產業鏈具備一定的控制力,才會對市場產生反應。
      對于中國目前的生豬產業情況,雖然不能判斷目前養殖模式是否將發生很快的變化,但它的變化將會促進整個養殖業以及銷售模式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也反過來會對養殖業的變革產生一定影響。
      歐洲豬肉市場:“量”到“質”的升級
      20世紀80年代之前,幾乎沒有人會對食物的生產方式及集約化生產對食物安全和環境產生影響提出疑問。然而,一系列的安全問題讓歐洲消費者開始覺悟。在消費者輿論的壓力下,政府最終對食品的安全進行立法。市場驅動因素完成了“量”到“質”的升級。在從農場到餐桌這條鏈上,消費者引導市場。而價值的分配也在競爭中轉移,零售商或超市獲得了70%~80%的利益。
        中國的消費市場,等待消費者的覺醒……
      金立志:歐洲養殖模式相對已經成熟,那么這個過程中,他們是怎么做的呢?請Martin Tielen與我們分享一下。
      Martin Tielen:不管是如何描述這個產業鏈,哪怕是從農場到餐桌也好,誰來決定呢?我認為應該是消費者。市場應該由消費者做導向。歐洲的消費者最關心的是食品的質量,尤其是食品的衛生和安全。當然,不同的消費者會做出不同的決定。還有一類比較特別的消費者,比如像非政府組織和綠色食品組織,他們的聲音可能更大一些。
      食品安全的責任人應該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政府,另一方面是我們業主。要把食品安全進行到底:政府通過立法來標定或者規定食品的衛生,并確保立法的執行;而作為生產者,我們有責任促進立法并確保和確認符合要求的安全食品生產,從而使食品具有可追溯性。
      在這個鏈條中,屠宰企業應該擔負更多的責任,因為屠宰的企業直接面對消費者。很顯然,屠宰公司安全的原料來自于養殖企業。那對于養殖企業養殖動物是否安全,飼料企業又肩負重任,他們必須認真聽取養殖場和屠宰場甚至包括消費者的需求,因為他們是飼料企業的消費者。
      總的來說,從農場到餐桌,每個環節都需要有中立的機構進行認證。如果實在想知道在歐洲的生豬產業鏈中到底誰主沉浮,那最后價值的80%是由超級市場來決定。
      中國養豬業的機遇與風險
      金立志:請問荊老師,從飼料轉化效率來看,豬養殖越多,說明消耗的糧食越多,而中國又是這樣一個谷物和蛋白資源相對缺乏的國家,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種矛盾?目前全球原料與資源危機將是對養豬業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荊繼忠:今年政府報告溫家寶總理講的,要保證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是國家在宏觀調控中一項重要任務。我們國家資源包括水資源非常有限,糧食的增長潛力也有限。去年國家報的數量是5 000萬t。飼用玉米作為大宗糧食作物,在玉米總產量中飼用的有9 700萬t左右,而用于豬料的僅有3 000萬t,用于家禽料的有5 000萬t,其余1 700萬t用于水產料。因此,用于豬料的玉米來源非常緊張,飼料問題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障礙,而且會越來越緊張。這就需要我們開辟新的飼料來源,同時需要提高生產力水平。目前,全國4.8億頭母豬產6億多的豬,每頭豬每年生產不到14頭小豬。如果按照這個比例,還有很大的增長的空間。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目前要提高生產力,疾病控制是關鍵環節。
      另外,我國家城鎮人口5.5億,農村人口7.5億。發展規模養殖要解決的是城鎮需求。對農民來講,我覺得農民家庭飼養,養一兩頭作為自己家庭消費,對減少市場整個需求還是有作用的,同時這種方式可以利用一些農副產品。
        中國本土豬的出路在哪里?
      傅 衍:中國本土豬的出路還需要等待。大家都知道,中國本土豬有很多優良特性,比如肉質占有明顯優勢,繁殖率也比較好(當然,繁殖率優勢已經不明顯了)。
      但我們思考一下,老百姓為什么養豬?是為了得到相應的經濟效益。即使肉質好,但并沒有因此為他們帶來效益回報時,那可能大家都不會養。日本不同,他們完全以品質為重,肉價因品質可以相差10倍、20倍,這樣地方品種才有市場。政府在品種方面具有2種傾向:過去夸大未來豬種的經濟效益,大力推廣良種,而減少地方品種比例。但是后來又開始過分夸大地方品種肉質,大力提倡地方豬種。但老百姓最終是要追求經濟效益的。如果沒有收益,他們只有選擇外來品種。
      但是,對于政府應該對優秀的地方品種資源予以保種,否則今后需要的時候就來不及了。目前,一些地方做了很多培育品種,性能間于地方品種和外來品種之間,并以地方命名,但這些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保種。
      對于地方豬種的出路,我倒覺得可能品系的原則,可以把地方品種利用起來。因為國外一些大公司為了針對不同市場進行培育時,他會保留二三十個品系,其中可能包括中國的地方品種。我們需要保住這些地方品種,到哪一天我們消費水平足夠大、市場足夠好,地方品種也就面臨好的出路。


    來源:中國畜牧雜志
    作者: sl779109172    時間: 2008-7-24 16:46
    看看高人們的觀點開闊下思路??!
    作者: zeng_you    時間: 2008-7-25 10:08
    很有道理呀:buyao: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浩特市| 宁远县| 陵川县| 巍山| 高邑县| 自治县| 治多县| 建湖县| 名山县| 隆德县| 民丰县| 阿克陶县| 美姑县| 罗田县| 麻城市| 格尔木市| 太湖县| 鸡泽县| 旅游| 新蔡县| 景宁| 红原县| 临西县| 苍南县| 靖宇县| 崇仁县| 建瓯市| 柘荣县| 涿鹿县| 秦安县| 天柱县| 林州市| 子洲县| 恩施市| 固镇县| 静宁县| 新巴尔虎左旗| 灵宝市| 九龙坡区| 桃园市| 武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