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在山頂上的養豬場
說起當年為何會選在山頂上辦養豬場,年近知天命之年的主人、柳城畬族鎮縣后村村民邢華釵笑了,“當時我們的想法很簡單。之前承包了一個茶園,打算發展有機茶,想起豬糞可以作為茶樹的肥料,于是就開始辦養豬場了。”有了想法之后,說干就干。2004年初,邢華釵和丈夫投資70多萬元,建起了豬舍,買了60多頭母豬和4頭公豬,開始了在山頂上養豬的生活。
“那時候是摸著石頭過河,憑著一股子的熱情。”邢華釵回憶起當年養豬的艱辛,微微紅了眼圈。邢華釵說,由于不懂養豬技術,母豬懷胎之后,一味地給母豬增加營養,飼料喂得很勤,母豬也養得又肥又壯。但是沒想到,好心辦了壞事,母豬臨產時,由于平時喂養太好,小豬仔太大,結果造成難產,死了10多頭母豬,一下子損失了10多萬元。
科學養殖養出金豬
痛定思痛。邢華釵開始意識到不懂技術,盲目養豬沒有出路。為了摸索和盡快掌握科學的飼養管理技術,她不怕臟,不怕苦,不怕累,白天料理養豬場的事務,晚上還利用休息時間潛心自學、鉆研《科學養豬指南》、《豬病防治手冊》等書籍,查閱有關資料,并時常向有豐富經驗的養殖戶學習請教,并積極參加縣里、市里舉辦的各種養殖技術培訓班。經過努力,她終于掌握了飼料配方、母豬生產繁殖、生豬常見病防治等科學養豬技術。
記者在邢華釵的養豬場看到,飼料存放室、母豬室、公豬室、后備母豬室、哺乳室、保育室、育肥室一應俱全,分類明確。“養豬可是個細致活兒,剛出生的小豬仔經不得驚嚇,更不能打,要是有生人進了豬舍,豬受驚嚇后會好幾天不進食,生長就會受到嚴重影響。”說起養豬,如今的邢華釵可是頭頭是道。邢華釵的養豬場走的是自產自繁自養的路子,從選豬種到交配到生產再到出欄,全部都在自家的養殖場內完成,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生產鏈。為了保證豬的品質,邢華釵和丈夫專門到義烏、龍游等地,尋找優良豬種,平時也是精心喂養。每天早晚兩次定時清理豬糞、清洗豬舍,每隔三天進行一次消毒,確保豬舍及周邊環境的清潔衛生。
“養豬最大的風險就是豬瘟,消毒、防疫,一樣都不能少。”邢華釵告訴記者,為了防范豬瘟,她們可是做足了功夫。養殖場里的每一頭豬都建有自己的“個人檔案”,從出生到出欄,都要經過好幾次“身體檢查”并注射疫苗。從2005年開始,“豬仔存活率達到了100%,從來沒有出現過病豬。”邢華釵驕傲地說。
“去年年底13頭肉豬賣了4萬余元,這可是我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邢華釵告訴記者,自去年豬肉價格大幅上漲以來,自己賣出去的肥豬每公斤價格都較高。因為養的豬品種好、出肉率高,出欄肥豬很大部分都被慕名而來的寧波、溫州、義烏、永康等地的肉聯廠收購。
“有了國家政策支持,干勁更足了”
經過4年的發展,如今,邢華釵的養豬場占地面積達到了3000多平方米,肉豬存欄數1200多頭,總數1400多頭;一年肉豬出欄數達到了2000頭,產值達到了400多萬元,成為了南部山區養殖規模最大的養豬場。
“國家出臺了鼓勵養豬的政策后,我們的干勁更足了。”談起今后的發展,邢華釵說,下一步將要擴建產房,進一步擴大規模,再增加100多頭母豬,爭取達到每年肉豬出欄數翻一番。
記者在養殖場內看到,邢華釵養豬之余,還利用豬糞等肥料,投資10余萬元,修建了一個沼氣池。日常取暖、做飯等都是靠沼氣供給。養豬產出的豬糞等肥料一方面作為茶樹供肥,一方面又作為沼氣池原料,達到無污染循環利用。邢華釵說,“下半年山下要修建20多戶新移民住宅區,我們還要修建一個更大的沼氣池,準備免費提供沼氣給他們使用。我們養豬致富了,也要為社會做點好事。”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