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體菌種稀釋.jpg
液體菌種噴灑.jpg
固體菌種稀釋.jpg
固體菌種灑布.jpg
墊料攪拌.jpg
生態圈.jpg
墊料濕度檢查.jpg
生態圈內部.jpg
飲水器位置高度.jpg
自由采食槽.jpg
自由通風口.jpg
正在使用的生態圈1.jpg
正在使用的生態圈2
生態圈狀況.jpg
建設中的生態圈
雙列式發酵床內部整體設計.
床面.jpg
換氣孔.jpg
屋頂自由通風孔.jpg
在建中的發酵床.
能養花的豬圈.jpg
能養花的豬圈2.jpg
一、豬舍的建設
發酵床養豬的豬舍可以在原建豬舍的基礎上稍加改造,也可以用溫室大棚。一般要求豬舍東西走向、坐北朝南,充分采光,通風良好。通常每間豬圈凈面積約25 m2,可飼養肉豬15-20頭,豬舍墻高3m,屋脊高4.5m,屋面朝南面的中部具有可自由開閉的窗子(最好離窗口20公分)便于通風調節溫度,陽光可照射整個豬床面積的1/3,并且從太陽升起至太陽落下,可照射整個豬床的每個角落,這樣可使豬舍內部的微生物更適宜地生長繁殖,利于發酵。北側建自動給食槽,南側建自動引水器,從而達到豬舍無臭、無蠅的要求。如果用溫室大棚養,那就是既省事又省錢,因為大棚造價低,而且小氣候更容易調節。冬天采光好、保溫,豬可以安全越冬;夏天放下遮陽膜,把四周裙膜搖起,可以通風降溫。
二、發酵床的類型
發酵床分地下式發酵床和地上式發酵床兩種。南方地下水位較高,一般采用地上式發酵床,地上式發酵床在地面上砌成,要求有一定深度,再填入已經制成的有機墊料。北方地下水位較低,一般采用地下式發酵床,地下式發酵床要求向地面以下深挖 90-100 厘米,填滿制成的有機墊料 。
不是賣種的搞得,那么菌種哪兒來的呀
[quote]原帖由 晴朗心空 于 2008-6-21 19:24 發表 這應該是養殖戶自己拍的片子,不像是賣種的搞的,謝謝了,
問一下這是在哪拍的豬場?特別是有水泥食槽的哪張? [/quote
bu shi yang zhi hu
shi yan jiu sheng zuo ke ti de zhao pian
山東省2006年引進自然養豬法,經過一年多的試驗、示范、推廣,在棗莊、泰安、淄博等地取得顯著成效,這對解決養豬造成的環境污染、推動養豬業健康發展,堪稱一場健康革命。
自然養豬法作為一項在不斷研究中的新技術,本報將進一步關注,廣大讀者有什么疑問和要求,可繼續聯系本報。
——編者
1.自然養豬的來源
幾千年來,中國、日本、韓國等東方農民素有采集諸如草皮、秸稈、新鮮土等材料作為牲畜墊床的習慣。目的是用以稀釋糞尿,往往是相隔較長一段時間后才清理這些被污染后的墊料,集中起來用以漚制糞肥。這種做法也許就是當前自然養豬業的雛形。
同我國農民一樣,在日本民間長期以來也使用厚墊料養豬。從1992年開始,日本鹿兒島大學的專家教授就開始對厚墊料發酵的土著菌和相關養豬技術進行系統的研究,建立起基本的技術規范,被廣泛地稱為厚墊料養豬技術。韓國趙漢圭先生充分吸收日本幾位專家的研究成果,創造性地提出了自然農業概念,較全面地概括了自然養豬的關鍵技術。目前,日本自然農業協會、山岸協會、鹿兒島大學以及韓國自然農業協會都在大力推廣和應用這項技術。
2.山東自然養豬的探索
為探求解決當前養豬業主要面臨質量安全、效益提高和環境治理的“三大難題”,我省科研人員一直進行著探索,20世紀90年代,以山東農業大學李鐵堅教授為首的農業專家們也經過多年總結國內外農村養豬技術,改進和創立了投資少、見效快、造價低的“新式大棚養豬法”,也叫“懶漢養豬法”。該法由于采用了墊料本身的自然背景菌種,達到了一定效果。
2006年下半年,根據省委有關領導關于“加快研究和推廣自然養豬法,以惠及山東廣大農民”的重要批示。在省財政的支持下,我省啟動了“自然養豬技術研究和推廣”項目,在泰安肥城和棗莊薛城建立試驗點,對新興的微生物發酵自然養豬技術(以下簡稱“自然養豬”)在育肥等階段的應用方面進行系列研究。通過1年多試驗研究和推廣,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7年12月10日,已建自然養豬豬舍的場戶有350余戶,發酵床面積14余萬平方米,存養生豬9萬余頭,預計年底前可出欄生豬近18萬頭;擬建自然養豬豬舍有近800戶,預計建設發酵床近50萬平方米,預計可存養生豬40余萬頭。自然養豬示范區域覆蓋全省幾乎所有市地。2007年10月16日,項目專家組及示范場戶40余人在棗莊召開了“全省清潔養豬座談會”,對自然養豬階段性試驗研究及推廣情況進行了全面總結,確認該法完全可以在山東大力推廣,并總結了一套適合山東氣候特點的利用微生物發酵厚墊料養豬的自然養豬法。
3.自然養豬模式的本質
自然養豬的本質是活用生物資源,解決養豬生產面臨的難點問題。在圍繞養豬業的生態系統中,飼料作物是生產者,可以利用環境中的無機物合成有機物,把太陽能第一次以生物能方式固定到生態系統中,為動物提供植物性食品;豬是消費者,以生產者的產品為最初食物來源,通過自身的轉化,可以生產營養豐富、經濟價值高的產品肉等;微生物(細菌、真菌、放線菌等)是分解者,利用動物糞尿、植物體及其他有機物為食,使構成有機成分的元素和貯備的能量通過分解作用又釋放到周圍環境中去;同時能將人類和動物不能直接利用的物質轉變為可利用的產品,能夠富集分散的營養物質.并進行轉化和濃縮。該三大功能類群以食物營養關系所組成的食物鏈、食物網是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即飼料作物→豬←→微生物,它是農業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的主要路徑,是自然養豬的基礎。發展自然養豬就是將微生物在養豬生態系統中的被動、隱性作用主動化、顯性化,從而形成生物圈的良性循環,生生不息,有利于資源的永續利用。
4.自然養豬的現有育肥模式和技術原理
當前自然養豬的現有基本飼養模式是在舍內設置90~100厘米的地下或地上式墊料坑,填充鋸末或秸稈等農副產品墊料,利用菌種(取材當地的土著菌種或商品菌種)對墊料進行發酵,形成有益菌繁殖的小環境,抑制和分解有害細菌和病毒;豬糞尿直接排放在墊料上,實現糞污零排放;糞尿加速了墊料微生物的發酵,產生熱量,保證豬只能正常越冬;恢復了豬只的拱食習性,采食發酵產生的菌體蛋白,成為豬只的補充料;墊料較長時間(一般2~3年)清理一次,成為高檔有機肥料;整個飼養過程對外達到零排放、無臭味、無污染。
現有模式的基本技術原理是:一是利用空氣對流和太陽高度角原理,因地制宜的建設豬舍;二是利用生物發酵原理處理糞尿,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三是利用溫室和涼亭子效應,改善豬只體感溫度;四是利用有益菌占位原理,增強豬只抗病力,提高了飼養效率和豬肉品質。
5.自然養豬的優點
通過試驗顯示,自然養豬的優點可簡要概括為“三省、兩提、一增、零排放”。
三省(省水、省料、省勞力)。自然養豬節省用水75%~90%,僅豬只飲用、墊料表面濕度保持、滴水降溫用水;豬拱食菌體蛋白,改善腸道環境,提高飼料轉化率,可節省精飼料10%-15%。僅喂料、翻扒墊料、清掃飼喂臺、調整濕度用工,無需清糞,可節省勞力30%—50%,一個人可以飼養500~1000頭肥豬,100~200頭母豬。
兩提(提高抵抗力、提高豬肉品質)。豬只恢復自然習性,恢復了拱食和沙浴的生物習性,應激減少;采食菌體蛋白,抗病力增強,發病率減少,用藥減少。豬肉肉色紅潤,紋理清晰,肉質提高。
一增(增加養殖效益)。自然養豬可節約用水、用料、用藥等成本100元/頭;利用農業廢棄物,如鋸末、稻殼、花生殼、玉米秸稈等農業廢棄物均可作為墊料原料加以使用,通過土壤微生物的發酵,這些廢棄物變廢為寶。統計表明每10平方米的發酵床可以使用一畝地的玉米秸稈,這也為秸稈處理,美化城鄉生態環境提供了另外一條比較好的解決途徑。實現了經濟、生態和社會三種效益的結合。
零排放(無污染,實現糞污零排放)。自然養豬豬場內外無臭味,氨氣含量顯著降低,在養殖環節提前消納了污染物,實現了糞污的零排放。
6.現有自然養豬模式與傳統養豬的區別
一是變雙環節投入為單一環節投入。傳統養豬法是“養豬生產”后再進行“糞污處理”,而自然養豬很好地將“糞污處理”前移到“養豬生產”環節一次解決,減少了投入,改善了生產,對外實現了糞污零排放。二是墊料坑管理,不用水沖糞,恢復了豬只的生物學特性。改變了傳統養豬使豬只長期在水泥地面上生活的現況,設置墊料區和水泥地面的飼喂區,豬只可選擇自己休息、運動的區域,能夠拱食菌體蛋白。三是簡化了工作內容,減少了勞動量,體現了對工作人員的福利。自然養豬不用沖洗圈舍、不用推運糞便,舍內空氣清新,每天僅從事飼養、清掃飼喂臺和調整墊料等簡單工作,工作不再臟、亂、累,效率明顯改善。四是節約資源。大量節約用水、用料、用藥、用工等資源,體現了生態文明。
綜上所述,自然養豬技術的效果是非常顯著的,解決了現有養豬業的難點問題,完全可以推廣利用。但同任何新技術一樣,還存在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還需要給予系統的研究,為其配套更全面的技術措施。業者要用嶄新的角度去審視,不要簡單地一棒子打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用實際效果說話。
三大關鍵技術
突破自然養豬法
(一)菌種?,F在山東有兩種墊料菌種:一是土著菌種,二是商品菌種。土著菌種就是利用本地原料,在落葉和腐殖質豐厚區域采集原液,稀釋成500倍,再滲入糖飴或小麥粉,攪拌均勻后進行擴大培養成菌種。現在的商品菌種有日本的洛東菌種,市場上都可以買得到。
(二)發酵床。發酵床分地下式和地上式兩種。在地下水位比較低的地區,提倡地下式發酵床。這種形式要求向地面以下深挖90-100厘米,填滿制成的有機墊料,再將仔豬放入,豬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生長了。在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可采用地上式發酵床。這種發酵床是在地面上砌成,要求有一定深度,再填入已經制成的有機墊料即可。墊料原料可選擇鋸末、稻殼、谷殼、米糠、玉米秸稈、花生殼及樹葉等。目前已知最好的幾種組合如鋸末+稻殼、2/3花生殼+1/3鋸末等。制作要求有透氣性、保水性、一定的微生物營養源。
(三)豬舍建設。豬舍的建設必須保證冬季盡可能多的陽光照射墊料,以提高菌種發酵效率,同時做好保溫和通風工作;但夏季陽光直射面積應盡可能小,糞尿發酵處理得當,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暑降溫措施。陽面保溫卷簾高度以冬天為準。天冷時可用薄膜覆蓋,夏天又可以利于通風,豬舍內分隔為發酵區(墊料區)和水泥地面。
山東省準備下一步由點到面進行推廣。首先在科技人員和養豬示范戶中普及,就一些技術細節,將通過報紙等媒體的宣傳、辦培訓班、編寫教材、制作技術光碟、技術巡回指導等形式進行推廣。
作為一項新技術,山東省有些技術方面需進一步探討完善:一是加強對發酵菌種的系統研究,制定土著菌種采集技術標準;二是研究適合山東環境的場舍模式和規模;三是繼續開展墊料篩選試驗;四是進行豬肉質量的測定,制定自然養豬法技術規程。
發酵床如何把握墊料水分關
制作發酵床時,水分很關鍵,水分少發酵慢,水分多通氣差,還會導致“腐敗菌”而產生臭味。下面以發酵床為例介紹下如何把握水分關。
可視情況采取如下措施:
(1)清出太濕墊料曬干后再入床;
(2)添加干燥鋸末墊料,增加厚度,補充發酵助劑;
(3)擴大圈舍面積
(4)減少養豬頭數,育肥豬每頭按1-1.5平米(其他動物可參照體重大小排糞尿多少折算),但對于如發酵床墊料過于干燥而且起揚塵導致影響豬的呼吸,此時可在表面噴少量清水或紅糖水,用金寶貝發酵劑制作圈舍發酵床,發酵劑與鋸末墊料混和,干撒即可,內部墊料一般情況下不宜加水加濕,功能菌種在干燥狀況下處于休眠狀態,一段時間后隨著糞尿增多自然會形成合適濕度,此時功能菌種蘇醒,立即投入工作。
另外圈舍一般應盡量做成封閉式。北方應注意避免下雨天將圈舍弄濕,南方應注意地下水不能滲入床內。地基過濕的應采取必要的防滲措施.
自然養豬法設計
一)豬舍設計:
豬舍一般寬4-6米,長8-20米,立柱高1.8-2米,頂高3米左右。座北朝南,屋頂要做好保溫隔熱設計,以利冬季保溫及夏季隔熱,房頂設有可自由開閉的窗子,陽光可照射整個豬床面積,南北墻可設大窗或使用卷簾,使太陽可照射整個豬床充分發酵,使微生物可大量的生長繁殖。如果用溫室大棚養,那就是既省事又省錢。因為大棚造價低,而且氣候更容易調節。冬天采光好、保暖,豬可以安全越冬;夏天南北窗開啟或卷起卷簾,可以通風、降溫。在豬舍的北面設自動料槽,自動飲水器。留1-1.2米的水泥過道,方便管理也具有夏天涼亭子作用。
(二)填墊的制作
(1) 材料的準備
發酵床零排放養豬技術重要環節是墊料的制作,墊料所用最大的原料為農作物下腳料如谷殼、秸稈、稻殼等;以及鋸末、樹葉等。需少量的米糠、豬糞,微生物制劑。
墊料中的谷殼或秸稈主要起蓬松作用,使得墊料中有充足的氧氣,鋸末、米糠則是起墊料的保水性及微生物營養源的作用。
注意事項:
1、秸稈需事先切成8~10cm
2、鋸末經防腐劑處理過的不得使用。如三合板等高密板材鋸下的鋸末。
3、米糠質量要好,摻雜谷糠或酸敗的米糠不得使用。
(2) 材料比例
豬圈塡墊總厚度約40-80厘米,發酵墊料:40%鋸屑,40%稻殼,5%米糠,豬糞10-20%
(3) 墊料制作
1、 墊料制作的目的
墊料制作的過程其實是物料發酵的過程,其目的:在墊料里增殖優勢有益菌群;通過發酵過程產生的熱量殺死有害菌。
2、 墊料制作方法
墊料制作方法根據制作場所不同一般可分為:集中統一制作和豬舍內直接制作兩種。
集中統一制作墊料是在舍外場地統一攪拌、發酵制作墊料。這種方法可用較大的機械操作,操作自如,效率較高,適用于規模較大的豬場,要新制作墊料的情況下通常采用該方法。
在豬舍內直接制作是十分常用的一種方法。即是在豬舍內逐欄把谷殼、鋸末、生豬糞、米糠以及飼料添加劑混合均勻后使用。這種方法效率低些,適用于規模不大的豬場。
3、 制作過程
不論采用何種方法,只要能達到充分攪拌,讓它充分發酵就可。
3.1、 確定墊料厚度
A、育肥豬舍墊料層高度夏天為40-60cm,冬季為60-80cm.
B、保育豬舍墊料層高度為60cm,夏天為40cm。
3.2、 計算材料用量
根據不同夏冬季節、豬舍面積大小,以及與所需的墊料厚度計算出所需要的谷殼、鋸末、米糠。
3.3、 物料堆積發酵
將未發酵的谷殼、鋸未各取10%備用,,將其余的谷殼和鋸末倒入墊料場內,用鏟車等機械或人工充分混合攪拌均勻,首先從墊料中間往兩邊翻,然后再從兩邊向中間翻,最后再向豬舍一頭翻攪,并堆成梯形狀,在堆積和攪拌過程中不斷噴稀釋液,使墊料水份保持在45%-50%,堆積好后周圍蓋上麻袋保溫,開始發酵。
發酵期間,每天測量發酵溫度,并作好記錄。從第二天開始在不同角度的三個點,約20cm深處測量溫度,溫度可上升到45℃-50℃(注:第二天看墊料的初始溫度是否上升到45℃-50℃,否則要查找原因,即查一查墊料有否加入防腐劑、殺蟲劑,水份是否過高或不足造成的)。
以后溫度逐漸升高到65℃-70℃左右為止,則發酵成功,發酵時間7-10天。如發酵一周后,如果溫度還有上升、有臭味時,這是因為水份過多,故再次調整水份。
發酵好的墊料鋪舍,當墊料推開時氣味清爽,沒有臭味時即可在欄舍內攤開鋪平。再用預留的谷殼、鋸未各10%混合后,覆蓋上面整平,厚度約10cm左右,然后等待24小時后方可進豬。如豬在圈中跑動時,表層墊料太干,灰塵出現。說明墊料潮濕水分不夠,應根據情況噴灑些水分,便于豬正常生長。
3.4、發酵床的地面管理
豬舍中的鋸屑變少時,適當補充缺少部分。為利于豬拱翻地面,豬的飼料喂量應控制在正常量的80%。當糞、尿成堆時挖坑埋上即可。地面濕度必須控制在60%,應經常檢查,如水分過多應打開通風口,利用空氣調節溫度?;钚詣┌?/FONT>1:300的比例摻水,噴灑在地面上,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力,加快對排泄物的降解、消化速度。另外,平時發現豬大便堆積得比較多時,把它向空地撒一撒,便于充分分解。另外,地面不能太干燥,就是既要保持很松散,但是又不能有揚灰,不能有灰塵揚起來,否則豬容易得呼吸道病。在特別濕的地方加入適量新的鋸末、谷殼,鋸末、谷殼各50%。用叉子或便攜式犁耕機把比較結實的墊料翻松,把表面凹凸不平之處弄平,豬全部出欄后,最好墊料放置干燥2-3日;將墊料從底部反復翻弄均勻一遍,看情況可以適當補充米糠與飼料添加劑混合物,重新堆積發酵; 谷殼、鋸末覆蓋,厚度約10cm,間隔24小時后即可再次進豬飼養。飼養密度:單位面積飼養豬的頭數過多,床的發酵狀態就會降低,不能迅速降解、消化豬的糞尿,一般每頭豬占地1.2~1.5平方米。
發酵床養豬飼養管理,與傳統養豬模式沒特殊的地方。
• 與傳統養豬一樣,首先要打好疫苗,控制疾病的發生;
• 進入發酵舍前必須做好驅蟲工作;
• 進入發酵舍豬大小必須較為均衡,健康;
• 保持適當的密度:7kg-30kg的豬0.8m2-1.2m2/頭
30kg-100kg的豬1.2 m2-1.5 m2/頭
• 一般,豬舍卷簾通常是敞開的以利于通風,帶走發酵舍中的水份;
•在天氣悶熱,尤為盛夏時節,開啟風機強制通風,以達到防暑降溫目的;
• 日常檢查豬群生長情況,把豬太小的豬挑出來,單獨飼養。
綜述:
自然環保養豬法技術具有以下優點:一是省工、省水、省飼料、省土地。因無需每天清除糞便,節省人工,每人可飼養800頭以上;無需沖刷糞尿及豬舍,節約用水90%以上;部分墊料經發酵后可轉化成豬飼料,節約飼料20%左右;這種養豬模式只需要建設好豬舍,不需建設存放豬糞尿等污水處理設施,可以節約土地。二是發病少,肉質好、效益高。因為豬生活在松軟舒適的發酵床上,不易發病,死亡率比傳統養豬降低10%左右;3個月即可出欄,經濟效益提高20%以上,且無藥殘、無激素、重金屬不超標,豬肉品質明顯提高,成為無公害保健食品。將這種新型環保養豬技術應用于規?;B殖,能夠徹底改變傳統養豬所造成的豬糞成堆、污水成河、蒼蠅成群、臭氣熏天的現象,從而在根本上解決養殖小區畜禽糞尿造成的排泄物污染難題,減少病毒、病菌的滋生。所以,搞好這項養豬技術的推廣應用,是加快標準化畜禽養殖小區建設,發展現代健康畜牧業的一條重要渠道和有效措施,也是現代養殖業的一次革命。
自然養豬法的理論依據是什么?
(1)親環境:自然養豬是不污染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養豬,是遵循自然規律,用身邊的天然物質制作所需的生產資料,尊重植物和動物的基本權利。
?。?)尊重生命:自然養豬尊重生命,順應自然規律,充分挖掘生命體的潛能,開發自然的能力,生產出的畜產品,比人為干預的品質更好、產量更高。自然養豬重視的不是投藥治病,而是培養健康的機體;不是使用人工激素促進生長,而是根據營養周期理論進行適宜的營養管理,自然農業的農作物與畜禽非常健康,不易生病,抵御異常氣候的能力非常強。
?。?)高品質:自然養豬不是單純地回歸原始的養豬模式,而是依靠正確的理論和優良的天然材料,通過生物鏈而從事的循環型生態養殖,生產過程中不添加任何激素、獸藥,不僅營養成分含量高,而且色、香、味俱全。
懶漢養豬的豬舍建筑
豬舍建筑是一門深奧的科學,需要不斷的總結完善。對于懶漢養豬的豬舍建筑,需要結合傳統豬舍設計的優秀成果,但同時不要用傳統思維模式來限制我們的設計思路,需要用創造性的思維去指導和不斷創新豬舍設計。
一、
豬舍設計的基本理念
生態懶漢養豬豬舍是盡最大可能利用自然資源,如陽光、空氣、氣流、風向等免費自然元素,盡可能少的使用如水、電、煤等現代能源或物質,盡可能大地利用生物性、物理性轉化,盡可能少地使用化學性轉化。
二、
豬舍設計的指導思想
一是有利于發揮作用、節約勞力、提高效率。二是有利于節省占地面積,控制豬只適度密度。三是有利于各類豬只生長發育,盡量改善舍內的氣候環境。四是控制適宜的建筑成本。
三、
豬舍設計的基本原則
懶漢養豬豬舍設計,也需要事先考慮如下原則,這些原則都需要生產體制和欄圈來予以保證。
一是“零”混群原則 。不允許不同來源的豬只混群,這就需要考慮隔離舍的準備。
二是最佳存欄原則。始終保持欄圈的利用,這就需要均衡生產體系的確定。
三是按同齡豬分群原則。不同階段的豬只不能在一起,這是全出全進的體系基礎。
四、
舍內外環境對豬舍設計的要求
豬舍的環境,主要指溫度、濕度、氣體、光照以及其他一些影響環境的衛生條件等,是影響豬只生長發育的重要因素。豬的集體與環境之間,隨時都在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在正常環境下,豬體能與環境保持平衡,形成良性循環,可以促使豬只發揮其生長潛力。因此,為保證豬群正常的生活與生產,必須人為地創造一個適合豬生理需要的氣候條件。
(一)豬的環境溫度的要求
一般初生仔豬的適宜生長溫度為32℃~34℃;3~4周齡仔豬的適宜生長溫度為30℃左右;稍大仔豬的適宜生長溫度為20℃~23℃;成豬生長的適宜溫度為17℃~22℃。在飼養瘦肉豬時,應盡量給豬創造適宜的溫度環境。
(二)光照溫和且時間適度,對幼豬發育和成豬繁殖有利。幼豬經常接觸陽光。可增強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促進細胞增殖和骨骼生長,提高發育速度。母豬常接觸陽光,可加速卵細胞的發育,促進發情排卵,提高繁殖力。
第一節
場地選擇與總體布局
一、
場址選擇
生態懶漢養豬建筑設計同傳統集約化豬場場址無多大差異,比傳統豬舍更趨靈活,主要應綜合考慮分析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地理位置
確定場址的位置,盡量接近飼料產地,有相對好的運輸條件。由于懶漢養豬實現了糞污零排放,養豬環境明顯改善。故豬場選址應結合區域規劃的同時,著重考慮豬場整體防疫。要遠離生豬批發市場、屠宰加工企業、風景名勝地和交通要道等。一般要求距離畜產品加工廠至少1km以上 ;距離主要公路300m以上,距離一般公路100m以上,可設置專用豬場通道與交通要道相聯結;且距離最近的村莊最好不少于2km;高壓線不得在仔豬舍和保育舍上面通過。
(二)地勢與地形
懶漢養豬場場址要求地勢較高、干燥、平緩、向陽。場址至少高出當地歷史洪水水位線以上,其地下水應在2m以下,這樣可以避免洪水的威脅和減少因土壤毛細管水位上升而造成地面潮濕。如地勢低洼或地面潮濕,病原微生物與寄生蟲容易滋生,機具設備易于腐蝕,甚至導致豬群各種疾病的不斷發生。如采用地下或半地下式發酵舍更應充分考慮地下水位,否則墊料過濕而影響發酵效果也減少墊料使用年限。地下水位比較高的地方可選擇地上式發酵墊料池比較適宜。
平原地區宜在地勢較高、平坦而有一定坡度的地方,以便排水、防止積水和泥濘,地面坡度以1%-3%較為理想。山區宜選擇向陽坡地,不但利于排水,而且陽光充足,能減少動機冷氣流的影響。地形宜開拓整齊,不要過于狹長或邊角太多,否則會影響建筑物合理布局,使場區的衛生防疫和生產聯系不便,場地也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三)土質
生態懶漢養豬豬舍的土質要有一定的承載能力外,還應透氣透水性強,毛細管作用弱,吸濕性和導熱性小,質地均勻的土壤。砂土類的土壤顆粒較大,夏季日照的發射熱大,再加上土壤的導熱性大,熱容量小,易增溫,也易降溫,晝夜溫差明顯,這種特性對豬只不利;黏土類的土粒細、孔隙小,透氣透水性弱、吸濕性強、毛細管作用顯著,所以土壤易變潮濕,常因陰雨造成泥濘不堪,有礙豬場工作的正常運行;砂壤土兼有砂土和黏土的優點,透氣透水性良好,雨季不會泥濘,能保持場區干燥,土地導熱性小,熱容量較大,土溫比較穩定,對豬只的生長發育、衛生防疫、綠化種植都比較適宜。
(四)水、電
生態懶漢養豬由于不用沖洗圈舍,所以用水僅限于豬只的飲用水,同時保證墊料濕度控制、用具洗刷、員工和綠化用水即可。水質要良好,達到人飲水標準,對水面狹小的塘灣死水、旱井苦水,由于微生物、寄生蟲較多,又有較多雜質,不宜作為豬場水源。由于豬舍多采用自然光線,豬場用電主要保證相關設施設備用電和夜晚照明用電即可。
總之,生態懶漢養豬豬場的場址選擇牽涉的因素較多,必須認真對待,周密調查,因地制宜,綜合考慮,經反復比較后加以確定。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