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畜牧人

    標題: 育種問題 [打印本頁]

    作者: lzgqwerty    時間: 2008-6-13 12:38
    標題: 育種問題
    請高手賜教,規模化豬場種豬育種的實際操作方法!!
    作者: 虎甲    時間: 2008-6-15 15:25
    同問同問同問
    作者: phwu    時間: 2009-9-2 15:29
    先要知道你的現狀與目標才好辦呀。
    作者: yuxiangchun    時間: 2009-9-2 15:44
    所問問題有些大,這要涉及到豬場的規模、資金、技術力量,豬場的發展方向等等。育種有兩大任務:選種和選配,包括選什么、怎樣去選、選好后怎樣用等問題,具體的每個環節取決于育種目標、資金技術等。所以很復雜,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
    作者: 鐘日聰    時間: 2009-9-3 09:10
    無私奉獻——參考一下我們公司的育種方案吧。

    種 豬 的 育 種 生 產 方 案
    豬的育種工作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育種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豬群重要經濟性狀得到遺傳改良和使生產者獲得最佳經濟效益,豬群遺傳改良的實質是選擇出生產價值和經濟價值高的優良基因型群體,并迅速擴大其遺傳影響,逐步更新替補以取代原有生產和經濟價值較低的基因型群體的過程。
    各品種的選育工作主要集中在各種豬場內曾祖代核心群和種豬測定站進行,對生長育肥性能、胴體性狀、繁殖性能、體型外貌等指標進行選擇,加快遺傳進度,提高種豬質量。在祖代豬群中,主要對體型外貌、繁殖性能進行選擇。
    第一節  育種方案與目標
    一、育種方案的要點
    1、堅持“多留精選、選優汰劣”的原則。
    2、在標準環境下進行性能測定與記錄,每頭豬在可比較的環境中進行評估。先將測定環境統一化,在種豬測定站對所選性狀進行測量,再用測量值來估計個體育種值。
    3、用潛力最優的青年母豬代替生產性能較差的母豬,尤其是母豬在后裔性能的基礎上經過再次評估,確保所淘汰的是最差的母豬,以加快遺傳進展。在保留最優個體作為替代種豬的同時,盡快加速畜群的世代周轉,加速改良進度。
    4、對具有中、高遺傳力的性狀,如生長育肥性狀和胴體性狀等,通過性能測定,在測定基礎上,在5~6月齡進行估測,個體選擇,加快改良速度。
    5、適當采用世代重疊,將上一代各方面性能均優的少數個體加入下一世代核心群中繼續繁育(一般不超過25%),以擴大群體中優秀個體的數量。
    6、ESR基因是控制產仔數的主基因或與產仔數主基因存在緊密連鎖,ESR基因對產仔數有顯著效應的發現,為種豬繁殖性能的標記輔助選擇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利用這一主效基因及其分子遺傳標記,在大規模豬育種中結合常規育種技術對繁殖性能進行標記輔助選擇〈MAS〉,特別是可以對個體繁殖性能進行早期選擇,并且可以通過檢測公豬個體的基因型對其潛在的產仔數性能進行選擇,使豬繁殖性能方面獲得更快的改進。
    7、在育種工作中,密切注意國內外育種的信息,及時引入各項性能均優的同質優良個體擴充血緣,經配合力測定后加入核心群,進行不完全封閉的繼代選育工作。
    8、利用豬場各品種豬群體大的優勢,增加選擇率。在一個豬群中,只有各項性能表現最佳豬才能期望成為真正的改良者,利用性能測定記錄鑒別出優異的個體,保留最小的選留率(公豬2.5%,母豬12.5%),以取得最大的改良進展。
    二、育種目標
    育種改良的基本方法有選擇和雜交兩種。前者依賴于遺傳力的高低,可引起永久性和累積性的遺傳變化;后者則取決于雜交優勢。瘦肉生長性狀有中等遺傳力(30%~40%),但雜種優勢很小(0~5%);繁殖性狀的遺傳力較低(10%~15%),但雜種優勢較大(10%~20%)。由于產仔及泌乳能力多取決于母本,而后代的瘦肉生長需要取決于父本及母本的均值,所以對父本需要進行瘦肉生長性能的遺傳改良,可主要通過選擇的方法,因為其雜交優勢很低;而對母本的改良需要同時考慮產仔泌乳性能和瘦肉生長性能,可同時采用選擇和雜交兩種方法來實行,所以一方面要選擇雜交親本做母本,另一方面要對生產母本的母系品種進行選育改良。由于遺傳上豬的產肉性能與繁殖能力之間存在一定的負相關,我們不能在同頭豬的身上使這兩種性能同時達到最優,所以需要培育產肉性能最優的專門化父系品種和繁殖力強且產肉性能高的母系品種。
    1、對父系豬的選育:如杜洛克、父系大白,主要提高生長育肥性能及胴體性能,培育出理想體型外貌的種豬(要求后軀豐滿、背寬、腹線平直、收腹、頭型適中、腮小)。選育性狀為日增重、飼料報酬、背膘厚。同時考慮體型外貌,四肢的結實度、公豬配種能力,母本繁殖和健康情況等。
    2、對母系豬的選育:如母系大白,主要提高繁殖性能,選育的性狀為窩產活仔數及21天齡仔豬窩重。同時考慮體型外貌、四股及生長速度、健康情況等。

    第二節  選育方法及措施
    一、具體選育方法
    1、基礎群(零世代)的組建:
    公豬:挑選的公豬相互間三代內無親緣關系,生長速度相對較快,瘦肉率高65%以上,性欲強,體形外貌好,所配母豬繁殖性能好,后代無出現遺傳缺陷,入選的公豬最好與入選的母豬無親緣關系。
    母豬:生長速度較快,無遺傳缺陷,同窩產仔數10頭以上,自身繁殖能力和母親繁殖最好的母豬,受胎正常,無流產和2次以上的發情史,母性良好。
    2、體型外貌評定:后代個體測定至90千克時,進行眼觀評定、外貌評分。要求選育出結構合理,使用期長的種畜,并能經受現代集約化設施內的飼養與繁殖。這種性狀能夠且應通過眼觀評定來估測,評定時,讓豬只在平坦硬地面上行走,對豬只一般外貌、頭頸、前軀、中軀、后軀、乳房、生殖器、肢蹄等部位和豬的品種特征進行評分,一般要求選留的豬只外貌評定要達85分以上。計算公式為,長白、大白:API=0.3×品種特征得分+0.3×乳頭、生殖器得分+0.2×一般外貌得分+0.2×蹄型得分;杜洛克API=0.2×品種特征得分+0.3×乳頭、生殖器得分十0.3×一般外貌得分+0.2×蹄型得分。
    具體選擇標準:
    (1)沒有可干擾到正常繁殖和母性功能的缺點和缺陷。
    (2)有健全的繁殖功能,包括解剖結構與行為方面,外生殖器要發育正常。排除外生殖器發育不正常的個體,如母豬陰門過小或陰門上翹,公豬睪丸發育不良或不勻稱。
    (3)有健全乳腺功能,豬只每側至少要有7個間隔均勻、功能正常的乳頭,趨近性成熟階段時,乳頭應向外突出,最好成柱狀乳頭。
    (4)有健全的骨路結構。蹄肢有問題會干擾正常的配種及母豬產仔、哺乳功能,特別對公豬,后腿結構不良,在配種時難以成功地騎跨在母豬身上,前腿不良會抑制公豬爬跨母豬的欲望,因此對豬蹄的選擇顯得重要。要求所選留的豬只背部較平,臀部也較平直,且尾部位置較高,后肢各關節構成適當的角度,使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均衡地承受壓力,兩腳趾較大,大小均等,中間略為分開,以增加走動的穩定性。在父系特別是杜洛克豬選育上,我們還用選擇活體半臀圍的辦法,提高腿臀部的豐滿度。
    (5)符合品種特征。如:杜洛克要求被毛一般棕紅色,四蹄墨黑色,耳朵無肉色,額頭無黑毛、自毛,全身無斑點。體型好、頭頸輕、身體伸長、體高、后軀豐滿、腹線直、身體各部位勻稱、緊湊,如杜洛克和父系大臼要求外型后軀發達呈半球型,前胸寬闊,后軀豐滿,呈雙脊背(即雙肌臀)。毛色有光澤,皮膚平滑無皺紋。
    (6)性特征明顯,公豬性欲旺盛,母豬發情明顯。
    3、進行母豬繁殖力性狀的選育和測定。性狀主要有每頭母豬每胎的產活仔數,窩斷奶數,21日齡窩重及年產胎數。繁殖性狀遺傳力低,受環境影響大,重復力低,遺傳進展小,測定時,盡量降低母豬窩產仔數之間的環境差異,使測定出來的差異具有遺傳性質,從記錄成績中選留優秀母豬的后代作后備豬,淘汰性能不良的家系與個體。以后將逐步建立完整的母豬繁殖力遺傳水平的評估體系,運用BLUP(最佳線性無偏預測法)進行母豬繁殖力的選擇。
    對連續多胎高產的母豬,可充實到下一世代,即允許適當世代重疊以提高群體高產基因頻率,防止高產基因流失;擴大供選群,加大選擇壓;嚴格控制初配日齡和體重,實施重復配種,加強飼養管理,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母豬的遺傳潛力。具體方法:在盡量減少環境差異條件下,母豬每產一胎現場進行登記產仔總數、產活仔數、出生日期,并打耳號,稱初生重。在21日齡時進行仔豬個體稱重、計窩重。各原始資料要求登記齊全,按時填好配種、產仔、斷奶、母豬哺乳表等報表。將每胎產活仔數(NBA)作為產仔力指標,21日齡窩重(LW21)作為泌乳量和母豬能力的指標,這兩個性狀結合起來作為母豬繁殖力性狀的指數(SPI),用該指數進行選擇。
    SPI=100+6.5(NBA-NBA)+2.2(LW21-LW21)
    其中:NBA、LW21為群體平均數。
    指數計算前,NBA應對胎次進行較正,LW21應對胎次和帶仔豬數進行較正。具體選擇標準(表3-1)。
    表3-1   21日齡窩重及年產胎數
    曾祖代品種        奶 頭        產活仔數        21日齡窩重        斷級數        年產胎數
    杜 洛 克        12        9        36千克        8        2.2
    父系大白        14        10        40千克        9        2.2
    母系大白        14        11        44千克        10        2.2
    長  白        14        11        42千克        10        2.2
    另外:做好有遺傳缺陷(包括赫尼亞癥、單暈、盲乳頭、隱睪癥、鎖陰癥或其它缺陷)豬的登記,出現遺傳缺陷的整窩仔數全部淘汰,不作種用。利用ESR主效基因及其分子遺傳標記,在大規模豬育種中結合常規育種技術對繁殖性能進行標記輔助選擇(MAS),對個體繁殖性能進行早期選擇,并通過檢測公豬個體的基因型對其潛在的產仔數性能進行選擇,使豬繁殖性能方面獲得更快的改進。
    4.進行生長育肥性狀、酮體性狀的選育和測定。生長育肥性狀主要考慮生長速度與飼料利用率,這兩性狀具有中等遺傳力。達90千克的日齡屬高遺傳力性狀,胴體性狀主要為背膘厚度、眼肌面積,胴體瘦肉率等,具有高遺傳力,對其進行選擇,可獲得較大的遺傳進展。具體要求及選留方法:
    (1)在同一飼養管理、同一營養水平的條件下,粗蛋白為17%~18%,代謝能為3100千卡/千克,測定階段為30~100千克體重。
    (2)60日齡左右,根據親代繁殖力性狀指標,達標者結合品種特征、生長發育、乳頭數及無遺傳缺陷,按血緣和性別每胎選2公2母。
    (3)25千克左右時進入測定舍預飼,30千克開始進行測定,要求公豬全同胞2頭一欄,母豬全同胞、半同胞小群體測定(8頭一欄),測定開始,稱個體重,每頭登錄飼料消耗量,盡量做到自由采食。
    (4)開測第四周稱重作為參考,對體形外貌不符合要求日增重慢的個體進行淘汰。.
    (5)開測第八周稱重,對生長發育不良、體況較差、生殖器有缺陷或發育不良者進行淘汰。
    (6)體重達90千克左右進行體尺、膘厚、體重各個方面的測定。
    體尺測量:包括體長、體高、胸圍、管圍、后髖的測量。
    生長速度:采用個體測重法計算30~100千克時的日增重。
    膘厚:采用超聲波(A超或B超)測瞟儀進行測定,測定部位為耆甲上部、最后脅骨、腰薦部3(2)點,膘厚取其3(2)點平均數。
    選擇時,①可用選擇指數進行選擇:選留選擇指數高的豬只。從測定成績中估計豬只生長育肥性能育種值:
    GPI=100+80(ADG-ADG)-80(F/G-F/G)-85(BF-BF)或GPI=100+112(ADG-ADG)-120(BF-BF)(飼料利用率沒有測定時用)
    其中:ADG——平均日增重   ADG——群體平均日增重
    F/G——飼料利用率   F/G——群體平均飼料利用率
    BF——背膘   BF——群體平均背膘
    校正公式:校正至標準體重日齡=實測日齡+校正系數×(標準結束體重一實測結束體重)
    校正系數r為:
    15~25千克  公2.13  母2.14
    25千克r=  
                        25~40千克  公2.00  母2.10
       杜洛克
    80~100千克  公1.35  母1.49
    90千克r=   20~25千克  公2.00  母2.50
                  

    25千克r=25~30千克 公1.79  母2.50
       大白、長白:
                              大白 公1.48  母1.62
                90千克r=80~100千克
                         長白  公1.54  母1.68
    ②應用BLUP法(最佳線性無偏預測法)進行選留,選留綜合指數值高的豬只。為進一步提高選種的準確性,豬場采用BLUP(最佳線性無偏預測法)育種方法對豬的生長育肥性能進行評估選育,效果明顯。由于BLUP法考慮了各親屬的資料及母本的遺傳進展,使不同年齡組育種值之間可以對比,即不同世代的種豬能進行準確比較,并且能將育種值和環境效應在一次計算中同步估計,消除環境管理的影響,明顯提高了估計育種值的準確性,這對不完全封閉的群代選育法的準確選種、更快速度提高群體質量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證。
    個體觀測值Yij=u+hysi+aij+eij
    u為總體均數  hysi為場年季固定效應
    aij為個體加性效應  eij為隨機誤差
    GPI=l00-17.68×EBVage/SDage-17.68×EBVfat/SDfat
    EBVage和EBVfat分別是個體體重達100千克的天數和背膘厚的估計育種值
    SDage和SDfat是天數和背膘厚育種值的標準差。
    繁殖性能評估,外貌評定及綜合評定同上述。
    5.肉質性狀和抗應激性狀:此項工作在北京、廣東一些大型種豬場正在逐步開展,主要是對肌肉的pH值、肉色、系水力、嫩度、肌間脂肪含量等來評分肉質。開展氟燒測定和毛囊DNA檢測清除應激基因。
    6.屠宰測定:每個血緣公豬最少選一頭閹公豬在體重90千克時進行屠宰測定(預選為下一世代核心群的公豬,其全同胞要選一頭閹公豬進行屠宰測定)。屠宰前禁食24小時,空腹稱得的體重為宰前體重。首先放血、脫毛,去除頭、蹄、尾,開膛及劈開分半,稱胴體重,計算屠宰率F其次測定肩腳(正上方離中線4~6厘米)后緣、最后肋骨處后緣、腰薦前緣三點上方背部的膘厚,測定眼肌面積,后腿比例;分離皮、脂、瘦肉、骨,測定瘦肉比例。同時評定肉的質量,包括肌肉pH值、系水力和肉色。
    最后綜合外貌評分、生長育肥和胴體性狀,以及豬只母本的繁殖力性狀,進行綜合評定,計算被測豬只的綜合選擇指數,公豬INDEX計算方法為E:INDEX =0.2×SPI+0.5×GPI+0.3×API;母豬INDEX計算方法為:INDEX=0.4×SPI十0.4×GPI+0.2×API按綜合指數進行選留。
    7、抗病性與健康情況:養豬生產的最大威脅是疫病,豬群集約化的飼養方式和種豬的頻繁流動導致了呼吸系統、生殖系統疾病的復雜化,一旦疫病爆發,后果不堪設想,提高豬群抗病力和健康水平的方法有:①群體內選擇整體免疫水平,如五號病、豬瘟;②通過后備豬或引進種豬的監測及時淘汰某
    些疫病呈陽性的個體:PRRS、布氏、PR帶毒個體。
    8、父母代種母豬,一般不進行測定和指數選擇,但應考慮窩產活仔數、21日齡窩重和體型外貌等性狀,三者達標時可選留或出售。
    二、選留與種豬淘汰
    種豬年淘汰比例定為公豬50%、母豬30%,選留補充數量同淘汰數量。每批種豬測定結束后,經采血檢測健康情況,合格后所有豬按綜合指數高低排隊(公母分開),根據需要留種數量,綜合選擇指數較高的個體入選曾祖代核心群,次之入選祖代繁殖群或出售,將成績低或無種用價值的公母豬淘汰。
    核心群種豬的淘汰和更新:核心群母豬產完第1胎淘汰總數的35%,第2胎淘汰35%,產完第3胎全部淘汰或從核心群淘汰轉入祖代繁殖群。公豬配完40胎后淘汰,選留最優秀的青年豬代替后裔測定成績差的種豬和失去種用價值的公母豬,加快遺傳進展和改良速度。
    三、配合力測定
    配合力測定是育種工作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般進行品系雜交、品種雜交的配合力測定,確定配合力的高低,評價雜交組合的優劣性,尋找最佳組合。
    四、制度和人員配置
    1、設立育種中心,由技術部主管,負責全面的育種工作,由多名畜牧專業技術人員負責做好各項具體工作,由電腦室負責錄入和整理資料。
    2、各部門管理人員和飼養員必須配合育種工作的開展。
    ①從配種懷孕開始,按育種方案進行選配并做好配種記錄;②分娩舍飼養員負責登記母豬產仔日期、胎次、產仔數、斷奶數、寄養情況等項數據,按規定給初生仔豬打耳號,并負責稱生重和21日齡窩重,有遺傳缺陷豬等的有關資料的收集登記工作;③測定舍飼養員按規定使用相應的飼料,飼養管理好被測豬,每日記錄采食量,并配合測定人員完成測定工作。
    3、設專職的測定人員,完成測定工作所要求各項指標的測定,并收集、初步整理資料數據,填好配種、產仔、斷奶轉欄、死亡、豬群變動、初選、種豬測定等周報表,交電腦室作電腦數據處理。
    4、技術部人員與育種中心技術員一起負責種豬的挑選,并負責曾祖代核心群種豬的淘汰處理工作。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湘潭市| 隆安县| 唐山市| 乌苏市| 太仆寺旗| 大竹县| 洛浦县| 云阳县| 莱西市| 平昌县| 若羌县| 金溪县| 长春市| 太康县| 乐陵市| 黎川县| 临江市| 鄂托克旗| 昌图县| 巢湖市| 侯马市| 长顺县| 余姚市| 邵东县| 泽普县| 瑞丽市| 当涂县| 乐安县| 清丰县| 句容市| 宿州市| 华蓥市| 祁阳县| 夏河县| 正阳县| 永兴县| 陇川县| 丰城市| 拉孜县| 昭平县| 平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