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寶(以下簡稱“W”):我最近剛好與有關人士討論過這個問題。我個人感覺這個數字總體來說還是可信的。換句話說,國庫里的糧食跟現在報上來的數字可能差不多,差別不會太大。因為現在對國家儲備糧收購有很多支持政策,儲糧企業與其他有關方面,在利益上應該是沒有太多損失的。
但我絕對相信,這些年農民自己家里面的儲糧應該是大幅度減少的。按照中國以往的儲糧結構,一般來說農民——尤其中西部地區的農民,家里儲糧占的比例實際上是非常高的。農民更多的是靠家里的儲糧,而不是靠國家儲備來應對自然災害和其它的市場沖擊的。但根據我們在一些地區實地調研的情況,最近幾年農民家里的儲糧大幅度減少了。
所以,中國的糧食儲備也要分兩部分來看,國家儲備那部分總體上是比較可信的,但是農民的儲糧肯定比以前要少得多。這樣的話,整個國家或社會的糧食儲備應該是說比以前要少。
F:農民家里儲糧減少了是什么原因?
W:還是因為種糧的比較利益低。不用和外出打工相比,就是與在當地從事一些臨時性的打工,比如在村里打工相比,種糧食的比較利益都是很低的。
F:也就是說,農民家里的儲糧減少是因為農民不愿種糧了,中國的糧食生產其實比以前減少了?
W:現在每年公布的數據是糧食增產。我沒有直接調查過這個問題,沒法評價總量是減少了還是增加。但是就我所了解的一些地區,比如中西部地區,糧食生產是有減少的情況的。就全國而言,因為沒有做全面調查,我很難評價。
農民不愿種糧這個問題并不是現在才有的,實際上過去四五年這個問題都存在,相對來說,最近兩三年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是有所回升的。不愿種糧食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比較效益下降了,種糧不如干別的事情賺錢,農民就會選擇更賺錢的事情做。從這個意義上看,因為這兩年有糧食補貼和其它惠農政策,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應該是有所改善的。不過,相對于其它物價的上漲幅度,糧食補貼數量很有限——現在農民種糧不是絕對不賺錢,至少是相對不賺錢的。
F:農民種糧不賺錢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中國控制糧食價格嗎?
W:這不是一個那么簡單的問題。象很多其他國家一樣,為了保障絕大多數人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利益,中國對價格有所控制。但放開糧價農民就能直接增加收入,就會提高積極性嗎?問題沒有那么簡單。仍然取決于種糧給農民帶來怎樣的相對收益。糧價放開會導致其他與糧食相關的一些產品價格的上升,這就是過去幾年農產品價格上漲后農民從中得到的實惠其實并不太多的原因。所以在中國,真正的問題是僅僅放開糧價未必能保證利益最終流到種糧人手里去。
F:如果農民不愿種糧,中國能否逐漸放棄糧食95%自給自足的政策,進口更多的糧食?
W:中國剛加入WTO不久,國內研究貿易的學者就對此做過很多研究和討論——如果單純從經濟學的角度考慮,這個觀點是沒什么問題的。因為中國可耕地面積少,在糧食生產方面不具有比較優勢。
但是,如果說以前還有不少人堅持上述觀點的話,最近還堅持這個觀點的人可能減少了。近半年來,很多國家,比如印度越南,都對本國糧食出口進行限制。也就是說,如果糧價在國際上大幅波動,糧食問題很可能就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了。從目前來看,進口更多糧食很難說是更好的選擇。
F:那對于糧食問題,中國還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呢?
W:中國的糧食問題這些年一直都是一個問題。這次只不過因為受國際市場價格的波動和國內自然災害的影響,才使這個問題又顯露出來了。糧食問題的核心還是在于國家的糧食戰略。首先,從國家層面來說,應該把糧食的自給率控制在什么樣的水平。如果中國認為糧食安全比較重大,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讓現在比較低迷的,或者不是特別正常的,糧食生產狀況有所扭轉。這樣的話,經濟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無非兩種。一方面是從生產方面采取措施。除了現在的直接糧食補貼以外,更重要的是創造條件讓種糧人能夠從糧食生產中獲得更高的比較收益。另一方面,如果找不到更好的辦法,中國就需要對中低收入進行財政補貼。但從長期來看,很難說一直補貼下去對中國是有利還是不利。
F:政府控制糧食價格,長期來看造成負面影響會不會大過于它現在給中國帶來的好處呢?
W:這牽涉到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放開糧價,對糧食的長期增長是正面影響還是負面影響;二是放開時機的選擇,是現在放開好還是今后放開好。從長期來看,如果中國做好準備了,對于放開糧價產生的尤其對中低收入階層的沖擊有所保證,從制度安排上保證糧價上漲對中低收入階層的影響能得到控制,現在放開應該是一個好的選擇。反之,如果放開糧價以后沒有相應的制度安排來保證尤其是中低收入階層的利益,現在放開糧價就不僅僅是一個糧食增長的問題了,甚至可能成為一個社會問題。
限制糧食價格,在某種特定的時期有它積極的作用。在找不到更好方法的情況下,短期實行糧價控制至少沒有太多壞處,但是從長期來看,這肯定不是一個辦法。長期控制糧價肯定對市場和國家的長期經濟利益是不利的。從結果上來看,我個人認為糧價放開是一個好的政策。
W:這不是一個那么簡單的問題。象很多其他國家一樣,為了保障絕大多數人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利益,中國對價格有所控制。但放開糧價農民就能直接增加收入,就會提高積極性嗎?問題沒有那么簡單。仍然取決于種糧給農民帶來怎樣的相對收益。糧價放開會導致其他與糧食相關的一些產品價格的上升,這就是過去幾年農產品價格上漲后農民從中得到的實惠其實并不太多的原因。所以在中國,真正的問題是僅僅放開糧價未必能保證利益最終流到種糧人手里去。
F:如果農民不愿種糧,中國能否逐漸放棄糧食95%自給自足的政策,進口更多的糧食?
W:中國剛加入WTO不久,國內研究貿易的學者就對此做過很多研究和討論——如果單純從經濟學的角度考慮,這個觀點是沒什么問題的。因為中國可耕地面積少,在糧食生產方面不具有比較優勢。
但是,如果說以前還有不少人堅持上述觀點的話,最近還堅持這個觀點的人可能減少了。近半年來,很多國家,比如印度越南,都對本國糧食出口進行限制。也就是說,如果糧價在國際上大幅波動,糧食問題很可能就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了。從目前來看,進口更多糧食很難說是更好的選擇。
F:那對于糧食問題,中國還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呢?
W:中國的糧食問題這些年一直都是一個問題。這次只不過因為受國際市場價格的波動和國內自然災害的影響,才使這個問題又顯露出來了。糧食問題的核心還是在于國家的糧食戰略。首先,從國家層面來說,應該把糧食的自給率控制在什么樣的水平。如果中國認為糧食安全比較重大,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讓現在比較低迷的,或者不是特別正常的,糧食生產狀況有所扭轉。這樣的話,經濟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無非兩種。一方面是從生產方面采取措施。除了現在的直接糧食補貼以外,更重要的是創造條件讓種糧人能夠從糧食生產中獲得更高的比較收益。另一方面,如果找不到更好的辦法,中國就需要對中低收入進行財政補貼。但從長期來看,很難說一直補貼下去對中國是有利還是不利。
F:政府控制糧食價格,長期來看造成負面影響會不會大過于它現在給中國帶來的好處呢?
W:這牽涉到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放開糧價,對糧食的長期增長是正面影響還是負面影響;二是放開時機的選擇,是現在放開好還是今后放開好。從長期來看,如果中國做好準備了,對于放開糧價產生的尤其對中低收入階層的沖擊有所保證,從制度安排上保證糧價上漲對中低收入階層的影響能得到控制,現在放開應該是一個好的選擇。反之,如果放開糧價以后沒有相應的制度安排來保證尤其是中低收入階層的利益,現在放開糧價就不僅僅是一個糧食增長的問題了,甚至可能成為一個社會問題。
限制糧食價格,在某種特定的時期有它積極的作用。在找不到更好方法的情況下,短期實行糧價控制至少沒有太多壞處,但是從長期來看,這肯定不是一個辦法。長期控制糧價肯定對市場和國家的長期經濟利益是不利的。從結果上來看,我個人認為糧價放開是一個好的政策。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