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標題:
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
[打印本頁]
作者:
醫獸堂
時間:
2008-5-11 13:46
標題:
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
本病簡稱牛病毒性腹瀉或稱牛粘膜病,是牛的一種重要的傳染病。以發熱、白細胞減少、口腔及消化道粘膜糜爛、壞死和腹瀉為特征,但大多數牛是隱性感染。本病呈世界分布,1980年以來,我國從美國、丹麥、西德、新西蘭等十多個國家引進種牛,分離鑒定出了病毒。我國已在很多省內流行該病。
病原及流行病學特點 病原為黃病毒種瘟病毒屬的成員.為一種單股RNA有囊膜的病毒,大小為35~55nm,呈圓形,對乙醚、氯仿、胰酶等敏感;pH3以下易被破壞。56℃很快被滅活,耐低溫。本病毒與豬瘟病毒、邊界病毒為同屬病原,與豬瘟病毒有抗原關系,在自然條件下存在毒力顯著不同的毒株。
本病毒可感染不同品種、性別、年齡的牛,但以6~8月齡的小牛癥狀最重,也可感染山羊、綿羊、豬、鹿及小袋鼠。家兔可作為實驗動物。急性期病牛的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均含有大量病毒。慢性病中往往發生持續感染。在血液和眼鼻分泌物中可長期分離病毒。康復牛可帶毒6個月之久。健康牛、羊、豬等均可隱性感染而帶毒,它們都是危險的傳染源。本病經消化道、呼吸道均可感染,懷孕母牛感染后可經胎盤傳給胎兒,以致引起流產和死胎。
流行特點 新疫區急性病例多,放牧牛或舍飼牛均可感染該病毒而發病,發病率約為5%,致死率可達90%~100%,發病牛以4~18個月齡者居多,老疫區急性病例少,死亡率也低,而隱性感染率高達50%以上。本病常在冬末和春季發生。
臨床癥狀 潛伏期7~14天,臨床上分急性和慢性兩型。
急性型 常見于幼犢,死亡率很高,發病初期表現上呼吸道癥狀,體溫升高(40~42℃),雙相熱。流鼻汁、咳嗽、呼吸急促、流淚、流涎、精神萎頓等,白細胞減少。以后口腔粘膜發生糜爛或潰瘍(照片2-4-03、照片2-4-04、照片2-4-05)。多有腹瀉癥狀,稀糞呈水樣初期淡黃色,后期常伴有腸粘膜和血液,糞惡臭。病犢食欲減少,消瘦,精神倦怠。有的不出現腹瀉而突然死亡。乳牛泌乳減少或停止,孕牛可發生流產。或產下先天性缺陷的犢牛,如小腦發育不全,共濟失調。有的發生趾間皮膚潰爛、蹄冠炎、蹄葉炎和角膜水腫。重癥病牛5~7天內因急性脫水和衰竭死亡。病理剖檢變化表現口腔、食道、胃腸粘膜出血、水腫和糜爛。其中以食道中成縱行的小糜爛最有特征(照片2-4-06、照片2-4-07)。肺部多有大片的出血病灶,腎臟包膜下,腎皮質多有出血斑變化。
慢性型 多由急性型轉來,很少有明顯的炎癥癥狀。口腔粘膜很少發生壞死和潰瘍,但齒齦通常發紅。間歇性腹瀉,流鼻汁,鼻鏡干燥,后變成鼻鏡糜爛,可連成一片。眼睛流淚或流粘糊透明分泌物,有的角膜混濁,有的表現青光眼,有的發生慢性蹄葉炎和嚴重的趾間壞死,病牛跛行。有的還表現局限性脫毛和表皮角化,病牛發育不良,衰竭死亡。
診斷 根據臨床癥狀進行診斷,必要時作病毒分離鑒定及血清學檢查。應注意與牛口蹄疫、惡性卡他熱鑒別。病毒分離應于病牛急性發熱期間采取血液、尿、鼻液或眼分泌物;剖檢時采取脾臟、骨髓、腸系膜淋巴結等病料,作人工感染易感牛犢或乳兔來分離病毒。血清學試驗方法為血清中和試驗,免疫熒光試驗等。
防治措施
治療 止瀉,防止細菌繼發感染,防止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可用下列處方治療:含糖鹽水1000~2000ml,海達注射液8~18ml,VC2~4g,5%碳酸氫氫鈉200~400ml,混合靜脈注射,每天一次,連用3~4天,還可應用病毒唑、大青葉等抗病毒藥肌肉注射。
預防 加強免疫,可用粘膜病弱毒疫苗或豬瘟弱毒疫苗進行免疫。
對發病牛進行隔離或急宰,嚴格消毒,限制牛群活動,防止擴大傳染。
作者:
yuanzl
時間:
2010-9-22 09:01
不錯的資料!
作者:
julanhua
時間:
2010-9-22 09:09
別扯治療了
淘汰是根本
要不就轉行
雖然很殘酷
成本卻最低
作者:
泰山牧業
時間:
2010-10-31 15:40
頂樓上。。。。。。。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灌阳县
|
将乐县
|
芷江
|
岳阳市
|
远安县
|
吉首市
|
阆中市
|
韶山市
|
砚山县
|
徐州市
|
庄浪县
|
绥化市
|
瑞安市
|
阿坝县
|
泽州县
|
平原县
|
桑日县
|
宕昌县
|
永和县
|
镇江市
|
铅山县
|
安义县
|
莆田市
|
海盐县
|
卓资县
|
榆中县
|
黄陵县
|
山东省
|
安泽县
|
施甸县
|
额尔古纳市
|
余干县
|
绥德县
|
卓资县
|
宝山区
|
青海省
|
正蓝旗
|
喀喇
|
永吉县
|
广河县
|
锡林郭勒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