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畜牧人

    標題: 豐益在華兇猛擴張 中國糧油企業成最大輸家 [打印本頁]

    作者: 和興    時間: 2008-5-11 11:31
    標題: 豐益在華兇猛擴張 中國糧油企業成最大輸家

    豐益在華兇猛擴張 中國糧油企業成最大輸家

    風暴過后,但危機并未散去

      2008年的13月份,國內油脂價格突然暴漲,2007年下半年以來,國內四級豆油(一般稱為毛豆油)價格從7000余元/噸上漲至20083月初的16000余元/噸。24度棕櫚油平均價格更是從200610月前后的5000~5200/噸一路上躥,到了200848日,棕櫚油價格已經在10000/噸以上。

      全國不少地方隨即發生大規模的食用油荒。在許多超市里,市民們競相采購。

      同糧食市場不一樣的是,我國食用油市場是一個開放的市場,許多油品和主要原材料需要從海外進口。上世紀90年代始,中國的食用油占據了全球性供應鏈最大末端:占食用油份額37%的豆油生產80%依靠進口大豆;占食用油21%的棕櫚油則完全來自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

      簡單地估算起來,中國食用油的進口依存度至少是50.6%

      而《第一財經日報》的調查顯示,在中國的食用油市場上,一家來自新加坡的公司——豐益國際公司(下稱“豐益公司”)處在極其重要的位置上。

      暴利來自中國市場

      2006年底,豐益公司以27億美元收購了新加坡郭氏集團旗下的嘉里糧油(公司下稱“嘉里糧油”),并與其在中國的子公司益海集團合并,成為益海嘉里投資有限公司(下稱“益海嘉里”)。在合并的當年,就有媒體稱益海嘉里和中糧掌握了國內油脂價格的控制權,益海嘉里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食用油寡頭。

    豐益公司的2007年財報顯示:收入為164.661億美元,2006財年是70.16億美元,增長134.7%,其營業利潤2007財年是 9.252億美元,增長338.5%(主要是與嘉里糧油合并的因素)。其凈利潤增長了169%,從2006年的2.159億美元增長到5.804億美元。

      財報中還顯示,來自中國的業務收入位列第一,是驚人的84.81523億美元,占2007財年全部收入的51.51%。同比2006財年的41.772億美元,增長竟然超過了200%。主要業務是油料和谷物加工,以及銷售包裝油。

      但是,豐益公司2007財年比2006財年銷售油料和谷物的數量才增加了33%。可以比較的是它的營業利潤2007財年是9.252億美元,增長338.5%,凈利潤增長了169%。貿易與加工環節的收入增長幅度達到126.8%

      在國內油脂價格突然暴漲的前夕,豐益公司2007年第四財季的主要數據更是令人驚訝:財政收入為65億美元,增長195.6%。同比2006財年第四財季,凈利潤猛翻433%2.34億美元。

      其中,貿易與加工的收入達57億美元,增長幅度達到167.7%;稅前盈利是1.837億美元,同比增長255.7%。消費產品收入是14.376億美元,增長2457.2%;稅前盈利為4660萬美元,增長幅度為1282.5%

      在業內人士看來,產生世界級糧油企業需要兩個因素,一是巨大的市場需求,二是大量的農產品可供出口以進行貿易。在業內人士看來,一直沒有誕生世界級的糧油企業的亞洲,已經具備了這兩個條件——那就是中國潛力巨大的食用油消費市場,還有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地區的棕櫚油生產。而準確地把握住這個機遇,將這兩者成功連接起來的,就是來自新加坡的豐益公司。

      益海嘉里的母公司豐益公司的棕櫚油制造廠主要位于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2007年,豐益公司的棕櫚油和月桂油貿易從2006年的790萬噸上升到1340萬噸,而2007年銷往中國的棕櫚油達到400萬噸以上。而中國糧油信息中心的信息顯示:2007年中國棕櫚油進口量不超過600萬噸。

    接受采訪的多位貿易商提供的數據也顯示:益海嘉里占有國內市場棕櫚油市場份額的70%~80%

     而近兩年來,棕櫚油猛漲,幾乎翻了一倍。天下糧倉網上的統計數據顯示,200610月前后,24度棕櫚油平均價格從5000~5200/噸一路上躥,2006年底達到6000~6200/噸,20073月間又開始躥升,200756月間,達到8000~8200/噸的水平,經過短暫回調后繼續拉升,200848日,棕櫚油仍維持在10000/噸以上。

      銷往中國市場的大量棕櫚油生產和貿易,為豐益公司帶來了巨額收益。據相關業內人士介紹,馬來西亞毛棕櫚油的生產成本為700~900馬來西亞林吉特/噸,豐益公司相關人士也認為成本在300美元/噸。

      根據行業統計,2006年,馬來西亞的毛棕櫚油總產量是1582.3萬噸,出口1369.5萬噸。2007年,世界毛棕櫚油的總產量達到 3800萬噸,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就接近3300萬噸。2007年,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兩國的消費量為600萬噸左右,由此可得出一個數據,2007 年東南亞棕櫚油的貿易量在2700萬噸左右。

      食用油市場“寡頭”之謎

      上世紀80年代,嘉里糧油在深圳蛇口設廠,中國第一個小包裝食用油品牌“金龍魚”誕生,首次為中國引進了小包裝食用油的概念。

      隨著消費觀念的改變,2000年以后,中國的小包裝食用油高速成長,消費量以平均每年25%的速度增長。公開的數據顯示,發達國家人均年消費食用油35公斤,在東南亞,這個數字約為20公斤,中國的數字僅為10公斤。

      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人食用油消費迅速增長。在一些經濟較發達的大城市,小包裝食用油逐步取代散裝食用油成為市場主角。

      小包裝也成為整個食用油市場附加值最高、最賺錢的行業。《第一財經日報》獲得的中國糧食行業協會2006年度的統計資料顯示,食用油市場的整體銷售收入為1739.7億元,小包裝市場銷售收入預計在350~400億元之間。

      中華糧網提供的數據顯示:2003年中國食用油消費量1200萬噸,其中,小包裝食用油的年消費量約為100萬噸,僅占消費總量的約8%,剩余的為散裝油和工業用食用油。而到了2007年,中國食用油的消費量預計為2300萬噸,小包裝食用油的比例超過了20%

      來自中華糧網的內部數據顯示:益海嘉里占有國內整個食用油市場的40%,中糧集團占12%,九三油脂集團占10%。而在國內小包裝食用油,益海嘉里的市場占有率超過50%,中糧集團占有30%的份額。

    但關于具體的市場份額,各界說法不一。益海嘉里有關人士日前向《第一財經日報》強調:“金龍魚系列商品在小包裝食用油的市場份額僅僅超過30%。”

      而此前在200767日,《長沙晚報》上刊發的一篇訪問嘉里糧油(深圳)有限公司華南區域總監王然鵬的報道,其對《長沙晚報》表示:“‘金龍魚’從1996年到2006年已經連續11年登上銷量冠軍寶座,市場份額超過40%。”而現在,“金龍魚”只是益海嘉里的一個品牌,還有“口福”、“胡姬花”等多種品牌。

      “益海嘉里在食用油小包裝市場的占有率為60%~70%,”一位相關企業的總裁告訴記者,“它在沿海和內地布局40多家工廠,貿易公司也遍布全國,對市場影響太大。”

      巨人的急速擴張之路

      而且,令人關注的是,豐益公司在中國的擴張之路異乎尋常地迅速。

      上世紀80年代末,益海嘉里才開始了中國糧油市場的開拓,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成為國際知名的糧油加工、貿易商,在中國累計投資40余家糧油食品以及相關業務的生產加工企業。

      益海集團與嘉里糧油的生產企業交叉覆蓋不同市場。益海集團的工廠多位于內地的二、三線城市,而嘉里糧油(中國)的八大生產基地主要位于航運方便、消費水平高的一、二線城市。換言之,合并后,將在沿海、長江沿線和內地實現全面而有力控制原料成本的工業布局。

      2006年底,豐益公司以27億美元合并嘉里糧油,嘉里糧油的掌門人郭孔丞系馬來西亞首富郭鶴年之子,而豐益公司掌門人郭孔豐則是郭鶴年的侄子。雖然產生的股權轉讓實際上就是郭氏家族兄弟間的交易,本來就完全控股益海集團的豐益公司,整合了嘉里糧油和益海集團兩個集團的資源,成為中國當之無愧的油脂業寡頭。

      在行業競爭對手看來,益海集團老板郭孔豐也是個非常精明、非常有眼光的人,“比起ABCD來他也沒多少錢,但是他看到了中國未來的潛在市場。” 一位業內公司的老總向記者介紹,“益海集團從2002開始,在兩三年內,做了20多個工廠,這20多個工廠是非常快的拷貝,有的新建、有的在收購老國有企業的基礎上擴建,進行設備改造。”

    “比較起來,豐益公司的決策快、擴張快,相比之下,美國的糧油公司的管理過于官僚,速度太慢了。”這位老總還強調,“郭孔豐的眼光還在于布局非常合理。比如東海糧油,是亞洲最大壓榨工廠,但是它從長江口一個點上進行輻射,半徑是非常有限的。如果產品銷到重慶、成都,東海糧油的物流成本就很高了,而郭老板在長江上、中游都建的有工廠。甚至在新疆,也分南疆和北疆建工廠。”

      到了2007年,豐益公司在中國的食用油粗煉和精煉廠共24家,特殊油脂生產廠5家,灌裝油生產廠20家,大米廠2家,面粉廠5家。

      目前,益海嘉里已在形成了布點廣泛、布局合理、規模宏大的優質生產體系;建立了中國龐大的經銷網絡,經銷商數目已經超過2000家,遍布全國400個大中城市,銷售網絡已覆蓋了中國除臺灣地區以外的所有省區市。

      而這同時,也不得不讓人深思和隱憂,在這個新興而起,已經變得很賺錢而且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市場領域,中國糧油企業的機會還有幾何?

      據悉,豐益公司對油脂行業的滲透中不放過任何一次機會。此前,豐益公司出資過東海糧油。張家港保稅區工商局出具的工商登記資料顯示:東海糧油 11300萬元的注冊資本中,ADM公司占22%的股份,豐益公司占22%股份,中糧英屬維爾京群島玖捌有限公司(實際為中糧集團控制)占54%的股份。

      據河南周口一位業內人士介紹,魯花集團在周口投資的分公司中,豐益公司也以資金入股,占有50%以上的股份。2005年開始生產“口福”牌花生油。魯花集團不甘被控制,最終在2006年奪回了周口分公司的控制權,目前雙方持股比例為魯花集團51%,豐益公司49%,而品牌也更換為“魯花”牌。

      據可靠消息,中糧集團最早也曾經和豐益公司合資,使用“金龍魚”品牌。但是,中糧集團發現“金龍魚”的品牌是注冊在新加坡郭氏公司的名下,并不在中糧集團與豐益公司的合資公司名下。

      于是中糧集團決意退出,創立“福臨門”品牌。1999年前后,豐益公司與中糧集團分道揚鑣,目前雙方在小包裝食用油市場只有4個合作項目。

      中國的食用油市場僅僅是豐益公司發軔中國的開始。益海嘉里還全面進軍了以水稻加工為主,大豆、玉米、雜糧等糧食貿易加工為輔的食品行業,向市場成功推出了“香宴”、“香滿園”、“金元寶”系列品牌大米,“藍匙”、“香滿園”品牌面粉。油脂化工產品有:銳龍牌硬脂酸、皂粒、甘油、各類脂肪酸。

      而在益海嘉里這一輪近乎瘋狂的利益擴張中,最大的輸家莫過于中國的糧油企業,他們失去了一次千載難逢的市場機遇,卻培養了一個無比強大的巨人對手。(本報財經中心記者羅文輝對此文亦有貢獻)

    作者:石玉 馬曉…


    作者: 川牧人    時間: 2008-5-11 12:08
    希望這樣大的悲劇能慢慢的喚起國人的覺醒!
    作者: AQ    時間: 2008-5-13 11:14
    中國人的經濟命脈卻掌握在別人手中,可悲哦!就算我們所需求的豆粕,現在國產的除了93,其余基本上是外資企業的天下了。
    作者: 往事隨風    時間: 2008-5-13 11:26
    厲害啊!!!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梓潼县| 洪江市| 徐水县| 石景山区| 栾川县| 博爱县| 沙湾县| 通渭县| 尚志市| 营山县| 绩溪县| 菏泽市| 遂宁市| 仁怀市| 禹州市| 涟水县| 江都市| 涪陵区| 南阳市| 黎城县| 新津县| 高邑县| 丹江口市| 花莲市| 通许县| 宁南县| 扶绥县| 桃江县| 洛宁县| 栾川县| 龙泉市| 武安市| 华亭县| 德昌县| 肇源县| 五家渠市| 萨嘎县| 怀仁县| 同德县| 图木舒克市| 嘉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