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畜牧人

    標題: 泥鰍的養(yǎng)殖六要點 [打印本頁]

    作者: scny08    時間: 2008-5-10 20:36
    標題: 泥鰍的養(yǎng)殖六要點
      近年來,由于農藥的大量使用以及捕撈強度加大等原因,導致泥鰍的天然資源減少,因此,泥鰍的人工養(yǎng)殖已越來越為廣大養(yǎng)殖戶所看好。由于養(yǎng)殖泥鰍的水域一般較淺,且多為靜水狀態(tài),所以養(yǎng)殖水質容易惡化,因此,在病害防治方面應注意科學合理投喂與施肥,且放養(yǎng)密度要恰當,并經常加注新水,以保持水質清新。做好泥鰍養(yǎng)殖的病害預防工作主要是做好以下六點:
      飼養(yǎng)環(huán)境
      泥鰍的飼養(yǎng)環(huán)境應選擇在避風向陽,靠近水源的地方。泥鰍對水質的要求不高,但被農藥污染或化學藥物濃度過高的水域不能作為養(yǎng)殖用水。苗種放養(yǎng)前,要將池塘進行徹底清整、消毒,并在池塘中種植一些水生植物,給泥鰍提供一個遮蔭、舒適、安靜的生活環(huán)境,同時,水生植物的根部還為一些底棲生物的繁殖提供場所,為泥鰍提供天然餌料。
      苗種質量
      要選擇體質健壯、活動力強、體表光滑、無病無傷的泥鰍苗種。
      苗種消毒
      苗種放養(yǎng)前,最好用2%-3%的食鹽水浸浴5-10分鐘,以殺滅其體表的病原體。
      放養(yǎng)密度
      在泥鰍養(yǎng)殖期間,如放養(yǎng)密度低,則造成水資源的浪費,放養(yǎng)密度過高,又容易導致泥鰍患病。一般放養(yǎng)體長3-4厘米的夏花每平米100-150尾,體長在5厘米以上的苗種可放養(yǎng)每平米50-80尾,條件好的情況下可適當增加放養(yǎng)量,否則要適當減少放養(yǎng)量。
      飼料管理
      泥鰍是一種雜食性的淡水經濟魚類,尤其喜食水蚤、絲蚯蚓及其它浮游生物,但動物性飼料一般不宜單獨投喂,否則容易造成泥鰍貪食,食物不消化,腸呼吸不正常,“脹氣”而死亡,對腐臭變質的飼料絕不能投喂,否則泥鰍易患腸炎等疾病。
      水質管理
      養(yǎng)殖期間,抓好水質培育是降低養(yǎng)殖成本的有效措施,同時符合泥鰍的生理生態(tài)要求,可彌補人工飼料營養(yǎng)不全和攝食不均勻的缺點,還可以減少病害的發(fā)生,提高產量。泥鰍放養(yǎng)后,根據水質情況適時施用追肥,以保持水質一定的肥度,使水體始終處于活、爽的狀態(tài)。
      泥鰍被譽為“水中人參”,其味道鮮美,肉質細嫩,營養(yǎng)豐富。在醫(yī)藥上也具有較高價值,是我國外貿出口的重要水產品之一。泥鰍因其適應性強、疾病少、成活率高,且繁殖力強、運輸方便、餌料易得,已成為重要的水產養(yǎng)殖品種。
      泥鰍養(yǎng)殖過程中,要注意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常見的病害有赤鰭病、水霉病、氣泡病、曲骨病、車輪蟲病、舌杯蟲病、農藥中毒及其它生物敵害等。主要防治方法如下:
      
      爛鰭病:
      癥狀病鰍的鰭、腹部皮膚及肛門周圍充血、潰爛,尾鰭、胸鰭發(fā)白并潰爛,魚體兩側自頭部至尾部浮腫,并有紅斑。防治辦法是每立方米用1克漂白粉全池潑灑,或用0.1克呋喃唑酮全池潑灑。
      赤鰭病:
      此病對泥鰍危害大、發(fā)病率高,由桿菌引起。癥狀為,先是魚鰭或體表部分表皮剝落,呈灰白色,肌肉開始腐爛,肛門部位發(fā)紅,繼而在這些部位出現血斑,并逐漸變?yōu)樯罴t色,嚴重時出現鰭條脫落,不攝食,直至死亡。主要流行于夏季。防治方法是應避免魚體受傷,苗種放養(yǎng)前應用4%的食鹽水浴洗消毒。
      水霉病:
      鰍卵防治用每立方水放食鹽400克加小蘇打400克的溶液洗浴1小時。防治方法是在捕捉、運輸泥鰍時,盡量避免機械損傷;用4%的食鹽水浸洗病鰍5-10分鐘。
      打印病:
      病灶一般呈橢園形,園形,浮腫有紅斑。患處主要在尾柄基部。流行于7―8月份。治療上可用1克/立方的漂白粉或2―4克/立方的五倍子進行全池潑灑。
      車輪蟲病:
      寄生于鰓部和體表。患病后攝食量減少,離群獨游,嚴重時蟲體密布,如不及時治療,會引起死亡,流行于5-8月份。預防措施是用生石灰清塘;治療方法為按池水每立方用晶體敵百蟲0.7克全池潑灑。
      舌杯蟲病:
      寄生于泥鰍的皮膚或鰓上,平時攝取周圍水中的食物作營養(yǎng),對泥鰍沒有多大影響。但若大量寄生在鰍苗上,會造成呼吸困難,嚴重時導致鰍苗死亡。一年四季都可發(fā)病,以5-8月份較為普遍。預防主要是應在鰍種放養(yǎng)前用8克/立方水硫酸銅溶液浸洗15-20分鐘,發(fā)病后治療則用0.7克/立方水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合劑全池潑灑。
      寄生蟲病:
      病鰍體瘦弱,常浮于水面,不安,或在水面打轉,體表粘液增多。多由車輪蟲、舌杯蟲、和三代蟲寄生蟲所致。防治辦法是每立方米用0.7克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合劑全池潑灑,可防治車輪蟲和舌杯蟲病。
      白身紅環(huán)病:病鰍身體呈灰白色,出現紅色環(huán)紋。此病因泥鰍捕捉后長期蓄養(yǎng)所致。防治辦法是將病鰍移入靜水池中暫養(yǎng)一段時間。
      氣泡病:
      病鰍魚苗浮于水面。因水中氧氣或其他氣體含量過多而引起,主要危害魚苗。防治辦法是每畝用食鹽4-6公斤全池潑灑;立即沖入清水或黃泥漿水;及時清除池中腐敗物,不施用未發(fā)酵的肥料。同時,掌握好投餌量和施肥量,防止水質惡化。
      其他敵害防治:
      養(yǎng)殖泥鰍的池塘,要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注、排水口應設密網攔濾,嚴防有害的魚類、水生昆蟲、蛇、蛙等進池塘危害鰍苗種或成鰍。若發(fā)現池中有水蜈蚣,應用90%的晶體敵百蟲按5克/立方濃度全池潑灑殺滅。
    A、泥鰍的自然繁殖方法。
        開春后,修整好魚池,用生石灰消毒后注入新水,待池水藥性消失后,將親魚按雌雄1:2的比例放入池中,每平方米面積放300克左右。當池水溫度上升到20℃左右時,就要在池中放置用棕片、柳樹須根或水草等做的魚巢。放置魚巢后要經常檢查并清洗上面的泥塵污物,以免泥鰍產卵時影響卵粒的粘附效果。泥鰍喜在雷雨天或水溫突然上升的天氣產卵。產卵多在清晨開始,至上午10時左右結束,產卵過程需20~30分鐘。產卵時,親魚追逐激烈,高峰時雄鰍以身纏繞雌鰍前腹部位,完成產卵受精過程。產卵后要將粘有卵粒的魚巢及時取出另池孵化,以防親魚吞吃卵粒。同時補放新魚巢,讓未產卵的親魚繼續(xù)產卵。產卵池要防止蛇、蛙、鼠等危害親魚。
    B、泥鰍的人工繁殖方法。
        泥鰍的人工繁殖與家魚相同。使用的催產劑種類與劑量按每條雌鰍計,分別為:鯉魚垂體0.5~1個,或青蛙垂體2~3個,絨毛膜促性腺激素100~150國際單位,或者類似物(LRH-A)5~10微克。雄鰍劑量減半。溶劑注射量為0.1~0.2毫升,采用1毫升的注射器和4號針頭注射。注射部位為腹部中線胸、腹鰭之間,也可背肌注射。因泥鰍喜鉆動,注射時可用溫紗布包著(露出注射部位)。注射后放入產卵池中,此后的工作與自然繁殖相同。水溫20~25℃,經10~20小時就會發(fā)情產卵。
        若采取人工授精,可將已注射催產劑的雌雄泥鰍分別暫養(yǎng)于小池或網箱中,水溫18~25℃時,經10~15小時,輕壓雌鰍腹部有卵粒流出,即可采用干法進行人工授精。操作方法與注意事項均與家魚相同。卵粒人工授精后隨即上巢。其方法是,取清水一桶,將魚巢平鋪桶底,然后一人輕輕抖動魚巢,同時攪動水體,另一個徐徐將卵粒倒入桶中,使卵粒均勻上巢。上巢后再轉入到孵化池中孵化。泥鰍的受精卵在水溫20~30℃范圍內都能正常孵化,一般2天左右可孵出魚苗。用小容器靜水,勤換水(每天2次)孵化效果很好。每升水放卵400~600粒為宜。
    孵化時要避免震蕩,孵化中可用0.1×10-6的孔雀石綠溶液進行消毒,以防寄生水霉。
        剛孵出的鰍苗不能自由活動,用頭部附著在魚巢或其他物體上,以卵黃為營養(yǎng)。池中孵化的魚苗一般留原池培育,水深保持在20~30厘米,每平方米密度以500 ~1500尾為宜,過密時應取出部分魚苗另池增育。
        鰍苗孵出3天開始攝食。此時應投喂煮熟研碎的蛋黃或魚粉懸浮液,
    一日數次,投喂量以1小時內吃完為限。過2~3天改投水蚤、輪蟲、
    搗碎的絲蚯蚓或蠶蛹等。經10天左右的培育。過1月左右魚苗長到3厘米上下時再轉入到魚種池,也可直接放入稻田、池塘或坑中進行成魚飼養(yǎng)。
    魚種池面積以30~50平方米為宜。放種前要清池消毒,并施基肥培育餌料生物。放種量為每平方米30克(800~1000尾)左右。
    魚種下池后半月內投喂植物性飼料,每天投飼兩次,投量為魚體重量的3%~5%。夏季魚池水淺水溫高,要隨時注意水質變化,勤換新水。當魚種長到8~10厘米,進入成魚飼養(yǎng)階段。
    作者: lishanwen    時間: 2008-6-25 10:02
    看過泥鰍養(yǎng)殖的相關報道,據說效益還是不錯的。
    作者: change    時間: 2008-7-9 10:03
    標題: 回復 樓主 scny08 的帖子
    想學習

    但不知道那里有種苗

    陜西適合養(yǎng)殖嗎
    作者: tbg1210    時間: 2008-8-11 19:58
    但不知道那里有種苗
    作者: hnmlhb    時間: 2008-8-12 17:23
    標題: 俺知道
    昨天剛剛參觀了四川內江科信的泥鰍養(yǎng)殖廠,他那里有苗子,效益確實不錯。可以上這個網站看看。http://www.hsyzw.com/default.aspx
    作者: lzm121    時間: 2008-9-27 20:44
    看下去有點心:tiaotiao: :tiaotiao: :tiaotiao: 動
    作者: dasenlin1978    時間: 2008-10-10 08:43
    在東北的養(yǎng)殖效益如何?生長周期多長?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峡江县| 汉源县| 霍州市| 大足县| 宜章县| 大同市| 湘西| 东乡族自治县| 仁怀市| 扬中市| 准格尔旗| 山阴县| 青田县| 新邵县| 崇仁县| 阳原县| 五指山市| 靖州| 商南县| 乌审旗| 吉水县| 高邮市| 明溪县| 麻栗坡县| 大名县| 措勤县| 麦盖提县| 杂多县| 海宁市| 康保县| 娱乐| 阳原县| 乌拉特前旗| 广汉市| 汤原县| 瑞昌市| 界首市| 建瓯市| 山阴县| 信阳市| 上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