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標題:
豬鉤端螺旋體病
[打印本頁]
作者:
谷豐
時間:
2008-4-22 22:17
標題:
豬鉤端螺旋體病
概 述 鉤端螺旋體病是一種人獸共患傳染病。在長江以南地區發生較多。鉤端螺旋體病是一種復雜的人畜共患傳染病和自然疫源性傳染病。在家畜中主要發生于豬、牛、馬、羊、犬,臨床表現形式多樣,主要有發熱、黃疸、血紅蛋白尿、出血性素質、流產、皮膚和粘膜壞死、水腫等。豬感染后,常無一定癥狀,可能出現黃疸、血紅蛋白尿、皮下水腫及流產等,大多數呈隱性感染。 病原體 是多種鉤端螺旋體,而最常見的是波摩那型鉤端螺旋體。鉤端螺旋體為細長圓形,呈螺旋狀,一端或兩端彎曲呈鉤狀,能活潑運動,用姬姆薩氏染色呈淡紫紅色,用鍍銀染色呈棕黑色。鉤端螺旋體在25~30℃的池塘、河流中,能生存3周以上。 流行特點 各種家畜和野生的哺乳動物以及人等均可感染,特別是鼠類最易感。病畜和帶菌動物是傳染源,特別是帶菌鼠和感染豬在本病的傳播上起著重要的作用。本病多發生于夏秋季節,以氣候溫暖、潮濕多雨、鼠類繁多的地區發病較多。家畜中豬的帶菌率最高,其次是犬。各種帶菌動物經多種途徑向外排菌,主要從尿中排出,污染周圍環境如水源、土壤、飼料、用具等,構成傳遞因素,使動物和人感染。本病主要通過皮膚、粘膜和消化道食入而傳染,也可通過交配、人工授精和在菌血癥期間通過吸血昆蟲如蜱、蠅等傳播。病原性鉤端螺旋體幾乎遍布世界各地,尤其是氣候溫暖、雨量較多、湖泊、沼澤、水田地帶為甚。鉤端螺旋體病自然疫源地以鼠類為主要儲存宿主。7~10月雨季為流行高峰期,此時正值江南一帶收獲稻谷的季節,本病因此而又稱為“打谷黃”。豬帶菌時間達12個月,各種年齡均能發病,而以幼畜多發,當環境衛生不好,畜體弱時更易感染。本病常呈大區性流行,個別豬或少數豬場或小范圍發病的情況并不多見。 臨床癥狀 本病的潛伏期2~20天。依其癥狀可分為4種類型。 1.急 性黃疸型 。常發生于大豬和中豬以及肥育豬。呈散發,偶也見暴發。病豬有時無明顯癥狀,在食欲良好的情況下突然死亡。有時發現體溫升高,稽留3~5天,皮膚干燥,有時用力擦癢而出血,1~2日內全身皮膚和粘膜泛黃。大便秘結,呈羊糞狀,顏色深褐,尿呈茶褐色,或血尿,腥臭味。食欲減退或廢絕,精神沉郁,眼結膜及鞏膜發黃。幾天內,有時數小時內突然驚厥而死,病死率50%以上。病理變化主要是皮下脂肪帶黃色(黃脂),肝呈土黃色(黃肝),膀胱積尿,尿色紅褐,類似紅茶。 2.水腫型 或亞急性型和慢性型 。多發生于斷奶前后至30公斤以下的小豬或中小豬。病豬頭部、頸部甚至全身水腫,指壓凹陷,俗稱“大頭瘟”。數日后,眼結膜有的潮紅浮腫,有的泛黃,有的在上下頜、頭部、頸部。尿液變黃、茶尿、血紅蛋白尿甚至血尿,進豬欄就聞到腥臭味。有時腹瀉,有時糞干硬,逐漸消瘦,無力。病程由十幾天至一個多月。病死率50~90%。恢復的豬往往生長遲緩,有的成為“僵豬”。病理變化為黃肝,黃脂,淋巴結腫大、充血、出血。 3.神經型 。有些病豬發生抽搐,肌肉痙攣,行動僵硬,搖擺不定癥狀。 4.流產型 。在本病流行期間,懷孕母豬出現流產,流產率20~70%。豬在流產前后有時兼有其他癥狀,發熱,甚至流產后發生急性死亡。流產的胎兒有死胎、死胎腐敗、木乃伊胎、弱胎,后期感染弱仔不能站立,移動時做游泳運作,不會吃乳,經1~2天死亡。有的母豬常于產后不久死亡。尸體剖檢常見黃肝、黃脂、皮下水腫,腎有小灰白色病灶。上述所分的類型不是絕對的,急性型、亞急性型、慢性型以及流產這幾種類型的癥狀可出現于同一個豬場,但多數不同時存在。經一段時間如兩三個月或半年的連續觀察,這些癥狀才可能在一個豬場中見到 實驗室檢查 本病的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不典型,只能作為診斷時的參考,需要實驗室檢查才能確診。在病豬的發熱期采取血液,在無熱期采取尿液或腦脊髓液,死后采取腎和肝,送實驗室進行暗視野活體檢查和染色檢查,可見到菌體纖細呈螺旋狀,兩端彎曲成鉤狀的病原體,但檢出率僅60%。血清學試驗,以炭粉凝集試驗和乳膠凝集試驗較簡便,適于基層使用。近來又研究成功了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和微囊凝集試驗。 病理變化 皮膚、皮下組織、漿膜和粘膜程度不同的黃疸,胸腔和心包有黃色積液。腸系膜、腸、膀胱粘膜等出血。肝腫大呈棕黃色,膽囊腫大,瘀血,膀胱積有血紅蛋白尿和濃茶樣蛋白尿,腎腫大淤血。慢性型有散在的灰白色病灶。水腫型,上、下頜,頭頸、背、胃壁出現水腫。成年豬腎皮質出現1~3毫米的灰白色病灶,病程稍長,腎萎縮變硬,表面凹凸不平或呈結節狀,被膜粘連不易剝離。 診 斷 1.根據流行病學和該病各型特殊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可初步懷疑本病。 2.實驗室檢查。病初用血液,中后期用尿樣,死后1小時內檢查采肝、肺、腎等病料制片染色檢查,也可進行分離培養、動物接種、血清學如凝集溶解試驗,補體結合試驗。 3.類癥鑒別:與豬黃脂病、蛔蟲病、維生素B1缺乏癥、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等病區別。 防止措施 1.治療。鏈霉素、慶大霉素、強力霉素(多西環素)、土霉素等都有較好的療效。鏈霉素每千克體重25~30毫克,1日2次肌肉注射;慶大霉素每千克體重1.0~1.5毫克,1日2次肌肉注射;強力霉素每千克體重2~5毫克,每日1次口服,混飼濃度為每噸飼料100~200克。對可疑感染的動物,可在飼料中混入土霉素或四環素。土霉素每千克飼料加入0.75~1.50克,連喂7天,可控制本病發生。配合對癥治療,應用強心、利尿、維生素C、葡萄糖等藥。 2.預防。首先,要消滅豬圈及其周圍的鼠類,杜絕傳染源,有放養豬群習慣的地區應改為圈養,減少接觸鼠類和污染水的機會。其次,對病豬糞尿污染的場地及水源,可用漂白粉或2%火堿液消毒。 3.在本病常發地區,應注射鉤端螺旋體多價菌苗,兩次肌肉注射,間隔1周,用量2~5毫升,免疫期約為1年。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阳市
|
靖远县
|
漯河市
|
永春县
|
于田县
|
永兴县
|
泸定县
|
布尔津县
|
上高县
|
城固县
|
防城港市
|
施秉县
|
东港市
|
镇沅
|
新化县
|
西峡县
|
长泰县
|
若羌县
|
乌兰察布市
|
清远市
|
拜城县
|
扶风县
|
久治县
|
台东县
|
渭源县
|
福泉市
|
东台市
|
海盐县
|
灵台县
|
鲜城
|
潜江市
|
霍州市
|
远安县
|
新闻
|
铜山县
|
息烽县
|
阿合奇县
|
韶关市
|
荥经县
|
新津县
|
全南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