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標題:
☆豬丹毒
[打印本頁]
作者:
谷豐
時間:
2008-4-22 21:07
標題:
☆豬丹毒
◆ 概述 豬丹毒是由豬丹毒桿菌引起的豬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俗稱“打火印”。急性型呈敗血癥癥狀;亞急性型在皮膚上出現紫紅色疹塊;慢性型為非化濃性關節炎和疣狀心內膜炎。
◆ 病原 豬丹毒桿菌又稱丹毒絲菌,為細長的革蘭氏陽性小桿菌。
◆ 流行特點 豬丹毒桿菌能感染多種動物和人,甚至在魚類、家蠅和蚊子體內有時也能分離到本菌。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在北方地區以夏季炎熱、多雨季節流行最盛,5~9月份是流行高峰;而在南方地區則在冬春季節流行。常為散發性或地方流行性傳播,有時爆發流行。不同年齡的豬均可發生,但多見于架子豬。以4~6月齡的架子豬發病最多。在流行初期豬群中,往往突然死亡1~2頭健壯大豬,以后出現較多的發病或死亡病豬;如能及時用青霉素治療,常能得到顯著療效,終止此病的流行。
◆ 臨診特征
1.急性敗血型。 見于流行初期,個別健壯豬突然死亡,未表現任何癥狀。有的豬眼睛發亮。多數病豬則表現減食,或有嘔吐,體溫突然升高達42°C以上,寒戰,常躺臥不愿走動,病豬行走時僵直、跛行,似乎感到疼痛;站立數分鐘后又臥倒,站立時四肢相互緊靠,頭下垂,背部隆起。大便干。食欲停止,有時嘔吐或干嘔。病初便秘,有的后期腹瀉,有的混有血液。皮膚上出現形狀和大小不一的紅斑,指壓時退色。若小豬得豬丹毒病時,常有抽搐神經癥狀。病程2~3天,隨即死亡。
2.疹塊型。 為亞急性型豬丹毒,出現典型豬丹毒的癥狀。急性型癥狀出現后,皮膚表面出現疹塊是其特征癥狀,俗稱"打火印"或"鬼打印"。在胸、背、四肢和頸部皮膚出現大小不一、形狀不同的疹塊,凸出于皮膚,呈紅色或紫紅色,中間蒼白,用手指壓后退色。當疹塊出現后,體溫恢復正常,病情好轉,病程1周左右,若能及時治療,預后良好。有的豬出現耳朵和尾巴壞死脫落。
3.慢性型。 常發生在老疫區或由前兩種類型轉化而來。主要癥狀是疣狀心內膜炎和四肢關節炎。關節腫大,行動僵硬,呈現跛行。出現慢性心內膜炎,消瘦,貧血,喜臥倒,行走不穩,心跳快,常因心肌麻痹而突然死亡。
◆ 病理變化
1.急性型的死豬以敗血癥的全身變化和腎、脾腫大為特征。在胃、十二指腸、回腸,整個腸道都有不同程度的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癥。胃底及幽門部粘膜彌漫性出血和小點出血尤其嚴重。。腎郁血、腫大,有“大紅腎(大紫腎)”之稱,包膜散在彌漫暗灰色不規則斑紋,被膜易剝離,呈花斑腎。淋巴結腫大,切面多汁,或有出血。脾充血腫大,紫紅色;切面外翻隆起,脆軟的髓質易于刮下,呈典型的敗血脾。
2.慢性型的死豬,可見左心二間瓣有菜花樣贅生物,呈疣狀心內膜炎的病變。有關節炎,關節腫脹,有漿液性、纖維索性滲出物蓄積。
◆ 預防和治療
1.疫苗接種。 目前市售產品有豬丹毒活疫苗和豬瘟豬肺疫豬丹毒三聯苗兩種。各場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
2.隔離消毒。 發現本病應立即隔離治療,注意環境和糞便的消毒。對于病豬的尸體應作燒毀或其他無害化處理,杜絕散播。在非疫區搞好豬場的衛生、消毒等工作,可免受豬丹毒絲菌感染。
3.藥物治療。 本病首選的藥物是青霉素,首次使用劑量要大。及時用青霉素按每公斤體重1.5~3萬單位,每天2~3次肌注,連用3~5天。絕大多數病例的療效良好。極少數不見效,可選用氧哌嗪青霉素,若與慶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合用,療效更好。此外,其他抗生素或喹諾酮類藥物、磺胺類藥物均有效。用抗豬丹毒高免血清,皮下或靜脈注射,有緊急預防和治療效果
作者:
ks0071
時間:
2008-4-24 14:41
這地球人 都 知道啊
作者:
玉雕之鄉南陽
時間:
2008-4-24 16:59
樓主青霉素對丹毒的效果已經很低了
作者:
遼寧光輝歲月
時間:
2008-4-24 18:57
現在青霉素對豬丹毒的效果肯定還是很好的
作者:
wangyan32184
時間:
2008-4-24 22:28
這樣的帖子這地球人都知道啊!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多县
|
白朗县
|
宝坻区
|
大城县
|
太谷县
|
芦溪县
|
台州市
|
汉川市
|
黔南
|
盱眙县
|
河津市
|
通化县
|
嘉定区
|
北川
|
延安市
|
岑溪市
|
康保县
|
平定县
|
高要市
|
游戏
|
石柱
|
襄垣县
|
武功县
|
宝鸡市
|
河池市
|
育儿
|
宁强县
|
中江县
|
丹寨县
|
庄河市
|
凤冈县
|
恭城
|
南通市
|
中江县
|
东安县
|
绥阳县
|
迭部县
|
绥阳县
|
陇西县
|
莒南县
|
赞皇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