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畜牧人

    標題: 奶牛焦蟲病 [打印本頁]

    作者: xmjpzh    時間: 2008-4-4 14:16
    標題: 奶牛焦蟲病
    焦蟲病的診斷
    流行病學診斷 
    首先要作流行病學調查,了解當地氣候環境、自然條件、飼養方式等;然后調查蜱的種類,通過蜱的種類調查可以推斷出可能存在的病原。如微小牛蜱(B.microplus)可以傳播牛雙芽巴貝斯焦蟲(B.bigemina)、牛巴貝斯焦蟲(B.bo-vis)等,璃眼蜱可以傳播環形泰勒蟲,在我國主要傳播者是殘緣璃眼蜱(Hyalomma detritum)
    臨床診斷

    根據患畜的表現進行臨床診斷雖準確性不高,但在基層有其實用意義。必要時可用抗焦蟲藥物(如貝尼爾等)進行治療性試驗,進而作出初步診斷。
    血液涂片檢查

    無菌采患牛耳緣靜脈血抹片,姬姆薩染色,鏡檢,可見紅細胞大小不均,紅細胞內有環形、逗點形、桿狀形蟲體,一個紅細胞內有蟲體1~4個,染蟲率達70%以上。這是最主要且較準確的診斷方法。診斷時,病原體的形態鑒別非常重要,要仔細觀察蟲體大小、排列、染色團塊在蟲體中的位置和數目以及各種形態的蟲體數量比,特別應注意蟲體所具有的特異性構造(典型蟲體),這是確診某種焦蟲必不可少的依據。如牛瑟氏泰勒焦蟲特點:蟲體呈桿狀、竹芽狀,長度小于紅細胞半徑;牛雙芽巴貝斯焦蟲特點:蟲體長度大于紅細胞半徑,染色質有團塊狀、雙梨子型蟲體以其尖端相連呈銳角;牛巴貝斯焦蟲特點:蟲體長度小于紅細胞半徑,多位于紅細胞邊緣或偏中部,雙梨子型蟲體以其尖端相連呈鈍角[5]
    如果焦蟲處于感染的旺盛期,在細胞外也可能鏡檢到少量的蟲體,應注意與邊蟲、附紅體感染相區別。鏡檢時應逐個視野、逐個細胞地進行,如細胞染蟲率不高,通常一個視野中只有很少幾個染蟲的細胞,還要正確的區分蟲體和雜質,切不可操之過急,草率做出結論,以免漏診或誤診。

    淋巴結涂片檢查

    一般情況下選擇腫大的淋巴結進行穿刺,抽取淋巴內容物涂片,姬姆薩染色,鏡檢。在淋巴細胞內或涂片中發現裂殖體即可確診。泰勒蟲生活史中裂殖體寄生于淋巴結內的時間較短,較難發現石榴體;但環形泰勒蟲裂殖體可在蜱感染后8~23d在淋巴結穿刺中出現,較容易發現石榴體。據張守發等報道,在兩例初期和中期病牛的末梢血液涂片中查到了瑟氏泰勒蟲石榴體。因該法有不確定性,故裂殖體檢查只能作為輔助性診斷方法。

    血清學診斷

    許多免疫學方法均可用于診斷梨形蟲病,如補體結合反應(CFT)、間接血凝試驗(IHA)、間接熒光抗體試驗(IFAT)、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等[6-7],其中IFATELISA可供常規使用,主要用于染蟲率較低的帶蟲牛的檢疫和疫區的流行病學調查CFT診斷環形泰勒蟲病[8]IFAT診斷瑟氏泰勒蟲病[9],其敏感性、特異性良好可用于口岸檢疫、流行病學調查及臨床診斷。治療
    應盡量做到早確診早治療,針對病情給予對癥治療,除使用抗焦蟲藥物外還應根據具體情況采取強心、補液、調理胃腸及輸血等并加強飼養管理。要從患畜實際出發,病急治標、病緩治本,標本兼治。
    貝尼爾(Berenilum) 
    用量為5mg/kg體重用注射用水配成5%溶液作臀部深層肌肉注射或用生理鹽水配成0.2溶液緩慢靜注。隔11次,連續3次。由于長期應用本藥,現在大部分奶牛產生了抗藥性,臨床應用較少且療效欠佳。
    黃色素(吖啶磺Acriflavinum) 

    按每公斤體重3~4mg(每頭不超過2g),用生理鹽水配成1%溶液,過濾后,煮沸消毒30min,降溫至30靜脈注射癥狀未減輕時,24小時后再注射1次。病牛在治療后的數日內須避免烈日照射。注射時,切忌將藥液漏到血管外。此藥使用不方便而且有重多注意事項,極易產生副作用及耐藥性年,所以臨床上較少應用此藥。
     
    磷酸伯氨喹(Primaquine Phosphate

    治療劑量為0.5~1.5 mg/kg體重,用注射用水溶解深層肌肉注射,11次,連注3天,間隔一天再肌注2天。也可口服,劑量為2~4 mg/kg11次,連續3天(本藥用量及方法是我們臨床試驗所篩選的結果)。同時對癥治療,如配合三套元10%氯化鈉、樟腦磺酸鈉、葡萄糖酸鈣)促進胃腸蠕動,5%葡萄糖鹽水和一定量維生素C混合作為輔助治療。咪唑苯脲(Imidocarb每公斤體重2mg,配成10%溶液,分2次肌肉注射。在選用以上藥物治療的同時,還應該采用對癥療法,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如用維生素B12治療貧血,中等個體的牛1次皮下注射1~1.5毫升(80~120mg),有條件的,可應用輸血療法,效果更好。咪唑苯脲使用方便,副作用小,而且經濟實惠,深受廣大養殖戶的青睞。
    療效觀察
    臨床上治愈是指病牛吃土、磨牙、呻吟、痛苦、消瘦、精神沉郁、肌肉震顫、走路搖擺等癥狀完全消失體溫、精神、食欲、反芻等逐漸恢復正常,勞役以及產奶量恢復到病前水平。有效是指可以控制病情發展,病牛精神、食欲、反芻有所恢復,體況、勞役、產奶量也有恢復的趨勢,病情的進一步好轉有待于進一步用藥。


    作者: mxfkingcaf    時間: 2008-4-4 20:29
    這么多呢 春天不是很流行吧
    作者: hougou    時間: 2008-4-7 09:42
    謝了!!!!!!!!!!!!!!!1111
    作者: 張亞偉    時間: 2008-4-7 10:57
    本病發生于夏末秋初7-9月份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桦南县| 金川县| 铅山县| 天门市| 通化市| 上林县| 达拉特旗| 吴桥县| 茶陵县| 金塔县| 饶河县| 托克逊县| 淳化县| 彭山县| 安溪县| 潞西市| 大安市| 马关县| 苏尼特左旗| 锡林浩特市| 石柱| 贡觉县| 阿图什市| 正定县| 北辰区| 曲周县| 积石山| 台江县| 闵行区| 平武县| 江安县| 德庆县| 绥德县| 武隆县| 康保县| 开化县| 谷城县| 普洱| 巨鹿县| 沽源县| 大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