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標題:
淺談如何防治鵝感染鴨瘟病
[打印本頁]
作者:
畜牧人2008
時間:
2008-1-14 09:26
標題:
淺談如何防治鵝感染鴨瘟病
淺談如何防治鵝感染鴨瘟病
鴨瘟是由鴨瘟病毒引起鴨、鵝和天鵝等雁形目禽類的一種急性、熱性和敗血性傳染病。鵝可以感染鴨瘟,又稱鵝的鴨瘟或鵝鴨瘟。
1 流行特點
本病主要傳染源為病鴨、病鵝和帶毒鵝(鴨),各品種、性別和年齡的鵝均可感染。雛鵝尤為敏感,但以15~20日齡幼鵝最易感染,發病的死亡率也高。本病發生和流行無明顯季節性,但以春夏之際和秋冬流行最為嚴重,呈地方性流行或散發。
2 臨床癥狀
鵝感染鴨瘟病毒后的潛伏期一般為2~4天,出現明顯癥狀后約1~5天死亡。發病初期,病鵝精神萎頓,縮頸垂翅,食欲減少或停食,渴欲增加,體溫高達43℃以上,高熱稽留,全身體表溫度增高,尤其是頭部和翅膀最明顯。病鵝畏光,流淚,眼瞼水腫,眼瞼周圍羽毛沾濕或有膿性分泌物,將眼瞼粘連,甚至眼角形成出血性小潰瘍。部分鵝頭頸部腫脹,從鼻腔流出漿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呼吸困難,叫聲嘶啞,下痢,排出灰白色或綠色稀便,肛門周圍的羽毛沾污并結塊,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腫,嚴重者黏膜外翻,可見黏膜面覆蓋一層不易剝離的黃色假膜。鵝不愿下水,行動困難甚至伏地不愿移動,強行驅趕時,步態不穩或兩翅撲地勉強掙扎而行。發病后期體溫下降,病鵝極度衰竭死亡。少數幸存者,一般表現消瘦,生長發育不良。
3 剖檢變化
病死的鵝皮下組織發生不同程度的炎性水腫,在頭頸部腫大的病例,皮下組織有淡黃色膠凍樣浸潤,口腔黏膜主要是舌根、咽部和上腭部黏膜表面常有淡黃褐色假膜覆蓋,剝離黏膜表面常露出鮮紅的潰瘍。食道黏膜的病變具有特征性,外觀有縱行排列的灰黃色假膜覆蓋或散在的血點,假膜易剝離,刮落后留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淺潰瘍。有時腺胃與食道膨大部的交界處或與肌胃的交界處常見有灰黃色壞死帶或出血帶,腺胃黏膜與肌胃角膜下層充血或出血。整個腸道發生急性卡他性炎癥,以小腸和直腸最嚴重,腸集合淋巴濾泡腫大或壞死。泄殖腔黏膜表面有出血斑點和覆蓋著一層不易剝離的黃綠色壞死結痂或潰瘍。腔上黏膜充血、出血,后期常見有黃白色凝固的滲出物。心內外膜有出血斑,心血凝固不全,氣管黏膜充血,有時可見肺充血或出血、水腫。肝臟早期有出血斑點,后期出現大小不等的灰黃色壞死灶,并有出血點。
4 防治措施
目前,本病尚無特效治療藥物。預防和控制本病主要是平時采取綜合性防疫措施。
4.1不從疫區引進種鴨、鵝,引進時需要經過嚴格檢疫。引進的鴨、鵝應隔離飼養一段時間,經檢疫觀察無病后,方能混群飼養。
4.2 飼養的鵝群不與發生鴨瘟的鴨、鵝接觸,避免鵝鴨混養或共同飼用被鴨瘟病毒污染的飼料和飲水,盡理少放牧,圈養可以減少感染機會。
4.3加強飼養管理,嚴格執行衛生消毒制度,避免鴨瘟病毒污染各種用具物品、運輸車輛及工具等。對運動場、鵝舍、飼養用具及水池保持清潔衛生,定期用2%的火堿、0.5%的百毒殺等消毒。
4.4 使用疫苗進行免疫接種。目前常用的是雞胚化鴨瘟弱毒疫苗。注意使用鴨瘟疫苗時,劑量應是鴨的5
~
10倍,種鵝一般按15
~
20倍接種。
4.5鵝群一旦發病,必須迅速采取嚴格封鎖、隔離、消毒焚尸及緊急接種等綜合防疫措施。立即注射鴨瘟疫苗,做到注射一只換一個消毒過的針頭。發病后應多喂青飼料,同時用口服補液鹽代替飲水4~5天。飼料中應添加多維萄萄糖、維生素C等,同時使用適量的廣譜抗生素拌料或飲水,以防繼發感染。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光山县
|
什邡市
|
南皮县
|
汝城县
|
永平县
|
平江县
|
乌兰县
|
宝山区
|
阳原县
|
安丘市
|
高青县
|
泰和县
|
嘉定区
|
青阳县
|
云阳县
|
和龙市
|
浮梁县
|
新巴尔虎左旗
|
乐山市
|
和静县
|
阿拉善左旗
|
九龙坡区
|
杭州市
|
共和县
|
哈巴河县
|
乐东
|
札达县
|
吉首市
|
阿拉善左旗
|
武平县
|
深水埗区
|
长岭县
|
琼结县
|
泰安市
|
深水埗区
|
旬邑县
|
专栏
|
昔阳县
|
静乐县
|
百色市
|
汶川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