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甕安縣用財政貼息和防疫保險機制解開農民“養不起豬”和“不敢養豬”的心結
羅晶
中國財經報 12-11 20:13:20
今年的豬肉漲價引起了人們對生豬生產問題的關注。怎樣才能打破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對我國生豬產業的雙重制約,讓農民愿意養豬?貴州省甕安縣通過“一借雙貼”防疫保險保健機制,解開了農民“養不起豬”和“不敢養豬”的心結,走出了一條破解養豬難題的新路子。數據顯示,2006年全縣生豬出欄數從2004年的30萬頭發展到48萬頭,兩年增長了60%。
“一借雙貼”引來百萬養豬款
甕安是一個農業大縣,農民有養豬的傳統。但有一段時間,這里的農民不太敢養豬。
“前期投入太大,花不起那么多錢。”說這話的是玉山鎮龍水村何家灣組的農民冉隆貴。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買一頭20公斤的架子豬,需要成本300多元,養到100公斤出售,需要飼料費440元,加上其他開支約50元,養一頭豬成本至少在800元左右。
養豬成本高,前期投入大,要擴大養殖規模,資金是關鍵,然而,融資難卻是養殖戶們普遍面臨的困境。“沒有財產做抵押,沒有單位來擔保,我們很難貸到款。”木引槽鄉青杠嘴村的一位農民說。青杠嘴村是個貧困村,兩年前沒養豬時,人均年純收入僅有近1300元。
2004年以來,甕安縣每年均擠出數十萬元扶貧資金,在部分貧困村寨實行“一借雙貼”,幫助農民解決生豬養殖中的融資難題。
“一借雙貼”指的是對農戶實行“借種還犢”,“貸款、借款貼息”和“病疫風險技術貼保”。“借種還犢”就是畜牧部門購入優良種母豬借給一些飼養技術及條件較好的低收入農戶飼養和繁殖,母豬第一胎產仔后這些農戶需返還2頭商品豬,畜牧部門再把商品豬給其他困難農戶飼養。據了解,這些種豬由財政統一向全縣招標采購。
對于大多數農戶,甕安縣則采取財政貼息的辦法,幫他們向農信社貸款,種豬每頭財政貼息40元,每頭商品豬15元。
此外,農戶用于購買豬仔發生的民間借貸,也同樣享受財政貼息政策。木引槽鄉青杠嘴村農民楊興發去年向親友借款600元買入3頭小豬仔,獲得政府貼息45元。
2006年,全縣在24個貧困村寨投入用于貼息融資的財政扶貧資金即達8萬余元,貼息商品豬5300余頭。“財政貼息資金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甕安縣財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通過貼息,帶動信貸部門和社會融資上百萬元。生豬養殖規模擴大了1.3萬余頭。
養豬給農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改變。村支書劉龍告訴記者,現在全村182戶,家家養豬,村里隨時存欄在1200頭左右,常年出欄2000多頭,人均出欄3頭。今年預計人均純收入達1650元,比兩年前多出來近400元,基本上是養豬帶來的。
免費防疫 農民養豬有保障
“農民最怕養的豬生病和發生疫情,一旦遇上大疫情,血本無歸,幾年都翻不了身。”玉山鎮龍水村村委會主任張新對前幾年發生的豬疫病至今都心有余悸。他說,龍水村的村民幾乎家家都在豬疫病上吃過苦頭。實際上,現在的豬疾病種類繁多,情況復雜,光靠農民自己的力量很難預防豬疾病的發生,而養殖戶一旦遇上生豬發病,往往損失慘重。
如今,村民養豬卻不再為疫病而擔心。不僅治療豬病不花錢,村里的防疫員隨叫隨到,豬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縣里還給了免費防疫政策,我們可以放心養豬,沒有后顧之憂了。”張新說。
張新所說的免費防疫是指農戶新增的牲畜均要參加縣里的技術保險,保險費由財政扶貧資金貼付。財政貼保標準為每頭育肥豬28元,種豬每頭40元。在保期內,縣、鄉畜牧獸醫技術人員要免費負責春、秋兩次防疫,并對豬病實行免費醫治,治療不愈死亡的,畜牧部門按商品育肥豬每頭180元、良種公豬每頭320元賠償。
除縣、鄉均有畜牧防疫人員進行指導外,畜牧部門還在各村至少選擇培養了一名村級防疫員,對農戶承保并實行考核。按規定,村級防疫員承保生豬死亡率不得超過3%,發病率不得超過10%,豬鏈球菌等疾病免疫接種率達到100%,驅蟲、消毒面達到100%。否則,防疫人員將受到經濟懲罰。
“由財政貼保的防疫保險機制解決了疫病防治問題,農民不僅敢養豬了,還敢于擴大養殖規模,帶動培養了一大批養殖大戶。”甕安縣人大副主任李豐祥介紹說,2006年,甕安縣畜牧部門共貼保商品豬1.51萬余頭,種豬580頭,合計投入財政扶貧資金44.6萬余元。此外,依托保險防疫機制,縣、鄉、村畜牧技術人員還為農民提供了科學指導、技術支持和市場信息咨詢等服務。
貼息融資化解了農民的“投入難”,保險防疫解決了農民“養殖難”。據了解,“一借雙貼”保險防疫保健機制運行兩年以來,有力帶動了甕安縣以生豬養殖為主的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2006年,縣政府僅投入貼息、貼保資金共74萬元,實現產值2000多萬元,幫助農民增收約600萬元。在此基礎上,有的鄉鎮還成立了生態養殖小區和養殖協會,為群眾撐起了一把致富傘。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