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標題:
管理思想為何很難“落地”
[打印本頁]
作者:
太陽黑子
時間:
2007-11-19 16:58
標題:
管理思想為何很難“落地”
[color=blue]管理思想為何很難“落地”[/color]
在我接觸到的企業經營者、管理者中,都有個共同的體會,我們聽了很多的管理課程,講的真的非常不錯,很震撼;也看過不少好書,很有啟發,可是,等到了實際的管理中,卻又感到無從下手,非常困惑。
那么,原因究竟在哪兒呢?
[[i] 本帖最后由 太陽黑子 于 2007-11-19 17:00 編輯 [/i]]
作者:
太陽黑子
時間:
2007-11-19 17:00
[color=blue]1. 知識工作者的特殊性[/color]
這一點其實很多管理者和研究者早就認識到了,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經明確的提出來了。我們的企業管理對象,已經從簡單的體力勞動者轉向了腦力勞動者,而針對這些知識工作者,如果你還按以前的管理方法管理,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有一次,一家著名的汽車生產企業老板檢查工作的時候,無意間看到一個工程師很休閑的翹著腿,毅然自得,老板非常生氣,直接走進了人力資源總監的辦公室:“去,給我把那個翹腿休閑的人開了!”
人力資源總監趕緊出去,到現場看了看,無奈的轉過頭,為難的找到老板:“老板,他是我們首席設計師,現在我們銷量最好的幾款汽車都是他設計出來的,您看……”
老板馬上眉頭舒展開來,“哦”,轉身走了。
這個故事很多人都聽過,還有一個案例也是大家都知道的,說的是一幅漫畫,上邊是一個公司中層經理,在自己的辦公室里,腳放到了桌子上,抽著煙,腦后兩個字——思考。
可是,沒有人知道他在思考什么,是與工作有關的呢,還是無關的?
這就是知識工作者的特殊性。
你不能通過簡單的辦法掌控到他們真正的工作內容和狀態。但是,你又不能僅僅靠看結果來管理整個企業。
如何管理知識工作者的工作過程?
目前有很多企業想到了很多管理過程的方法,聽起來非常有用,但實行起來非常困難。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日記。
很多企業都要求員工記日記,原因很簡單,因為大家都明白,只要能讓員工都天天堅持記好工作日記,不論是對管理者還是對員工自己都非常有用。但實際上執行起來卻非常困難,原因非常簡單,只有極少數“超人”才能夠有長期堅持記好日記的自律能力。
你如果強制員工記日記,時間一長,抵觸心理就來了,敷衍你太簡單了,記還不如不記。
可是,你如果不強制,這件事聽起來就像是在做夢。
怎么辦?
感到無能為力。
原因在哪?
就在于知識工作者所具有的這個特殊性。你不能束縛他的手腳,可你又很難掌控他的心。
如果你只考慮到了實現某件事之后的效果會有多好,但你不考慮知識工作者的特殊性,不考慮你如何才能在實際中實現這個“某件事”,那么,你的管理就很難“落地”。
這是管理難以“落地”的第一個原因。
[[i] 本帖最后由 太陽黑子 于 2007-11-19 17:04 編輯 [/i]]
作者:
太陽黑子
時間:
2007-11-19 17:01
[color=blue]2. 中國人的特殊性[/color]
目前管理界流行一種模式,很多企業家都想把自己的公司當成一個機器,修理并安裝好各個部件,讓整個機器順利的運轉起來,這樣老板是非常輕松的,投入多少,能夠產出多少,非常好控制。在西方和日本,這種模式有成功案例,但在中國非常困難,原因非常簡單:中國人的特殊性,你千萬不要把中國人當機器部件看待,更不能把中國人當機器部件來管理。
我們做過實驗,很簡單就是擦桌子。
當我們的老板,叫一個日本人:“山本,來,把這個桌子擦6遍。”
“是!”
一遍,兩遍,三遍,四遍,五遍,六遍。
一遍比一遍認真,非常干凈。
當我們老板叫一個中國人時:“小李,來,把這個桌子擦6遍。”
“好的,*總。”
一遍,兩遍,三遍……
到第四遍的時候,“已經擦干凈了,*總。”
“幾遍了?”
“三遍。已經很干凈了。”
“哦,還差三遍,繼續。”
這個時候,小李的動作會明顯的慢下來。心理就會想了,“老板是不是有毛病呀?”
當擦完五遍的時候,實在是受不了了,扔下抹布,轉身就走。
如果你不能很好的把握住中國人的心,你很難真正調動中國人的積極性,很難讓設計完美的過程得以真正的執行。
這就是中國人的特殊性。
如果你的管理思想在美國、日本得以實現,并取得了驕人的效果,你照搬到中國來,很可能就會出問題。你必須做到讓中國人在整個過程中都“愿意干”,否則結果就一定不是你想象的,你預計的那個結果。
但是,如何讓中國人在整個過程中都“愿意干”?
這是管理思想很難“落地”的第二個原因。
[[i] 本帖最后由 太陽黑子 于 2007-11-19 17:04 編輯 [/i]]
作者:
太陽黑子
時間:
2007-11-19 17:01
[color=blue]3.由個體改變而產生效益的困難[/color]
管理界有一個流行已久的原理,叫木桶原理,大致意思是管理中決定效益的不是團隊中最強的成員,而是最弱的成員,所以,我們要想辦法把最短的那塊木板加長,就能實現更大的效益。
如果但從員工的技能本身來講,這個原理是有道理的。但問題是,在一個團隊中,影響我們整體效益的往往并不是哪些技能最差的成員,相反,很多時候卻是團隊中公認的技能最強的那些成員,為什么?這樣我們又該怎么去補呢?
又回到剛才的第二個問題,在中國,這種木桶原理不能簡單的照搬。決定成員“長”或“短”的因素很多,個人技能反而是比較次要的,而更多的是人的“心”。補技能,有困難,但還是看得見的,掌控得到的,可是,補“心”,怎么補?而且,技能的“長短”在一定時段里是相關穩定的,可人的“心”時時都在變,剛才他短,不一會就會變成另一個人短。如何“補”得來?
這只是管理界的一個原理,我們還有很多非常好的管理思想同樣是把目光放在了個體的改變和成長上,通過多數的個體的改變和成長,來實現整體的成長和改變,從而達到我們管理的目的,實現我們的效益。這些管理思想本身是非常棒的,很多方法如果真的能夠實現其效果是非常強大的。我們現在探討的卻是,如何“落地”,如何真正實現這些好的方法,好的法則等等。
大家都知道,改變一個人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人的性格、思想、意識等等。而偏偏這些很難改變的因素在現實中對我們的管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毛主席說過一句話:“我們不能改變一個人的思想,只能改變一個人的行為。”而且,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剛開始,只改變一小部分,相對而言是比較容易的,但要想長期并大量的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同樣是非常困難的。可是,就個體而言,通過改變個體的一小部分行為,對我們管理帶來的改進幾乎是微乎其微,很難產生我們希望的效果。但是我們又很難把個體行為大部分進行長期的改變,至少達到我們想要的那個程度,是非常困難的,而且與我們投入的成本相比是非常不劃算的。
怎么辦?
這就是管理很難“落地”的第三個原因。
[[i] 本帖最后由 太陽黑子 于 2007-11-19 17:05 編輯 [/i]]
作者:
太陽黑子
時間:
2007-11-19 17:02
那么,我們的管理該怎么樣才能“落地”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另一個問題:我們管理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現在,很多管理者都是在實際管理工作中遇到了問題,才會想起這個、那個管理思想,其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問題。我們管理的目的真的是為了解決問題嗎?如果我們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那么,請問,上邊提到的三個問題怎么解決?
其實,這種為了解決問題的思想才是我們之所以很難將好的管理思想真正“落地”的根本原因所在。
大家都知道:管理一定要和文化結合起來,而且,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管理思想的根源。
那么,在中國,我們的文化是什么?
我們中國文化的根源是什么?
大家可能也知道,我們的現代文化來源于儒家、道家、法家等等,而這些大家的思想又來源于我們的易經,那么易經實際上是我們中華文化的根源所在。
那么,易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是的,太極。
那太極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
兩點:
好與壞、對與錯是事物兩個不同方面,不可分割;
沒有絕對的“是”,也沒有絕對的“非”,“是”與“非”是動態的不斷在互相轉化的。
什么意思呢?
一方面,好與壞,是與非是不可能分開的,你不能只要好與是,不要壞與非,你解決掉了壞與非,實際上這個事物本身就被你解決掉了,自然好與是的部分也就不存在了。
從另一方面來看,事物的“是”與“非”,都只是事物的一個部分,任何事物都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確,也不可能百分之百錯誤,只是正確與錯誤的程度不同而已;而且,同一個事物的“是”與“非”又是在不斷的相互轉換的,所以,我們要的并不是要把“非”解決掉,而只是要把“非”控制到一定的范圍,讓他不要對整體產生太大的危害和影響而已。
這就是事物發展的本質。人是這樣,事是這樣,物是這樣,管理依然是這樣。
再回到我們的管理中來,我們真的是要“解決問題”嗎?不是吧。
我們要的并不是要去“解決問題”,而是想辦法把這種“問題”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讓他對整體效益產生不了太大的影響,而同時要想辦法把這種“問題”的另一面——“是”的一面,盡量發揮出去,讓他給我們帶來更大的效益。這就是我們管理的實質。
其實,這一點大家并不是不知道,平時大家也都是這樣做的,沒有人非要把管理上的某個問題真正“徹底”解決掉。不過,我們要讓管理真正“落地”,不僅要清晰的認識到管理的實質,還要更加明確我們管理的真正目的所在。
其實,很簡單,我們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達到“快樂”與“高效”。讓我們的員工在工作中感到快樂,這樣自然就能“解決”上邊提到的三個問題,自然就能夠讓我們的企業產生“高效”。
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做到“快樂”與“高效”呢?我們的管理思想如何才能真正“落地”呢?有兩點可以肯定:
我們的管理要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到對員工心理的掌控和理順上;
我們的管理并不是要一味的解決問題,而是要規避和控制。
[[i] 本帖最后由 太陽黑子 于 2007-11-19 17:06 編輯 [/i]]
作者:
len
時間:
2007-12-22 21:14
“[color=red]其實,很簡單,我們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達到“快樂”與“高效”。讓我們的員工在工作中感到快樂,這樣自然就能“解決”上邊提到的三個問題,自然就能夠讓我們的企業產生“高效”。[color=black]”[/color][/color]
[color=red][color=#000000] 這點很多企業可能都知道,但真正做起來仍然不簡單![/color]
[/color]
作者:
xiangsir
時間:
2007-12-24 12:56
是啊,前面說的我都認同,唯獨后面的解決辦法好像還是落不了地啊!
作者:
suntiger
時間:
2007-12-24 13:45
發展就是在理論不斷的聯系實際問題中的提升
作者:
xiangsir
時間:
2007-12-25 08:23
需要更加切實可行的辦法!!
作者:
胡文輝
時間:
2007-12-25 08:50
管理思想為何難以落地?此文言之偏頗,只看表象,未找出根本所在。
根本原因在于缺少土壤。西方的那些管理思想基本上產生于民主、法治的土壤上,這樣的土壤,中國沒有。幾千年的權本位封建思想仍然潛意識中深深的影響著這塊土地。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化县
|
遵义市
|
庆云县
|
蒲城县
|
五莲县
|
江津市
|
洪洞县
|
永嘉县
|
阿尔山市
|
从化市
|
静乐县
|
固阳县
|
台前县
|
金山区
|
云梦县
|
宝坻区
|
东安县
|
海林市
|
平阳县
|
许昌市
|
临沭县
|
密山市
|
吴江市
|
慈溪市
|
大宁县
|
泾源县
|
通河县
|
密山市
|
新巴尔虎右旗
|
工布江达县
|
托里县
|
海林市
|
宁城县
|
定边县
|
杭锦后旗
|
洛川县
|
长阳
|
莲花县
|
东安县
|
苍溪县
|
嵊泗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