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畜牧人

    標題: 討論:我公司對三種小肽原料的檢測、結果與疑問(氮溶指數) [打印本頁]

    作者: yinghuier    時間: 2007-10-4 09:43
    標題: 討論:我公司對三種小肽原料的檢測、結果與疑問(氮溶指數)
    前段時間有好幾家西南地區做小肽原料的廠家到我們公司推銷各自的小肽產品,從外觀、細度、氣味等反面看還是存在一定差別的。但他們大都宣傳說自己的產品是發酵生產的小肽,都說自己產品的酶解程度很高,小肽含量如何如何。并給我們提供了樣品和檢測方法。由于我們廠一直十分關注新型原料的開發和使用,對原料質量的掌控和非常認真。因此針對這些廠家的樣品都按照他們的方法進行了檢測。
    氮溶指數(TCA-NSI)檢測方法在下面,檢測的基本原理是:
    第一步,先用三氯乙酸和離心的方法沉淀出不可溶蛋白,然后再用凱氏定氮法測定溶液中可溶蛋白(即可溶性小肽)占總樣品的百分含量C1。
    第二步,用凱氏定氮測定樣品中的總蛋白C2。
    第三步,用  可溶性蛋白的百分含量C1/總蛋白的百分含量C2 ,得到氮溶指數(TCA-NSI)
    但。。。。。。。。。。結果卻令我十分費解,我們一共對3家產品進行了檢測,得到的C1(可溶性蛋白)的值卻驚人相似:31.25%、31.26%、31.26%。而所測得的粗蛋白值C2在46.5%~47.0%不等。其中一個的氮溶指數(TCA-NSI)=31.25%/46.72%=66.89%。其他的兩個樣品的氮溶指數(TCA-NSI)結果也和這個結果相差不多。
    我比較納悶,雖然我們公司的品管部門的檢測十分認真負責,但畢竟是三個不同廠家生產的產品,而且是發酵產品,其發酵分解的程度也不會標準統一到這樣一個程度吧:可溶性蛋白31.25%、31.26%、31.26%。要真是這樣我還得真為我們國家飼料行業而高興呢。
    單從粗蛋白含量上來看,使用的應該是高蛋白脫皮豆粕,具體的生產過程和工藝我們沒有見到,也不得而知。但是單從結果上來看,確實讓人很奇怪。雖然之前我也見過這個檢測方法,但我個人開始懷疑這個檢測方法和計算公式存在一定問題,懷疑我們所得的這個C1值31.26%是一個常數,也就是試劑反應所得的結果,或者是按照該方法測任何蛋白原料,至少是豆類產品都會得到這樣的結果。所以我們用該方法對豆粕進行了化驗,可結果卻令人失望,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只有20%左右遠低于31.26%,根本不是我們原先設想的那樣。
    于是這矛盾便產生了。我搞不懂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三家沒有任何關系的原料生產企業,為我們提供了三種檢測結果驚人一致的樣品。俗話說:十個手指頭伸出來還不一樣長呢。所以在這里要請教各位高人,幫忙分析一下,究竟是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附錄:氮溶指數(TCA-NSI)檢測方法
    發酵大豆蛋白中小肽的測定
    1、原理:
    利用三氯醋酸作蛋白質沉淀劑,將發酵大豆蛋白中的蛋白質和肽鏈較長的肽沉淀,并將其中的短鏈小肽用酸溶解出來,經過濾、離心、消化、蒸餾,測定其蛋白質含量,并以其占樣品粗蛋白質的百分數來表示含量。本方法是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行業標準大豆肽粉標準(QB/ T 2653 -2004)基礎上修訂而來。
    2、試劑及儀器:
    1)100ml燒杯;
    2)10ml,50ml移液管;
    3)干過濾裝置;
    4)半微量法或全量法粗蛋白質測定的試劑和裝置;
    5)15%三氯醋酸溶液;
    6)4000 轉/ 分鐘的離心機。
    3、方法:
    準確稱取樣品6克于100 ml燒杯中,準確加入15 %三氯乙酸溶液50 毫升,混合均勻,靜置5 分鐘,以中速定性濾紙干過濾,棄去少許初始濾液,將濾液轉移至離心管,在4000 轉/ 分鐘下離心10 分鐘,準確移取其上清液10ml于消化管中,按半微量法(消化后定容至100ml,準確移取其中10ml進行蒸餾)或全量法粗蛋白質測定方法測定其粗蛋白質含量。同時做空白試驗、測定樣品的粗蛋白質的含量。
    4、結果與計算:
    小 肽%(半微量法)=(V1-V0)×C×6.25×0.014×10×5÷m×100%÷cp×100%
    小 肽%(全量法)=(V1-V0)×C×6.25×0.014×5÷m×100%÷cp×100%
                式中:
    V1--餾出液消耗鹽酸標準液的體積,ml;
    V0--空白試驗消耗鹽酸標準液的體積,ml;
    C--鹽酸的摩爾濃度,mol/l;
    6.25×0.014--蛋白質轉換系數;
    m--稱取樣品質量,g;
    cp—樣品的粗蛋白質含量,%。
    重復性:   A)、每個試樣的兩個平行樣間允許相對偏差為其算術平均值的10%,以其算術平均值上報結果;              
    C)、所得的結果是指小肽占粗蛋白質的百分含量。
    因其中含有無機氮,測得結果應減去無機氮,見非蛋白氮的測定。
    作者: yinghuier    時間: 2007-10-4 12:05
    相當感動!有人來看我的東西。就是因為搞不明白才一起交流,大家一起研究研究,時間長了。不明白的也就變成明白的了。
    作者: 豬爪爬天下    時間: 2007-10-4 12:37
    忒有技術含量了

    樓主提出的值得注意了!
    作者: 月亮花    時間: 2007-10-4 13:02
    原帖由 yinghuier 于 2007-10-4 09:48 發表
    討論:我公司對三種小肽原料的檢測、結果與疑問(氮溶指數)  添加到百度搜藏
    前段時間有好幾家西南地區做小肽原料的廠家到我們公司推銷各自的小肽產品,從外觀、細度、氣味等反面看還是存在一定差別的。但他們大都 ...

    1 粗蛋白在46%左右不一定就是去皮豆粕,發酵可能去掉一部分纖維素和水分,使蛋白會提高;
    2.豆粕的可溶蛋白低,粉碎粒度如何,一般發酵豆粕產品要微粉或粉碎比較細的;
    3. 可能三個廠子使用了相同的生產工藝,一個師傅培養出來的,顏色的不同是表象。
    作者: yinghuier    時間: 2007-10-4 16:18
    原帖由 月亮花 于 2007-10-4 13:02 發表

    1 粗蛋白在46%左右不一定就是去皮豆粕,發酵可能去掉一部分纖維素和水分,使蛋白會提高;
    2.豆粕的可溶蛋白低,粉碎粒度如何,一般發酵豆粕產品要微粉或粉碎比較細的;
    3. 可能三個廠子使用了相同的生產工藝,一 ...


    有道理,無論是否是去皮,應該都是用豆粕生產的。
    三種樣品的粉碎細度都很不好,應該98%以上過100目。
    使用完全相同工藝的可能性不是很大。現在主要的問題是搞不清楚為什么實驗測的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如此相近。
    作者: 山中的漫游者    時間: 2007-10-4 19:15
    呵呵,你再做另外一個試驗,把你的標準豆粕樣品,用水泡濕,放在高壓鍋里面,蒸煮30分鐘,樣品干燥后,再用你的辦法測量一下小肽的含量結果如何?
    作者: yinghuier    時間: 2007-10-5 08:09
    原帖由 山中的漫游者 于 2007-10-4 19:15 發表
    呵呵,你再做另外一個試驗,把你的標準豆粕樣品,用水泡濕,放在高壓鍋里面,蒸煮30分鐘,樣品干燥后,再用你的辦法測量一下小肽的含量結果如何?


    請問博士,高溫高壓蒸煮的目的是什么?
    是不是我提這樣的問題,揭開了某些人的秘密,觸及了某些人的利益?博士不方便說?
    還有用水泡濕需要泡多長時間,泡到什么程度?謝謝!:jiu:
    作者: yuebao101    時間: 2007-10-5 08:25
    是不是就是發酵豆粕?
    作者: 憨豬    時間: 2007-10-5 16:48
    發酵方面,還是葉孤城有發言權!
    作者: 山中的漫游者    時間: 2007-10-5 16:59
    原帖由 yinghuier 于 2007-10-5 08:09 發表


    請問博士,高溫高壓蒸煮的目的是什么?
    是不是我提這樣的問題,揭開了某些人的秘密,觸及了某些人的利益?博士不方便說?
    還有用水泡濕需要泡多長時間,泡到什么程度?謝謝!:jiu:

    這與任何人的利益無關,因為我只是一個猜測,所以建議你試驗一下,再告訴你。
    我的猜猜是這樣的:
    豆粕有20%多的水溶性小肽(用你的方法),發酵豆粕,不論什么工藝,在接種細菌以前都需要滅菌,也就是高壓蒸煮,而這個高壓蒸煮,本身是可以提高豆粕的消化利用率的,或者說,在蒸煮的時候,發生了很多水解反應,如果你測出來,蒸煮之后達到了31%多,就表明,三家的發酵都是無效的
    作者: 葉赫娜蘭.孤城    時間: 2007-10-5 20:41
    wang王博所言極是!孤城猶未想到,姑且在納悶中.

    被周兄約來此帖,還是王兄見解精道,一針見血.

    發酵未必會提高可溶性蛋白量,結果是每一批都有差異,何況不同廠家了,-----相同工藝,亦不例外.
    作者: 葉赫娜蘭.孤城    時間: 2007-10-5 20:47
    []周兄過獎,不勝惶恐!
    作者: 狗王面包    時間: 2007-10-5 21:38
    結果卻令我十分費解,我們一共對3家產品進行了檢測,得到的C1(可溶性蛋白)的值卻驚人相似:31.25%、31.26%、31.26%。
    跟據本人的研究 其實不需發酵就可以達到這個標準以上 留給大家一個思考空間 更深入的就不說了:hhad:
    作者: 保健創始人    時間: 2007-10-5 21:53
    原帖由 月亮花 于 2007-10-4 13:02 發表

    1 粗蛋白在46%左右不一定就是去皮豆粕,發酵可能去掉一部分纖維素和水分,使蛋白會提高;
    2.豆粕的可溶蛋白低,粉碎粒度如何,一般發酵豆粕產品要微粉或粉碎比較細的;
    3. 可能三個廠子使用了相同的生產工藝,一 ...



    可能三個廠子使用了相同的生產工藝,一個師傅培養出來的,顏色的不同是表象,有道理
    作者: 保健創始人    時間: 2007-10-5 21:54
    原帖由 山中的漫游者 于 2007-10-5 16:59 發表

    這與任何人的利益無關,因為我只是一個猜測,所以建議你試驗一下,再告訴你。
    我的猜猜是這樣的:
    豆粕有20%多的水溶性小肽(用你的方法),發酵豆粕,不論什么工藝,在接種細菌以前都需要滅菌,也就是高壓蒸煮, ...



         高手,受教了.學習.

      樓主可按王博說的試試
    作者: 山中的漫游者    時間: 2007-10-5 22:35
    孤城兄好久不見了,一向可好?
    作者: lanroom    時間: 2007-10-5 23:13
    標題: 回復
    認真看后,希望我能給你們一點參考和幫助。
    作者: 狗王面包    時間: 2007-10-6 00:07
    原帖由 月亮花 于 2007-10-4 13:02 發表

    1 粗蛋白在46%左右不一定就是去皮豆粕,發酵可能去掉一部分纖維素和水分,使蛋白會提高;
    2.豆粕的可溶蛋白低,粉碎粒度如何,一般發酵豆粕產品要微粉或粉碎比較細的;
    3. 可能三個廠子使用了相同的生產工藝,一 ...

    3. 可能三個廠子使用了相同的生產工藝,一個師傅培養出來的,顏色的不同是表象。
    這個可能性不大 可以不必考慮
    作者: 葉赫娜蘭.孤城    時間: 2007-10-6 00:19
    還行,牢王兄掛念了.

    望再細談.

    看來又有人關心發酵了,明后天再續一點舊貼.
    作者: 山中的漫游者    時間: 2007-10-6 00:35
    孤城兄的帖子,必屬精品,一定要看
    作者: yinghuier    時間: 2007-10-6 08:55
    原帖由 山中的漫游者 于 2007-10-5 16:59 發表

    這與任何人的利益無關,因為我只是一個猜測,所以建議你試驗一下,再告訴你。
    我的猜猜是這樣的:
    豆粕有20%多的水溶性小肽(用你的方法),發酵豆粕,不論什么工藝,在接種細菌以前都需要滅菌,也就是高壓蒸煮, ...


    受教了,王博。我回頭就按您的方法做一下試試。
    其他感興趣的朋友們也可以自己動手做做這個實驗。大家交流一下。
    作者: 狗王面包    時間: 2007-10-6 09:53
    原帖由 月亮花 于 2007-10-4 13:02 發表

    1 粗蛋白在46%左右不一定就是去皮豆粕,發酵可能去掉一部分纖維素和水分,使蛋白會提高;
    2.豆粕的可溶蛋白低,粉碎粒度如何,一般發酵豆粕產品要微粉或粉碎比較細的;
    3. 可能三個廠子使用了相同的生產工藝,一 ...

    2.豆粕的可溶蛋白低,粉碎粒度如何,一般發酵豆粕產品要微粉或粉碎比較細的;
    哈哈 又看出來了 你這個分析完全不對 估計你你從來沒有參觀過發酵豆粕生產車間

    [ 本帖最后由 狗王面包 于 2007-10-6 10:01 編輯 ]
    作者: 狗王面包    時間: 2007-10-6 15:00
    原帖由 akecau 于 2007-10-6 14:02 發表


    能否請您分析一下,這個為什么不對呢?發酵豆粕的生產工藝過程到底是怎么樣的呢?謝謝!

    我能夠指出錯誤就難得了 再深入分析下去就侵入了別人的商業利益 這種事我是不干的
    作者: 靈山大牧    時間: 2007-10-8 13:35
    非常期待各位前輩的討論進展.
    我公司品管部正在密切關注著發酵豆粕
    作者: yinghuier    時間: 2007-10-9 14:17
    用的就是這個方法。。。
    作者: SNQW2003    時間: 2007-10-10 19:51
    貓膩!:huahua: :huahua: :huahua: :huahua: :huahua: :huahua:
    作者: 川牧人    時間: 2007-10-11 08:41
    感謝樓主在短消息中邀請評論,今日才回復,深表歉意!你用的原理是沒有問題的,方法是不對的哈!
    作者: 笑臉    時間: 2007-10-16 16:51
    標題: 回復 樓主 的帖子
    俺給大家提兩個小小問題:
    1、純豆粕小肽不可能很高
    2、檢測小肽時必須減去游離氨基酸,否則摻了假你也不知道:)

    [ 本帖最后由 笑臉 于 2007-10-16 17:06 編輯 ]
    作者: jyy008    時間: 2007-10-22 16:03
    現在哪個廠做發酵豆粕要高溫滅菌啊,如果這么做,發酵豆粕的價格絕對不可能是四千多塊錢的。
    你測得小肽含量應該是造假造出來的,因為非蛋白氮也是可以可溶的,上清夜不一定是可溶性蛋白小肽。建議測定樣品中的真蛋白含量。
    作者: 靈山大牧    時間: 2007-10-23 13:56
    請問前輩,發酵豆粕是液態發酵還是固態發酵
    作者: 川牧人    時間: 2007-10-23 19:35
    樓主你們平時對同一樣品檢測兩次時結果是一樣嗎?不同產品有這樣巧合的結果很讓人費解?:hehes:
    作者: sherier    時間: 2007-11-17 09:25
    我覺得好像統一用個什么東西配的?或是測定方法還是有問題
    作者: famousfang    時間: 2007-12-20 15:49
    :hehe: ,能達到31%的可溶性氮也不容易,我檢測的發酵豆粕從來沒有這么高的。方法也有問題,真蛋白沒測,就不能這么算。
    作者: zyzsjz2008    時間: 2007-12-20 16:23
    博士的方法可以試試啊豆粕有20%多的水溶性小肽(用你的方法),發酵豆粕,不論什么工藝,在接種細菌以前都需要滅菌,也就是高壓蒸煮,而這個高壓蒸煮,本身是可以提高豆粕的消化利用率的,或者說,在蒸煮的時候,發生了很多水解反應,如果你測出來,蒸煮之后達到了31%多,就表明,三家的發酵都是無效的一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章县| 明溪县| 永州市| 尉犁县| 罗平县| 孝义市| 桃江县| 嘉鱼县| 鞍山市| 宜兰市| 林口县| 方正县| 新沂市| 永寿县| 长顺县| 石狮市| 芜湖县| 舞钢市| 安义县| 巫溪县| 炉霍县| 正安县| 定安县| 峨山| 岐山县| 洪洞县| 蛟河市| 博白县| 开封市| 定兴县| 德钦县| 衡水市| 汉川市| 麟游县| 桓仁| 吕梁市| 尚志市| 河南省| 宁晋县| 隆化县| 清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