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標題:
中獸藥發展途徑的探討
[打印本頁]
作者:
魁罡
時間:
2007-6-14 16:16
標題:
中獸藥發展途徑的探討
醫學是研究人和動物生命過程以及同疾病作斗爭的一門自然科學。
在地球上有了人類之后,就產生了醫療及其活動和藥物。從歷史來看,世界古代醫藥學發源地主要有
5
個,即:
(1)
埃及的尼羅河流域‘
(2)
印度的恒河流域;
(3)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兩河流域;
(4)
地中海沿岸的希臘(稱希臘醫藥學);
(5)
中國的黃河流域(稱中醫藥學)。
前三個地域的醫藥學基本未保留下來。希臘醫學,經羅馬醫藥學、至
17
世紀英國威廉·哈維(
William Harvey
)發現血液循環后,逐步形成西醫藥學,故亦未保留完整。唯有中醫藥學是完整保留延續并不斷發展的傳統醫藥學。
一、中藥發展簡史
中獸醫藥學,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幾千年來為保障我國畜牧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并于公元
595
年傳至國外,對世界獸醫學的發展,曾產生過深遠影響,直至現今仍為世界矚目,是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學術體系的民族傳統獸醫學,成為我國燦爛民族科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應努力發揚,加以提高和弘揚。
中藥,自距今
1800
年前的《神農本草經》(后漢約公元
2
世紀)問世以后,標志著中藥學已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中藥應用卻應追溯到民族社會前,猿人為原始群,是人類社會的最初階段,在采集野果、種籽、
根莖中逐漸積累了一些植物藥的知識。進入氏族社會,人們發明制作了工具,使用了弓箭、狩獵和捕魚而開始了畜牧業,積累了動物藥的知識。此時隨著馴化野生動物為家畜時,已用中藥治療家畜疾病。然而因無文字記載不能準確定其年代。而就漢代《淮南子·修務訓》記神農氏:“嘗百草之滋味,一日遇七十毒”。雖為傳說,但說明應用中藥的情況。
夏商時期,藥物知識進一步積累,特別是酒、湯劑的發明應用,促進了醫學的發展。如甲骨文有對酒的記載:“暢其酒:,指芳香的藥酒,即當時已用藥酒治病了。湯劑提高了療效。但當時無藥藥學專著,而藥物有關知識散載于經書中。如《禮記》載:孟夏月也,……聚蓄百藥”。即當時有夏令采藥的知識;《周》周載有“五藥”。并記有“五毒”之藥。又如《詩經》記有多種植物名,如葛(根)、苓(茯)、芍藥、蒿(本)、芩(黃)等。特別是公元前
2~#
百年傳下的《山海經》,雖不是藥物專著,卻記有藥
100
余種,如記植物藥有枸杞、紫草、芍藥、秦艽、葵、韭、銚、李等;礦物藥有金、銀、銅、鐵、白堊、黃堊、玉石、雄黃、磁石等;動物藥有犀、象、熊、羆、虎、豹、鹿、狗、貉、彘、牛、麝等。該書收載動物藥占
68%
,植物藥占
29%
,礦物藥及其它占
3%
。以后植物藥逐漸增多,故后世藥物專著均稱“本草”。此外,現代考古發現,河北藁城商代遺址出土中有郁李仁、桃仁等藥物。亦可為物證。
西周到春秋時期,我國醫藥衛生行政已有分工,如規定巫與醫分職,設醫師掌理醫的政令。據《周禮·天官》記載:“醫分為食醫、疾醫、瘍醫、獸醫”。到舊中國時期,獸醫事業已很發展,出現了許多名獸醫。如造父、寧戚、伯樂、王良等。同時已有專門診治馬病的“馬醫”。但中藥卻不分人、獸之用。
戰國時期,我國科技有大的發展,天文、地理、歷法、醫學等理論體系基本形成,陰陽五行學說納入醫藥學中。出現了《黃帝內經》醫學專著,從而奠定醫學理論體系,并總結了中藥的四氣、五味等藥性理論,促進了中藥學的發展。
秦漢時期,中藥得到進一步發展和總結。漢代出現《神農本草經》人、畜通用的藥學專著,該書載藥
364
種(植物藥
252
種,動物藥
67
種,礦物藥
46
種)其中指出:“牛扁殺牛虱小蟲,又療牛病”“柳葉主馬疥瘡”“梓葉付豬瘡”“桐花主付豬瘡”“馬刀……殺禽獸”等。該書對中藥四氣五味等臨床應用規律有系統的記述,并對中藥產地、采收、炮制、制劑、配伍、禁忌、服法均有簡介。成為世界最早的藥學專著。漢代的漢簡中已記載有獸醫方劑,并開始把藥做成丸劑給馬內服,亦用湯劑和膏藥,在服藥法上,提出了飼前和飼后服法。
封建社會中期,我國獸醫藥學形成了完整的學術體系,并迅速發展。如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有畜牧獸醫專卷,提出療
48
種畜病的方藥和手術療法。之后,獸醫藥專著不斷出現。如《伯樂療馬經》、《鉑樂治馬雜病經一卷》、《治馬牛駝騾等經三卷·目一卷》等。
唐代醫藥學進一步發展,公元
659
年出現的《新修本草》為世界最早的一部人畜通用的藥
典。它比歐洲最早的緡倫堡藥典早出
800
多年。該書載藥
844
種,影響甚大。在獸醫專著,唐代聘任過行軍司馬的李石編著有為我國現存最早的獸醫藥專著,載藥
277
種,藥方
144
個。該書對世界有很大影響。
宋代,
1103
年出現最早的獸醫藥房。
宋代唐慎微著《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校正補充載藥
1746
種,并記有藥物采集、產地、炮炙法及民間常用單方。當時印刷術的改進和造紙業的發達,促進了獸醫藥著作的傳播。元代卞寶著有《痊驥通玄論》載注解湯頭
113
個。其篇后所載的“痊驥藥性治療用藥須知”,將
249
種藥物按功用分為
13
門
37
類,此為現存有關獸用中藥實用分類最早的記載和較早的獸醫中藥篇。
封建社會后期,獸醫中藥得到發展。明代,本劃著作很多,如《本草述要》、《食物本草》《食物本草》、《本草匯編》、《本草綱目》等。其中以《本草綱目》對中藥的發展影響最大。該書載藥
1892
種,收方
11096
個。全書按自然分類法分
16
部,
62
類,各藥考證翔實,內容豐富(包含大量獸醫藥知識),為本草學之大成巨著,舉世聞名,對世界藥學和植物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明代著名獸醫喻本元、喻本亨編著的《元亨聞馬集》為流傳最廣的一部獸醫巨著。該書載有中藥系統內容。在“藥性須知”中,分
14
門、
44
類,載方
170
余個,物藥
260
種,還有中藥的運用、配伍、禁忌等。該書一直為后世獸醫必學的經典著作。
清代周海蓬編著的《療馬集》載方藥
110
個。
1800
年傅述鳳編著的《養耕集》對于牛病診療、方藥等均有記述,在篇后附有藥性略載便覽,載藥
135
種。進一步補充了《元亨療馬集》所附《牛經》中的不足。
此外,
1758
年趙學敏所著的《串雅外編》列有“醫禽門”和“醫獸門”。該時期,由于封建王朝取閉關自守,對內壓制統治,藥物學得不到應有的發展。而使原為先進的中藥學反落后于歐洲。近代,隨著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使我國獸醫藥學的發展陷入困境。腐敗統治致使社會上歧視傳統獸醫學。為“醫方小道,……故無人學獸醫久矣”。但在民間對傳統獸醫技術還是有所整理和總結。如李南暉等編著的《活獸慈舟》對黃牛、水牛、豬、馬、羊、犬、貓、鳥、魚等病均有論述,載方
700
余個。
1886
年有《牛經切要》出現。
1891
年有《豬經大全》出現,載豬病
50
種,方藥
63
個。為現存唯一專論豬病的著作。此外,據文物所見,在太平天國軍中均設有“馬醫”。
1904
年在保定成立“馬醫學堂”,標志著西獸醫學系統傳入中國,西獸醫學的傳入,應該說是給獸醫學帶來先進的技術方法,本為好事,可為進一步挖掘整理和發揚中獸醫學提供條件,使中獸醫學再一次吸收同時代的先進技術方法,充實提高和與同時代其它科學同步發展。由于統治階級的宣傳和教育,不僅使西獸醫學未能得到應有的發展,而且阻礙了中國獸醫學發展和加深了對中藥學停滯不前和中、西獸醫對立的嚴重后果。但在中國民間卻非常重視和廣為應用。同時有不少有識之士對中藥進行了整理和研究,如鄭藻
,著有《實驗國藥新手冊》,載中草藥
324
種,并附有處方等。有的試圖探討中西醫相結合,創出中國特有的獸醫學。但由于當時社會制度的限制等,未能得到重視和進展。
唯獨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北京農學院先后聘請十幾位知名中西獸醫專家到校任教,并開展了中獸醫藥學術的總結整理和提高研究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非常重視中獸醫藥學的發展。
1956
年召開了全國民間獸醫座談會。挖掘整理中獸醫藥,并編寫出版了《中獸醫驗方匯編》。同時出現了劉壽山編著的《獸醫常用中藥》和《獸醫中藥學》。
1978
年農林部組織修訂了《獸藥規范》,載藥
531
種,成方
114
個。馮洪錢編著《民間獸醫本草》載藥
610
種。此外,在中藥劑型,中藥藥理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中西結合均取得進展,并獲可喜成果。使獸用中藥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現就中藥發展的總是談談個人意見,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二、中藥的內涵
中藥,是指在中醫藥理論體系指導下用以防治動物疾病和保持機體健康的物質,稱為中藥。
中藥不等于中國藥。中國藥,是泛指藏藥、蒙藥、傣藥、苗藥和中藥等。中藥不等于草藥。草藥,是指一類初具中醫藥理論的基本內容,同時在民間確能用以防治一些疾病的藥物,又稱“民間草藥”。另,在古代將中藥專著命名為“草本”,此為中藥中的植物類藥占多數,是以草為本、故稱“本草”。所以,中藥一詞是在西藥傳入中國后而出現的稱謂。
要了解中藥的內涵,首先要搞清中醫藥理論體系。該體系基本內容為: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用臟腑、經絡、衛氣營血、三焦等表示機體功能部位,以八綱來表示機體的功能狀態,用四診作為了解機體狀況的手段,按辨證施治原則,即確定機體狀況而采取相應的治療和預防措施,在采用藥物來影響機體狀況時,要遵照理、法、方、藥的程序,即先辨別病癥的機理,確定采用相應的防治法則確定基本方劑類型,最后選擇合適藥物而施治于動物,以達防治病的目的。其為始終強調機體內因為主而不忽視外因的作用的防治觀。
中藥的內涵,應具備與中醫藥理論體系內容相一致的特征。其主要方面為:
1.
用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等表示藥物本身的性能,稱為藥性,即狹義的中藥藥性。
2.
用解表、清熱、平肝、理氣、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滋補等表示藥物功效。
3.
藥物配合使用時,按“君臣佐使”關系配伍組成復方藥物,方中各藥構成一個功效整體與機體總狀況相對應而發揮作用。配伍組方時,還考慮各藥七情、反畏、“藥對”等關系。
三、中藥優勢
醫藥實踐證明:現代醫藥學在造福于人類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容忽視的醫源性疾病,因而使當今的醫藥學術思想出現了一種辨證的復歸,故開始重新評價天然藥物療法,以尋求高效無毒副作用的天然藥物。中藥,以其注重機體的機能,完整性和自然治愈能力為特征,因此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醫藥學界的特殊重視。特別是近些年來,各國充分認識到中藥內在的科學性和實踐有效性,以及無毒副作用等優越性,因而在世界上研究應用中藥日益增多,一個“中藥熱”在各國不斷興起。
中藥在西醫、西藥如此興盛和廣泛應用之時,人們重新認識和倍加重視,是中藥本身具有科學的內涵和確實的療效之故。即中藥具有較為明顯的優勢。其優勢有:
1
.中藥是人和動物自下而上不可缺少的物質;
地球上的陸地哺乳動物和人類進化過程中,他們經常要防御和經受外界不良的自然環境的侵襲與影響,又要抗擊和躲避猛獸害蟲的傷害與騷擾。在還沒有發明農業生產之前,原始必須從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海县
|
定日县
|
抚远县
|
永寿县
|
宜黄县
|
安宁市
|
会昌县
|
乐山市
|
建瓯市
|
屯门区
|
宝坻区
|
西藏
|
万山特区
|
新巴尔虎右旗
|
始兴县
|
湘潭县
|
睢宁县
|
东光县
|
兰考县
|
长武县
|
天镇县
|
北宁市
|
包头市
|
横峰县
|
铁岭县
|
普格县
|
瑞安市
|
绵阳市
|
收藏
|
高平市
|
龙陵县
|
桐梓县
|
光泽县
|
嘉义市
|
姜堰市
|
海阳市
|
宿松县
|
五河县
|
会东县
|
射洪县
|
淮滨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