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畜牧人

    標題: 我國水產動物疾病的流行特點-楊先樂老師的文章 [打印本頁]

    作者: zhaoyuyong    時間: 2007-5-13 15:10
    標題: 我國水產動物疾病的流行特點-楊先樂老師的文章
    本帖最后由 zhaoyuyong 于 2010-5-10 23:27 編輯

    我國水產動物疾病的流行特點
    及其幾種常見疾病的控制
    楊先樂
    (農業部漁業動植物病原庫,上海水產大學 200090)

    水產養殖動物的疾病是制約水產養殖持續、穩步、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來隨著水產養殖的迅猛發展,水產動物的疾病也逐年加劇,目前,在中國廣為流行的各種水產動物疾病(病害)就達100種以上,其中較重大流行的疾病每年也在10種左右,每年因疾病所造成的產量損失達到20%以上,總的經濟損失達100億元以上。日益嚴峻的現實,使我們認識到,控制水產動物疾病的發生,尤其是重大流行性疾病的發生已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本文簡單介紹了我國水產養殖主要疾病的流行狀況及控制措施。
    一、我國水產動物疾病流行的特點
    水產動物疾病是伴隨著水產養殖的開始而發生,是隨著水產養殖的強化而嚴重。在某種程度上說,水產養殖的成敗與否,與水產動物的疾病的流行狀況及水產動物疾病能否控制有著很大的關系。目前我國水產動物疾病的流行特點是:
    1、新的疾病出現的頻率加快。近年來,水產養殖已從魚類,迅速擴散到甲殼類、兩棲類、爬形類,魚類養殖的品種也日益增多,特別是一些以海洋為棲息環境品種。這些品種從野生到家養,生態環境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因而導致了很多新的疾病發生。如大黃魚的爛尾病,中華絨鰲蟹的顫抖,黃鱔的發熱病,中華鱉的白斑病,對蝦的白斑綜合征、黃頭病、桃拉綜合征等。這些新的疾病由于發生快,人們對它還缺乏認識,尚無有效的控制方法,因此造成了較大的損失。
    2、急性暴發型疾病占據了較重要的地位。從水產動物疾病流行與危害的情況分析,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急性暴發型、周年季節性流行與波動流行型。目前水產動物疾病以急性暴發型為主,如草魚出血病,淡水魚類細菌性敗血癥,鯉科魚類潰瘍綜合癥,中華絨螯蟹顫抖病,中華鱉出血性腸道壞死癥等。由于它們的流行無規律性,并區域性的大范圍發生,可在短期內造成養殖成體大批量死亡,其危害較大,如對蝦的暴發性流行病,自1993年在我國流行以來,沿海蝦塘發病率達70%以上,有一半以上的蝦塘絕收,年直接經濟損失達35億元。
    3、病原體抗原結構變異和血清型復雜多變,使得水產動物疾病的預防與控制越來越困難。嗜水氣單胞菌能夠導致十幾種動物的幾十種疾病,不僅它們之間的血清型有較大的不同,而且嗜水氣單胞菌在抗原性上也會出現較多的變異,此外,弧菌屬(Vibrio)、愛德華菌屬(Edwardsiellosis)的一些菌也有類似情況,如遲鈍愛德華菌(E. tarda)等。這樣給疾病的防治帶來了較大的困難。
    4、疾病流行的速度加快,區域擴大,危害增加,很多疾病成了全球性的疾病。如中華鱉的出血性腸道壞死癥幾乎在中國所有的鱉養殖區均有發生;對蝦的白斑病,鮭鱒魚類的傳染性胰臟壞死癥、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癥已經是全球性的疾病。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檢疫意識差,檢疫制度不嚴格。
    5、多病原性的混合感染增加,并發,繼發性疾病普遍。如中華鱉的出血性腸道壞死癥,病毒性感染是原發性的,而嗜水氣單胞菌等多種細菌的感染是繼發性;中華絨螯蟹顫抖病發生時,往往伴有黑鰓、腐殼等多種癥狀;淡水魚類細菌性敗血癥,病原除了嗜水氣單胞菌外,還有溫和氣單胞菌(A. sobria) ,魯氏耶爾森氏菌(Yersinia ruckeri)等。
    6、某些寄生蟲病仍有較大的危害性。一般認為,水生動物的寄生蟲病較易控制,因此人們對其危害性不太重視。大多數細菌性與病毒性疾病都是因寄生蟲寄生后造成表皮損傷,為細菌與疾病的入侵打開門戶所致,如若沒有寄生蟲的感染,很多細菌性與病毒性疾病就不會發生。由于藥物的濫用,目前很多寄生蟲均產生了較大的耐藥性,而且耐藥性蟲體產生的速度十分驚人,新開發一種新藥大多只需一年,就會失去它的殺蟲作用,這一點是我們所低估了的。今年,鰻鱺的指環蟲病就在福建、廣東等地造成了較大的危害。有些寄生蟲病,如粘孢子蟲病、吉陶單極蟲病等,白鰱瘋狂病、小爪蟲病等的防治至今仍是世界的難題。
    二、水產動物疾病發生的原因
    水產動物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幾類:①病原性疾病,包括病毒性疾病、支原體病,真菌病,細菌性疾病,寄生蟲病等。②環境性疾病。非正常的環境因素使養殖水體的溫度、鹽度、溶氧量、酸堿度、光照等理化因素的變動或污染物質超越了養殖動物所能忍受的臨界限度使其致病,如各種原因引起的中毒,重金屬等引起的崎形等。③營養性疾病。投喂飼料的數量或飼料中所含的營養成分不能滿足養殖動物維持生活的最低需要時,飼養動物往往生長緩慢或停止,身體瘦弱,抗病力降低,嚴重時就會出現明顯的癥狀甚至死亡。營養成分中容易發生問題的是缺乏維生素、礦物質、氨基酸。其中最容易缺乏的是維生素和必需氨基酸。腐敗變質的飼料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④藥源性疾病。因不良用藥導致的肝腎等內臟器官的損壞、抗藥性的產生等。⑤生理性疾病。動物本身先天的或遺傳的缺陷所導致的某種畸形等,如種質的褪化。⑥非生物因素與造成的損傷。如在捕撈、運輸和飼養管理過程中,往往由于工具不適宜或操作不小心,使飼養動物身體受到摩擦或碰撞而受傷。受傷處組織破損,機能喪失,或體液流失,滲透壓紊亂,引起各種生理障礙以至死亡;也可因此為病原微生物提供侵入途徑。
    水產動物疾病的發生,.是環境、病原體以及水產動物本身三者共同作用的結果。
    1. 引起水產動物疾病發生的環境條件
    引起養殖動物疾病發生的環境條件可分為自然因素、人為因素和生物因素三方面。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氣候條件、光照條件、水源水質條件。各種養殖動物的正常攝食生長,均有其對自然因素的特定要求,如對光照、水溫、PH值、溶解氧、酸堿度及礦物質等,如果自然因素能處于養殖動物所需最適條件,養殖動物能保持正常攝食、生長,其疾病發生率下降;如果自然因素超越養殖動物所需最適條件,養殖動物產生應激反應,則影響其正常活動及生長,從而導致體質下降,對病原入侵抵抗能力下降,對環境變遷的抵抗力下降,易導致疾病的暴發;當自然因素超越養殖動物耐受界限時,養殖動物死亡。同樣,自然因素對病原體的生長、繁殖亦起決定作用,當自然因素適宜病原體時,病原體迅速大量繁殖,對養殖動物的侵襲機率及能力加強,易導致養殖動物疾病發生,而當自然因素不適宜于病原體時,病原體生長、繁殖甚至生命受到阻礙,對養殖動物的侵襲機率及能力下降,養殖動物疾病發生率亦下降。
    人為因素主要包括放養密度、池塘設施條件、管理措施等。養殖水體對養殖動物容量具一定范圍,在適宜范圍內養殖動物能正常活動,超越水體容量,則限制了其活動,從而減弱其對環境適應能力,抑制了養殖動物生長、發育,養殖動物的體質下降,為疾病發生創造了條件。設施條件亦直接影響水體條件,如果池塘排灌方便,則能保持良好養殖水環境,減少疾病發生;在池內加設增氧機,不但能保持池水溶解氧,同時對一些有害物質的氧化具決定作用。養殖中的管理措施為人為因素中最重要內容,如養殖中投餌方式、水質控制、疾病防治措施等直接影響養殖動物疾病的發生。
    生物因素主要包括了養殖環境中的病原生物、微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及其它養殖品種,這些生物有些能消除殘餌、糞便,有些能改良水質,有些為養殖動物餌料,而有些為養殖動物的致病生物。養殖中應保持有益生物占絕對優勢抑制有害生物生長,從而保持優良環境,減少疾病發生率。
    2. 引起水產動物疾病的病原體條件
    引起養殖動物疾病病原體包括:病毒、細菌、真菌、藻類、原生動物、蠕蟲、甲殼動物等。病原體的來源有:水環境、土壤、養殖動物或鳥類等,其中細菌性病原、病毒性病原、真菌性病原,大多為條件病原,僅當環境條件適宜其生長、繁殖、養殖動物體質減弱時才感染養殖動物,而原生動物、蠕蟲等為寄生性,只要環境條件適宜其繁殖便易引起養殖動物疾病的暴發。病原體的致病能力不同,致病力強的病原易使養殖動物暴發疾病,相反,則不易引起疾病的暴發,控制病原進入養殖水體,對傳染力與致病力強的病原控制是減少疾病發生的主要手段。此外病原在宿主的身體上必須達到一定的數量時,才能使宿主致病。
    病原對宿主的危害性主要表現在:①奪取營養。有的是以宿主體內已消化或半消化的營養物質為食,有的則直接吸食宿主的血液或以滲透方式吸取宿主器官或組織內的營養物質。②損傷。造成損傷的主要是一些寄生蟲,它們或利用吸盤、鉤子、鋏子等固著器官損傷宿主組織,或用口器刺破或撕裂宿主的皮膚或鰓組織,引起宿主組織發炎、充血、潰瘍或細胞增生等病理癥狀。在寄生數量較多時,有些寄生蟲還能使宿主器官腔發生阻塞,引起器官的變形、萎縮、組織損傷或血管阻塞、機能喪失。③分泌有害物質。如蛋白分解酶(proteolytic enzyme)、毒素等,使宿主受到各種毒害。
    3. 水產動物的抗病力
    病原對寄主具一定選擇性,如果有大量病原的存在,但缺乏易感養殖動物,養殖動物仍然不會發病。養殖動物對病原具非特異性免疫能力和特異性免疫能力。
    非特異性免疫能力是由于遺傳及生理功能對病原體的抵抗力,其作用廣泛而并非針對某一病原。影響非特異免疫能力因素有:年齡、體溫、營養條件、呼吸能力、皮膚粘液分泌、吞噬作用、炎癥反應能力等。當非特異免疫能力因素處于較佳水平時,養殖動物對病原抵抗能力強,不易受病原侵襲,因而在養殖中應對非特異免疫能力保護。
    特異性免疫能力是由于病原入侵導致養殖動物對特定病原產生的抵抗能力,特異性免疫能力獲得途徑有先天獲得、病后獲得、人工接種獲得等,大多特異免疫能力一次獲得后僅能維持一定時間,隨時間延續而消逝,少量特異性免疫能力一次獲得后能終身免疫。雖然特異性免疫續持時間長短不一,但對養殖生產意義重大,可應用此途徑預防疾病的發生。
    養殖動物的抗病力除與非特異性免疫及特異性免疫能力相關外,還與其營養水平、生理機能及環境影響密切相關。
    總之,病原、宿主和環境條件三者相互影響的結果決定了水產動物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在診斷和防治疾病時,必須全面考慮這些關系,才能找出其主要病因所在,采取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三、實施健康養殖是控制水產動物疾病發生的的主要手段
    (一)水產動物健康養殖的提出
    “健康養殖”名詞的出現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1989年~1991年,對蝦疾病席卷東南亞,使泰國、馬來西亞、日本、臺灣等地產蝦的國家和地區造成很大損失,對蝦幾乎絕產。此后,以蝦的瘟疫也傳到我國,1993年,全國對蝦暴發性疾病發生,我國東南沿海各省市的蝦塘均遭受了巨大的災難,使我國對蝦的年產量一下由20多萬噸跌至3~5萬噸,對蝦養殖業一直萎靡不振。在這種情況下,各國相繼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攻克對蝦病。與此同時一向被人們認為抗病力最強的鰱鳙魚也因細菌性出血性敗血癥卷入災難之中。在實踐中,人們認識到,水產動物的疾病的發生與養殖水域生態環境的破壞關系十分密切,光靠藥物防治已完全不能控制其疾病的發生。1993年10月在泰國Phuket舉行的第二屆亞洲水產養殖疾病會議上,人們就響亮地提出了“如果不改善養殖環境,水產動物的疾病就不能得到控制,水產動物的健康就不能保證”的口號,此后各種健康養殖的方案就紛紛提出。
    (二)什么叫水產動物的健康養殖
    水產動物的健康養殖是指根據養殖對象正常活動、生長、繁殖所需的生理、生態要求,選擇科學的養殖模式,將健壯的養殖動物通過系統的規范管理技術,使其在人為控制的生態環境中健康快速生長。
    水產動物的健康養殖應滿足以下方面的要求:①能人為控制養殖生態環境條件,養殖環境能盡量滿足養殖對象生長、發育的條件;②養殖模式(包括各種防疫手段)能使養殖動物正常活動,執行正常的生理機能,并能通過養殖對象的免疫系統抵御病原入侵及環境的突然變化;③投喂適當的能完全滿足其營養需求的飼料(最好是配合飼料);④生產產品無污染,無藥物殘留,近似綠色食品;⑤利用資源最省。
    以更嚴格的要求來說,健康養殖還應能對水產動物的疾病進行預報和預測,在疾病發生之前能采取及時和最有效的措施。
    實踐證明,進行水產動物的健康養殖,不僅能有效地防止疾病的大規模發生,最大可能地減少疾病危害,提高養殖的效益,而且還在保護生態環境,節省資源,提高產品質量以及促進水產科技進步等方面都有著重要意義。
    (三)怎樣進行水產動物的健康養殖
    簡而言之,水產動物的健康養殖主要應涉及科學育種、科學放養、科學用水、科學投飼、科學用藥等幾個方面的問題。它們體現在如何將生態防治、免疫防治及藥物防治等措施有機地、合理地結合起來,進行綜合防治。這也是水產動物健康養殖的重點。
    1、生態防治  生態防治是根據病原體消漲的規律,環境動態變化的原因,水產養殖動物的生理特點、生態習性的特點以及水產養殖動物、環境和病原體之間的關系,采取某些相應的措施控制疾病發生的防治方法。如養二茬草魚魚種,錯開它們在3寸左右時與8~9月份發病高峰期相吻合,以防治草魚出血病;凹字型投餌防治大黃魚夏季高溫時的暴發性死亡;采取輪養與休養措施控制某些對寄主有嚴格選擇性的疾病。生態防治在水產動物疾病防治上有較大的潛力,但目前在這方面的應用較為膚淺,有些僅停留在經驗上,對疾病的控制還不能發揮較大的作用。
    2、免疫防治  免疫防治是利用水產養殖動物自身具有的特異性與非特異性免疫功能,通過疫苗,免疫激活劑、免疫增強劑等使養殖動物獲得或增強免疫機能。自1942年Duff成功使用第一個魚用疫苗——癤瘡口服疫苗以來,已先后有近十余種漁用疫苗在美國、日本、歐洲一些國家獲準進行商品性生產,如鰻弧菌苗、癤瘡菌苗、紅嘴菌苗、傳染性出血器官壞死癥基因工程疫苗等。此外,一些佐劑,如福氏佐劑、鋁銘佐劑、莨菪堿等也被證明在加強魚用疫苗的免疫效果方面起到了較大的作用。也有人證明,VC、VE以及一些海產魚類的甲殼素有增強魚類免疫機能的作用。為了給疫苗的使用指示方向,獲得理想的免疫效果,科學家們也對一些水產動物的免疫應答規律進行了研究,如對鯉魚、草魚、中華鱉等。免疫防治雖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也還存在著一些問題:①有些疫苗的免疫效果不穩定,其可能的原因是疫苗本身免疫性差,或病原體的頻繁突變,或環境因素的影響,或水產動物的自身的機能等。②某些減毒疫苗缺乏安全性保障,有返強的現象。③疫苗生產的成本太高,不能在生產上廣為使用。④缺乏簡便有效的給予途徑。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疫苗的應用和發展,給免疫防治的發展帶來了一定困難。
    3、藥物防治  藥物防治是水產動物疾病防治的一種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它在水產動物疾病防治上起著較重要的作用,如硫酸銅對鰓隱鞭蟲的防治,池塘的藥物清塘和消毒,種苗的藥物處理等。但是由于近年來水產動物疾病日趨嚴重,漁民為了挽回損失,在藥物防治上也出現了一些誤區: ①藥物的使用劑量無限地增加,不僅造成用藥成本增加,而且極大地破壞了水產動物體內外正常微生物種群的平衡,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藥性。②片面追求用昂貴的人、獸用新特藥治療水產動物的疾病。采用最新的人用或獸用藥物,對水產動物缺乏足夠的藥理、毒理以及臨床研究方面的數據,有可能對水產動物疾病的防治不能起到較大的作用,反而可能對環境與人類帶來極大的隱患。③對中草藥的誤解,認為中草藥即為綠色漁藥,對中草藥進行濫用。相對而言,中草藥比化學藥物的毒性較小,產生耐用藥菌株的可能性較低,但是中草藥仍舊是一種藥物,它也有正負二個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它的加工方式直接影響著其療效。如果只看到它的正面效應而忽略其反面作用,如果不重視它的加工方式,大量地不合理地使用中草藥,也只會得到相反的效果。④給藥方法不合理。大部分水產養殖動物對穩定的環境依賴性較強,治療水產動物的疾病時應根據不同的病情和客觀條件采取適當的給藥方法。教條地、片面地采取某些不恰當給藥方式,不僅不會獲得有效地療效,而且還將會帶來更大的損失。⑤認為“健康養殖等于不用藥”。水域環境,尤其是集約化養殖環境是病原體孳生的場所,水產動物無時無刻不受著病原體的侵襲。我們提倡健康養殖,除了改善養殖環境之外,合理、有計劃、科學地用藥也是一個重要方面。⑥依賴特效藥。根據藥物和水產動物疾病研究的現狀及其生理生態的特點,可以并不保守地說,治療水產動物疾病目前尚無特效藥。防治水產動物的疾病寄希望于特效藥是不可取的。盲目用藥,濫用藥,不僅增強了病原體的耐藥性,藥物的防治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而且使養殖的水域環境受到了較大的破壞,漁產品藥物的殘留增加,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因此合理有效的藥物防治已是水產動物疾病防治中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藥物防治要把工作重點放在“以防為主,防治并重”上。在疾病流行的高峰期要根據水產動物疾病的流行規律,定期投喂抑制和殺滅病原體藥物或提高養殖動物新陳代謝機能的藥物來預防疾病發生。常用方法為將藥物加入餌料中,如添加一些對病原體敏感的抗菌素或中草藥(如板蘭根、大黃、大蒜、黃連等)以及某些維生素,微量元素、礦物質等。此外藥物防治還應把開發與使用水產專用藥物、漁用疫苗、微生態制劑與生物漁藥做為發展方向。以往大部分水產藥物都是人、獸用藥物用途的延伸,這類水產藥物,有可能對人類健康造成潛在的危害。只有大力開發使用水產專用藥物,不僅能更有效地防治水產動物的疾病,而且能更有效地保護人類自身的健康和安全。漁用疫苗、微生態制劑與生物漁藥不會對水產動物造成負面作用,它們才是真正的綠色漁藥,是科學用藥的一個最有效和最有前途的方向,目前我們在這個方面已開始起步,并一定可獲得較大的成果。
    四、幾種危害較大的水產動物疾病簡介
    水產動物的疾病很多,現將幾種危害嚴重的常見疾病介紹如下:
    1、鰻鱺狂游癥
    鰻鱺狂游癥是一種危害極其嚴重的疾病,該病具有嚴格的選擇性及一定的地域性,一般情況只感染人工養殖的歐洲鰻和美洲鰻,而對日本鰻鱺卻沒有危害,對歐洲本土養殖的歐洲鰻也沒有影響,但對從歐洲引種到歐洲以外各國的歐洲鰻卻危害嚴重。土池及溫室養鰻均可發生,從白仔鰻到成鰻各階段均可感染。全年均可得病,但在夏季高溫季節發病率最高。該病來勢猛,傳染性強,可跨地區流行,死亡率極高,呈急性死亡,一周內死亡率可達90%以上,嚴重時可全部死亡。該病是對歐洲鰻和美洲鰻人工養殖危害最大的疾病。
    關于鰻鱺狂游癥的發病原因目前尚有爭論。佐野等(1974)從患狂游癥的歐洲鰻體內分離到了一種病毒,宮崎等(1977)從正常歐洲鰻稚鰻身上也分離到了病毒,但兩者人工感染試驗均未獲得成功。為了查明該病的發病原因,朱心玲等(1997)從細菌學、寄生蟲學和病毒學方面作了全面檢查,未發現寄生蟲和細菌病原,病毒學感染雖獲得了類似狂游癥的癥狀,但由于對照組也出現了同樣癥狀,故也沒有充分的說服力。謝巧雄(1994)從血液學角度進行了研究,提出該病可能與魚體應激反應增強導致代謝性酸中毒,氯離子濃度增高,進而導致某些器官受損傷有關。岳玉環(1998)通過4種魚類傳代細胞,分離到了一種冠狀樣病毒,認為該病毒病原是福建鰻鱺狂游癥的病原。陶增思等(1997)、顏青(2001)經電鏡觀察、分離鑒定,認為該病的病原是具有薄膜及濃縮核質的大小約為80~100nm 的DNA 冠狀病毒樣病毒(coronavirus-like virus)。此外,有些學者提出了一種綜合觀點,認為環境條件的變化使魚體產生過度的應激反應,導致機體功能失調、重要器官受損、抗病力降低,繼而引發了病毒性或細菌性感染,導致大量死亡。
    目前僅能根據發病進程及主要癥狀對狂游癥予以診斷。一般說來,出現下述情況可診斷為狂游癥:①鰻鱺活動情況。發病早期,群體攝食正常,少數病鰻在池邊進行不規則游動,游動無力,頭部作間歇性抽動,身體旋轉翻滾或作倒退性運動。幾天后,大量鰻魚出現類似癥狀,頭部作陣發性顫動,在水面狂游后很快死亡,群體攝食下降或絕食。②癥狀。剛死鰻魚呈僵直狀,嘴張開,病魚體表完整,但下顎及腹部由于與池底磨擦具不同程度的潰瘍或充血。多數病魚鰓絲鮮紅,肝臟淡紅,部分病魚腎臟腫大;③病理癥狀。病鰻紅血球、血紅蛋白、血清氯離子顯著增高,而血液中尿素氮含量顯著下降,血清膽堿酯酶降低。電鏡觀察發現病鰻肝臟細胞脂肪樣變性,細胞線粒體內基粒增加,部分肝細胞水腫,腎小管部分壞死,炎性細胞浸潤,鰓上皮細胞水腫,微絨毛破損,在肝臟、鰓、腸、脾臟等器官有時可發現病毒粒子。④通過建立的區別歐洲鰻鱺“狂游病”與健康鰻鱺的血液學指標的判別公式(2001,周玉等),用血清鈣、血清磷和乙酰膽堿脂酶三項指標代入公式進行判定。
    該病是嚴重危害歐洲鰻鱺的嚴重疾病之一。流行于福建廣東等省的許多鰻魚場,給我國鰻魚養殖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各種規格的鰻魚包括白仔至幼、成鰻期均可發生此病,當年鰻(體重100~150g)和2 齡鰻(400g)均易發病死亡。池塘病鰻死亡率為60%~70%,嚴重者可達100%。流行季節為5~10 月份,7~8 月份為發病高峰,呈暴發性流行。夏季高溫季節為流行高峰,故又稱歐洲鰻夏季狂游病。當水溫超過28℃時,水質和底質易于惡化,池水中NH3 等有害物質的濃度容易升高;另外,殘餌的積累也易于成為該病流行的誘因。在同一池中往往大個體鰻魚先死,最后能夠存活下來的都是個體最小的鰻魚。該病病程短,死亡率高,從開始發病到發病高峰約7d,發病到死亡約15d。
    由于該病可能由病毒引起,目前尚無有效的方法防治,但可采取以下措施予以控制:①保持養鰻池水體環境相對穩定、清潔,防止水質、水溫變化幅度過大。②不要在夏季高溫季節引進歐洲鰻種苗,特別是不要從發病地區引進種苗。③在夏季高溫季節可適當加深水位,適量換水,在鰻池上可設置遮蔭棚,避免強光直射,以降低水溫,避免該病發生。④高溫期投餌宜少量多次,防止殘餌污染水質。⑤定期用藥物進行預防,抑制、殺滅病原體,提高魚體本身抗病能力。如口服改良鰻內臟功能的藥物板蘭根、山莨菪堿、維生素C、維生素E等,同時使用漂白粉1×10-6、二氯異氰尿酸鈉或三氯異氰尿酸0.2×10-6~0.3×10-6 以及二氧化氯0.1~0.3×10-6,全池塘潑灑處理池水;也可按每千克魚每天用氟哌酸10~30mg,病毒靈30~50mg等藥物添加在飼料中,連用5~7d。
    2、斑點叉尾鮰病毒病
    斑點叉尾魚回病毒病病原是斑點叉尾鮰病毒(Channel catfish virus,CCV),屬皰疹病毒科皰疹病毒,直徑175~200nm,被膜含162個衣殼粒,負染衣殼粒為95~105nm。直徑呈二十面體,雙股DNA,有囊膜,對乙醚、氯仿、酸、熱敏感,在甘油中失去感染力。25℃時在池水中能生存2d,在池底淤泥中迅速失活。該病毒能在BB細胞中生長,溫度為27℃~30℃。
    患病的病魚皮膚及鰭基部出血,腹部膨大,腹水增多、淡黃色,鰓絲蒼白或出血,一側或兩側眼球突出,病魚頭朝上垂直懸于水中,或呈旋轉游動,解剖檢查,肌肉、肝、腎、脾等組織有出血區,脾臟往往色淺呈紅色、腫大,胃膨大,有沾液分泌物,腸灰白色無食物。
    該病60年代在美國最先發現并流行。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下魚苗魚種,此外3~4月齡的幼魚也可發病。該病流行的水溫為25℃~30℃,病程短,一般為3~7d,死亡率高達90%以上,水溫20℃以下時死亡率下降(19℃時為14%),15℃以下時,癥狀不明顯,不發生死亡。該病主要經接觸病魚、疫水而傳播,帶毒成魚是傳染源,病毒也可經魚卵傳播。
    該病的診斷方法是:①根據流行病學及癥狀進行初步診斷。由于CCV在自然條件下只感染斑點叉尾鮰,而不感染其他魚類,因此在發病時只表現為斑點叉尾鮰發病,且主要危害1齡以下的魚,而同一水體中的其他魚不發病;同時結合其腹部膨大,腹水和在水中的旋轉游動的癥狀可進行初步診斷。②通過組織病理學作出進一步診斷。根據病魚腎臟造血組織及排泄組織的灶性壞死;肝充血、出血、壞死及消化道、骨骼肌的出血;胰腺的出血和灶性壞死,特別是在肝細胞內發現嗜酸性胞漿包涵體可作出進一步診斷。③CCV 的分離、鑒定可對本病作出確切的診斷。從病魚CCV 的靶器官,如腎臟分離CCV,其常用的細胞系是BB、CCO 等。在細胞培養過程中出現合胞體和核內包涵體是診斷CCV 最有力的證據,同時檢測分離病毒的理化特性,是否與CCV 符合,而作出較為確切的診斷。④免疫學診斷。利用免疫反應的特異性,對分離病毒采用血清中和實驗、免疫熒光抗體技術、PCR 等技術對該病作出最后的確切診斷。
    預防該病可采取下述措施:①引種時嚴格檢疫,不引進帶毒魚和病魚。②加強飼養管理,保持良好水質,控制魚養放養密度,一般應低于15尾/m2。水溫較高時,不拉網作業,不運輸魚種。該病的治療方法為:①用0.1ppm強氯精全池潑灑。②用0.2ppm呋喃唑酮全池潑灑,同時按每天每公斤魚100毫克病毒靈和100毫克維生素C制成藥餌,連續投喂10~12天,有一定療效。③出現病情時,切勿拉網捕魚,減少應激,并給予充足的溶氧(保持在5×10-6 以上),有條件的地方可抽冷水入池,使水溫降至15℃以下,可減少死亡。④在該病流行期間,在餌料中適當添加如四環素、氟哌酸等,防止細菌繼發性感染而加速病魚的死亡。
    3、鱖魚虹彩病毒病(Iridovirus disease of Siniperca chuatsi)
    有人建議命名為傳染性脾腎壞死病,也有人稱傳染性肝腎壞死病。據初步研究,該病由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毒(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ISKNV)引起,它屬于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的病毒。病毒顆粒直徑約135nm±10nm,具包膜,切面為六角形、二十面體。成熟病毒核殼體約90nm±5nm,包膜厚度約18nm±3nm,核殼體與包膜間的非電子致密區約27nm±2nm。通過回歸感染,純化和酶切分析,病毒基因組為雙鏈DNA,胞嘧啶5&acute;端高度甲基化。感染初期以典型的內吞方式入侵,感染中后期在侵入細胞內發生基質及病毒核殼、包膜的形成和病毒的釋放。目前尚未建立ISKNV的敏感細胞株。
    該病的主要癥狀表現在病魚口腔周圍、鰓蓋、鰭條基部、尾柄處充血。有的病魚眼球突出,有蛀鰭現象。瀕死魚表現嘴張大,呼吸加快,加深,身體失去平衡,鰓蒼白,部分魚體表變黑。脾臟和腎臟是主要被感染器官,剖解可見肝臟、脾臟和腎臟腫大,并有出血點,肝上還可見壞死灶,腸壁充血或出血。有的還有腹水,腸內充滿黃色粘稠物。組織切片觀察,腎中的馬氏小體大部分壞死解體,腎小管上皮細胞水泡變性。脾組織發生變性、壞死。肝細胞排列稀疏,有的細胞壞死、崩解形成壞死灶。在脾臟和腎臟中還能見到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強嗜堿性、腫大的細胞。鰓小片細胞變性壞死,上皮組織萎縮,結締組織纖維化,毛細血管阻塞。透射電鏡觀察,可見脾臟細胞中有大量切面為五角形和六角形的病毒粒子。當病魚受到多重病原感染時,癥狀多樣化,包括體表的局部出血,部分器官的腫大、糜爛和壞死等。
    該病主要危害鱖魚(Siniperca chuatsi),廣東省是主要流行地區, 流行季節是5~10月,7~9月為發病高峰期。水溫25~34℃該病即會發生,水溫28~30℃最易流行。20℃以下則一般不發病。因此水溫是鱖魚病毒致病的限制因子,氣候突變、水質惡化、細菌和寄生蟲等病原感染以及近親繁殖種質退化,餌料營養不平衡,管理不善等,均可成為病毒致病的誘發和協同因子。該病可水平感染和垂直感染,水平感染主要通過食物傳遞和以鰓和皮膚為門戶的水傳播。該病流行快,發病率高,被感染的鱖魚在7~12d內死亡率一般在90%左右,最高可100%。
    可根據該病臨診癥狀及流行情況進行初步診斷,采用常規的組織學方法(HE 染色)進行病理組織學診斷,若在電鏡下見有大量六角形的病毒顆粒可作進一步確診。目前對鱖魚病毒病的檢測和診斷方法還有:外源核酸分析(酶切技術除去內源性核酸)和PCR 檢測等。
    對于該病目前尚無有效的藥物防治方法,一般通過綜合措施,對其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①嚴格檢疫,對檢測呈病毒陽性的魚要及時做淘汰處理。②加強飼養管理,改良水質,對餌料魚在飼喂前進行消毒處理,保證鱖魚的良好環境。③使用安全、高效、廉價的鱖魚病毒疫苗免疫。
    4、黃鱔梅花斑病
    黃鱔的梅花斑病又稱腐皮病、打印病、出血病、紅斑病等,是由點狀產氣單孢菌點狀亞種(Aeromonas punclata subsp punclata)侵染體表受損傷的或體質虛弱的黃鱔而引起的,一般發生在5~9月份氣溫較高的季節。黃鱔剛患此病時與正常鱔并無明顯差異,仍舊體力充沛,但隨著病情加重,其食量逐漸減少,行動趨于遲緩,游泳無力,長時間離穴并常將頭部伸出水面。病鱔僅在近肛門以及側線孔等部位出現細小的紅斑,隨著病情的發展小紅斑直徑逐漸擴大,表皮腐爛形成圓形、橢圓形、漏斗狀的潰瘍,潰瘍邊緣充血發紅形成鮮明的輪廓,好似在魚體上加蓋了紅色印章,因此又叫打印病。嚴重的病鱔潰瘍逐漸加深甚至會露出骨骼和內臟,尾部糜爛,最后衰弱死亡。
    梅花斑病一般不會引起鱔魚急性死亡,但有傷殘的鱔魚發病率高達85%以上,體弱鱔發病率在30%左右,發病后傳染性大且難以自然愈合,嚴重影響鱔的生長繁殖以及商品價值。該病是成鱔養殖中危害最嚴重的疾病之一。引發該病的病原菌是條件致病菌,潛伏期較長,而只有當魚體受外傷或因患其它疾病而體弱時才會發生,因而對付該病應以預防為主,防治可采取以下方法:①放養黃鱔前用20~25ppm的生石灰消毒池水,7天后即可放鱔,鱔體也要消毒,其方法是用3%的食鹽水或10ppm的漂白粉浸洗3~10分鐘,浸洗同時進行優選,淘汰體表有傷的或病態鱔種;浸浴8分鐘后黃鱔會吐出污物,可殺滅絕大部分病原體,此后即可入池。②在魚病流行季節按每平方米用10~15克的生石灰和25萬國際單位的紅霉素潑灑全池。③在鱔池中長年放養蟾蜍可有效地預防該病的發生。放養密度每平方米1只即可。已有該病發生的鱔池可用剝除頭皮的蟾蜍沿池來回拖動幾遍,1~2天內即可見效。若用蟾酥潑灑則效果更好,但要注意病情好轉后即降低其用量或停止使用。④用0.4ppm的呋喃唑酮全池潑灑,連續3天;有條件的可使用電子消毒器罩池消毒,每天開兩次,每次持續1小時,3天后可見效。⑤在用以上藥物治療的同時還要按每公斤鱔用0.05克磺胺噻唑拌蚯蚓飼喂6天,若病情嚴重用藥量增至0.1克。
    5、牛蛙紅腿病
    引起牛蛙紅腿病的病原菌主要是假單胞菌(Pseudomonas spp)。它是一種條件致病菌,在正常情況下假單胞菌普遍存在但不致病,只有當幼蛙或成蛙體表出現傷口或蛙體營養不良、體質下降、抗病力減弱或牛蛙出現較大的應激反應時(如水溫突變,受到強烈驚擾)才能引發紅腿病。紅腿病常與紅斑病并發形成敗血癥。
    患紅腿病的蛙主要癥狀是腿部底側及內股等處出現紅斑或細小紅點,紅斑有時也會蔓延到腹部甚至下頜。病蛙的指或腳趾發炎,皮膚和肌肉逐漸糜爛,腹部膨脹。另外還常伴有腸炎、肝腎出血等內臟器官的病變。紅腿病與腫腿病、爛腿病在癥狀上有些相似,它們都是由于牛蛙腿部的機械損傷受到病菌的感染而造成的,但紅腿病與它們卻有較明顯的區別。患紅腿病的牛蛙一般是在腿部底側出現紅斑,而腫腿病的主要癥狀是傷腿發炎腫脹,進而整個足部膨大,指、趾和蹼都腫成瘤狀或饅頭狀,顏色發灰,一般不出現組織潰爛,這類病蛙會因為腿傷而影響正常的攝食和其它生理活動,身體逐漸消瘦而導致最終死亡。紅腿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通常以水溫20℃時最為常見。
    預防紅腿病的發生要注意在養殖過程中視牛蛙的生長態勢及時調整池內蛙的密度,做好分級飼養工作,在分池、轉池及運輸過程中防止蛙體受傷,并盡量維持蛙所處的環境不發生太大的變化,減少其應激反應的發生。平時要保持蛙池清潔,水質肥度適中,嫩爽,還要定期對池水消毒。發現病蛙則應立即撈出隔離治療;治療方法可用每升10萬國際單位青霉素溶液浸泡蛙體30分鐘,或用紅霉素,鏈霉素,氯霉素或慶大霉素取代青霉素浸泡。對病情嚴重的蛙可按每公斤蛙體重注射4~5萬國際單位鏈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每天1次,連續2~3次。由于紅腿病有1~5天的潛伏期,且一旦發病傳播很快,因此應采取嚴格的措施防止病情水平傳播;對于發病池可在撈出病蛙后徹底更換池水,并用1~2ppm的漂白粉或高錳酸鉀或1.4ppm的硫酸銅全池浸泡后再重新啟用。病蛙需用抗生素浸泡后再繼續養殖,此外投喂的飼料也要先用抗生素浸泡,這樣可控制病情的蔓延。
    [附:治療腫腿病可用30ppm的高錳酸鉀,每天一次,連續三次,藥液以浸沒病蛙后肢為宜;同時給病蛙服用四環素,每只蛙每日一片,分兩次服用,連服2天;也可以每天給每只病蛙注射40萬國際單位的青霉素,連續3天。對爛腿病可用高錳酸鉀溶液浸泡病蛙爛腿,濃度為2ppm,連續2天;也可以給每只病蛙注入40萬國際單位的青霉素進行治療。
    6、鱉出血性腸道壞死癥
    出血性腸道壞死癥又稱白底板病或出血性腸炎,這種病無論成鱉和幼鱉均可能發生,該病發病率高,死亡率高,患病后死亡速度較快,嚴重時可能造成全池覆滅,造成較大的損失。
    出血性腸道壞死癥是由細菌和病毒共同引起的,據研究,病毒可能是原發性的,細菌是繼發性的。病原可能會由患病的親鱉或幼鱉直接帶入,也可由所用飼料帶入,如果鱉池不常除污,投喂的飼料不新鮮或難以消化又隨糞便排出并積于池底,或養殖環境(如溫度、水位等)的較大變化,極易造成該病的暴發。該病主要發生于6~8月,在鱉溫室養殖后期或出溫室之后較易發生。
    該病直接破壞腸道和內臟器官,而體表卻完好無損,只有當內臟出血較嚴重時,底板可能呈現乳白色,或布滿血絲,個別雄性個體還可能伴有生殖器外露現象。患病鱉的內臟器官會出現充血現象,即胃、腸、脾、肝和生殖器官等都充血,顏色加深或具暗紅色出血點,腸糜爛,里面充滿血液或血凝塊而沒有食物;也有的病鱉內臟失血,顏色變淺,發白,有的病鱉在肝、心、肺之間有血凝塊,如果養殖鱉在出溫室后,水溫在25℃~30℃時出現以上癥狀則很有可能是出血性腸道壞死癥,應及早采取措施。該病的流行與鰓腺炎有很多相似之處,如發生水溫均為25~30℃,病鱉貧血、底板發白,腸道充血,均會有凝固的血塊;二者發病率都較高,傳染速度快等,但它區別于鰓腺炎最明顯的特征是患鰓腺炎的病鱉鰓腺糜爛或充血,頸腫大,甚至不能伸縮殼內,因而又被稱為腫頸病,鱉鰓腺一般只暴發于稚鱉和幼鱉,此外患鰓腺炎的鱉有時還會伴有腹甲出血點,口鼻流血、全身浮腫,眼睛混濁發白,嚴重者失明等癥狀。剖開病鱉可見其鰓腺生出纖毛樣細小突起,嚴重出血,糜爛并出現潰瘍,體腔內常有腹水。
    防止出血性腸道壞死癥的發生應從防止病原的侵入、切斷病原的傳播途徑和增強鱉的抗病力等方面入手。在選擇親鱉和幼鱉時要嚴格檢查,避免從曾發生過這種病的地區引種,以免將病原體帶入;在鱉的飼料中經常添加一些質量好的鮮活飼料,添加之前也應注意消毒,以增強鱉的體質。投餌的量要控制好,不要太多并要及時清除殘餌,以免殘餌污染水質,不要讓它在水里腐爛變質,導致病原體孳生,要勤巡池,加強水質管理,適時清淤或采用微流水排灌,這樣既能使水質清潔,又保持鱉池環境相對穩定,鱉也不會受到太大的驚動和刺激。
    溫室里飼養的鱉在大批移出溫室時要避免環境條件過大的變化 ,盡量推遲鱉出溫室的時間(以6月中下旬較妥),出池前按每公斤鱉10萬單位的慶大霉素和10克板蘭根、苦參、穿心蓮、虎杖等中草藥合劑拌餌投喂3~5天,同時用0.8ppm的強氯精全池潑灑。經過這種處理的鱉出池后其發病率可極大的降低。
    對已經發生出血性腸道壞死癥的鱉池,不能為了除污大換水而使鱉受到強烈的應激反應導致大量死亡。可患病鱉可用1~2ppm的強氯精或0.5ppm的二氧化氯全池潑灑,每天2~3次,隔3天一次,飼料中添加嗎啉胍、維生素B12、氯霉素、板蘭根、穿心蓮、虎杖等,可以適當控制病情。
    7、中華絨螯蟹抖抖病
    中華絨螯蟹抖抖病又稱抖肢病、環腿病等。有人認為該病可能由病毒引起。陸宏達等(1999)發現在病蟹的心臟、腹神經節、鰓、腸和肝胰腺組織中存在著一種無囊膜,球狀的小核糖核酸病毒粒子;另外,何介華等(1999)對典型抖抖病的病蟹內臟組織超薄切片電鏡觀察,在細胞質中觀察到大量病毒顆粒及略小于細胞大小的病毒包涵體結構,用具典型病癥的中華絨螯蟹內臟組織過濾勻漿液感染健康蟹獲得了與自然癥狀相類似的癥狀(圖1);這為抖抖病可能由病毒引起提供了佐證,但要最終證明尚要做大量的工作。據調查,生活于水質較肥、污染較重的水體中的中華絨螯蟹容易感染此病,是否說明該病也與細菌性病原有關?抑或細菌病原的存在加速了該病的蔓延,尚待進一步證實。
    患抖抖病的病蟹發病初期表現為運動遲緩,攝食下降,但胸足仍可伸直,隨著病情發展,胸足往后收縮不能回伸,全身作間歇性的顫抖,離水后可觀察到胸足顫抖,全身縮成一團,不能運動,病蟹拒食,幾天后即死亡。
    抖抖病是近年來在我國養蟹區出現的一種對中華絨螯蟹危害極其嚴重的暴發性流行病。該病主要危害二齡成蟹,而對當年養成的蟹危害相對較小。該病發病率可達30%以上,死亡率幾乎為100%,一般從發病到死亡往往只需15~30天。發病季節為5~10月,高發季節為8~10月,流行水溫為25~35℃,在我國沿江蟹養殖區均有發生,尤以江蘇、安徽、浙江等省最為嚴重。
    對感染抖抖病的病蟹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目前僅能通過一些預防措施來減少該病的發生,其具體方法有:①放苗前用生石灰徹底清塘;②清除池底過多的淤泥,防止水體污染,保持水質清新;③池中多種水草,投喂的飼料要新鮮、潔凈,營養全面,增強蟹的抗病力;④該病發病季節可用0.4~0.5 ppm強氯精或0.2~0.3ppm的二氯(或三氯)海因全池潑灑,以殺滅池中病原體,對控制該病的發生有一定作用。

    圖1 抖抖病的病毒病原體
    8、月鱧暴發性傳染病
    據某些研究證明該病病原是一種病毒,但尚未鑒定是何種病毒。營養缺乏和生態環境惡化是誘發該病的原因之一。
    被該病感染的魚沿魚池四周離群獨游,不攝食,見人不逃避,精神不振,頭部一般變黑色,約一天內翻肚亂竄,掙扎死亡。剖檢時,肝腫大,質碎,土灰色,腸系膜血管充血擴張,心臟淤血呈烏黑色,胃腸道有黃色或灰白色粘液,無食物。該病主要危害30~80克體重的月鱧,疫水是重要的傳播媒介,健康魚接觸疫水后一般于2~3天內發病,發病水溫為19℃~30℃,7~12月份為流行季節,高峰期為8~10月,病程1~2周,該病發病率高,傳染快,其死亡率為25%~28%。
    對于該病應以預防為主,如調整合理的放養密度,改善水質,定期用生石灰消毒,加強營養,增強抵抗力,有條件時,將病料作成滅活疫苗于發病季節注射。發現該病可全池潑灑強氯精,濃度為0.2~0.3ppm ,并內服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
    8、南美白對蝦桃拉綜合征(TS)
    ⑴病原為桃拉病毒,它屬細小核酸病毒(picorvirus)科的單鏈RNA病毒,該病毒無囊膜、有包涵體,大小30~32nm、呈二十面體,在CsCl中的浮密度為1.338g/mL。TSV主要在細胞質中增殖,受外界因素的影響較小,若其感染條件得以基本滿足,就可能在該地區定殖。病毒一般寄生于蝦表皮的上皮細胞的細胞質中。但病毒感染后對蝦不一定發病,其中環境因子是疾病誘發的重要原因之一。
    ⑵癥狀與病理  早期對蝦群體常出現環游現象,蝦體無明顯改變,僅尾扇出現藍色斑點或有少量微小的白色斑點。肉眼分不出肝臟和心臟,只能看出肝臟腫大或變淡紅。病毒感染后2~3d食欲猛增,大觸須變紅,肌肉變渾濁。后期肝胰臟腫大,變白;紅須、紅尾,殼軟,體色變茶紅色,尤其是尾扇和胸甲變紅,部分病蝦甲殼與肌肉容易分離,頭胸甲有白斑;大部分病蝦腸道發紅且腫脹,鏡檢發現紅色素細胞擴張;病蝦攝食減少或不攝食,在水面緩慢游動,離水后即死亡,久病不愈的病蝦甲殼上有不規則的黑斑。
      病理切片顯示角質及角質下層壞死,細胞質內有“胡椒狀”包涵體,H-E染色出現從嗜曙紅到強堿性反應,核固縮或破碎,炎癥病灶處血細胞浸潤。
    ⑶流行  桃拉病毒病因首例病例發生在1992年厄瓜多爾的Taura河河口附近而得名[16],是南美白對蝦特有的病毒性疾病。其病原隨從國外引進的親蝦而傳播到我國,1999年始發于臺灣地區, 2000年以來隨著我國南方各省規模化養殖南美白對蝦,該病在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區沿海海水養殖南美白對蝦密集區中均有發現。
    該病可發生于整個養殖期,一般出現在蝦苗放養后的10~40d期間,一旦發病可造成40%~90%的幼蝦死亡。急性傳播時,死亡率可高達60%~90%,死亡大多數發生在蝦蛻皮間或蛻皮后。該病特點是病程短,發病迅速,死亡率高,一般發現病蝦至病蝦不攝食僅5~7d,10d左右出現大規模死亡,在環境惡化時,死亡加劇。成蝦感染此病多屬慢性。
    ⑷控制措施
    南美白對蝦的桃拉綜合征發展快、危害大,目前無較有效的治療辦法。它的控制應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從苗種、池塘、水質、飼料及日常管理等方面把好關,控制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南美白對蝦的桃拉綜合征的預防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南美白對蝦感染疾病時,病毒與致病菌并發、繼發性感染較普遍。雖然對病毒病的控制目前還沒有特別有效的藥物,但合理科學地使用藥物,有利于殺滅或抑制病原菌,從而緩解病毒病的發生與蔓延。
    ②要合理安全使用藥物
    根據養殖環境、養殖對象的狀況,疾病的流行規律,有計劃、有目的、有效果地使用藥物,才能達到健康養殖的目的,保證養殖安全。通過使用窄譜性抗微生藥物限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長,使有益的、或中性的、或其它無害的微生物有較大繁衍空間,實現養殖對蝦體內外的微生態平衡。另外,科學用藥還應該包括不使用對人和對環境有害的藥物,不使用人類正在使用的藥物,提倡使用水產專用藥物,要根據藥物在南美白對蝦體內代謝的規律,使用藥物后要有足夠的休藥期,保證用藥的安全。如提倡在養殖水體中定期使用凈水劑、底質改良劑、生態型微生物制劑等,以保持良好的養殖環境。推廣使用新型、無抗藥性、低殘留、對養殖對象刺激性小的藥物,不使用禁用藥物等[23]。
    ③增強對蝦自身免疫力
    由于對蝦免疫反應機制較低下,因此目前尚不能通過特異性的免疫來控制對蝦病毒病。實際生產中,在飼料中添加免疫多糖、生物堿、參素、核甘素、氨基酸多肽類、酮類、有機酸等免疫增強劑,對南美白對蝦抗病能力的增強有一定作用。免疫增強劑的主要作用是:①可激發對蝦的免疫系統、增強體內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機體抵抗傳染性疾病的能力;②有助于對蝦酶系統適應內外環境的突變,增強對蝦抗應激能力;③修補病蝦由于病毒侵襲所造成肝胰組織的損傷,恢復肝組織的功能。
    增強對蝦的抗病能力,還可以在飼料中添加以下藥物:①維生素C、E或大蒜素,一般用量按飼料的1‰~5‰添加,連續投喂5~7d。②中草藥,其主要配方有:a)穿心蓮160g,板藍根200g,大青葉200g,五倍子20g,大黃40g,魚腥草20g,大蒜粉40g;b)菊花160g,板藍根200g,黃連40g,甘草10g。選擇任一配方,將藥物粉碎過80目篩后,按投飼量的4%把藥粉用水煮沸后再煮3min,待涼干后添加到飼料中,再用雞蛋或魚肝油包裹投喂,每天傍晚1次,連用4d。③每公斤飼料中添加GD生命素2g、紅體消15g、維生素C 2~3g、維生素B1 0.2g、人參皂甙2g,連續內服3~5d。④羅紅霉素,按1‰的量拌餌投喂,連續3d,可控制病情。
    ④加強日常管理是控制疾病發生的一個重要方面。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包括:A.投喂優質的配合飼料,若投喂鮮活餌料應事先進行檢疫,避免將病原體帶入[26],在發病季節應避免使用鮮活飼料。B.盡量減少換水量,以防因大量換水導致環境變化過大而引起對蝦大量蛻殼,加速疾病的蔓延。C.加開增氧機,安裝位置要以開機后池水能沿同一方向形成環流為原則,使池水保持較高溶氧。一般畝產300公斤左右的蝦池,每兩畝應安裝一部增氧機。養殖前期,每隔2~3d在夜間使用2~6h,中期每夜使用4~6h,后期除投餌時停2h外,全天使用。D.發病后要撈出所有在水面上漫游的病蝦,并對池埂消毒以防病情迅速擴散。E.保持穩定的水色,池水應以綠色為主,透明度控制在20~30cm為佳。水色突變極易引起暴發性死亡。尤其在南部地區高溫季節的大雨前后,或是連綿陰雨,氣壓低時,更要注意水色變化。水色可通過施肥或適當換水對池內浮游植物的群落結構和密度進行調整,也可通過培養單細胞藻類來實現。
    作者: dnaxy    時間: 2007-5-18 16:28
    這樣貼的缺點就是原文中的圖片無法上傳,看不到,可惜了直觀的效果。
    作者: shchyzh    時間: 2007-5-19 17:24
    感謝分享!還不錯!就是沒有圖片影響了效果
    作者: joe    時間: 2007-7-16 00:32
    權威啊!

    觀點值得探討
    作者: jianjia    時間: 2007-7-17 17:08
    在學校的時候怎么沒有發現楊老師這么能寫啊,不會是他的學生總結的吧,楊老師經常這樣鍛煉他的學生
    作者: weigunick    時間: 2007-10-19 11:34
    楊老師,支持支持!!!
    作者: hualin_hu    時間: 2007-10-23 10:24
    感謝分享!!!!!!!!!!!!
    作者: ctbyaode    時間: 2007-10-24 10:01
    第一次接觸楊老師!:hehe: :hehe:
    作者: zhaoyuyong    時間: 2010-6-11 14:40
    看來還有識貨的哦
    作者: zoltin    時間: 2010-6-12 13:33
    呵呵,寫的很好,應該是楊老師的大作,至少總結出的水產動物疾病的流行特點不是一般專業人士可以做出來的。Indeed,健康養殖是我們所有養殖行業的終極目標,水產養殖做的還遠不夠,到具體養殖模式,還有待探討。文章很好,就是后面幾種常見的危害嚴重的疾病,少了圖片。
    望樓主可以補上,thank you very much!!!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靖市| 绥宁县| 乌鲁木齐县| 泾阳县| 永安市| 克拉玛依市| 和龙市| 淮南市| 海南省| 石家庄市| 汕头市| 社会| 武威市| 徐闻县| 昌乐县| 庆安县| 宜宾市| 天祝| 延长县| 乌海市| 津南区| 永仁县| 潍坊市| 临沂市| 通城县| 志丹县| 岳普湖县| 施秉县| 清水县| 济阳县| 永丰县| 同心县| 鄂托克前旗| 晋城| 论坛| 平塘县| 高邑县| 彰武县| 宁陵县| 阳高县| 张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