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標題:
規模化養豬場傳染病的流行趨勢、特點及防控策略
[打印本頁]
作者:
綠緣
時間:
2006-12-28 21:56
標題:
規模化養豬場傳染病的流行趨勢、特點及防控策略
規模化養豬場傳染病的流行趨勢、特點及防控策略
童光志
蔡雪輝
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哈爾濱
150001
楊漢春
中國農業大學,北京
100092
隨著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畜牧業現代化程度得以迅速提高,特別是規模化、集約化的現代化養豬企業不斷興起,使我國養豬業步入了蓬勃發展時期。我國是世界養豬生產和消費第一大國,占世界豬肉總產量的46.7%。養豬業的發展不僅滿足了人們對豬肉及其產品的消費需求,為農民增收致富、農村勞動力就業、糧食轉化、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我國的養豬業持續高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地看到,我國的畜牧業(養豬業)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影響我國養豬業發展的因素還較多,對養豬業來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豬疫病的發生和流行,特別是隨著這種高密度飼養方式的廣泛應用,也使豬的傳染病防制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特別是豬的一些重要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日趨嚴重,已成為阻礙我國養豬業發展的瓶頸問題。這些疫病一旦暴發,常常會給養豬業造成毀滅性的打擊,經濟損失十分驚人。同時豬還會危害人類自身的健康。因此,在抓養豬發展的同時,必須抓好我國目前豬傳染病的發生特點、流行態勢和防控對策的研究。
1.豬傳染病流行的新特點
1.1
新病不斷涌現,舊病死灰復燃。
通過疫病撲滅計劃,某些發達國家已經消滅了一些傳染病,例如豬偽狂犬病、豬瘟、口蹄疫,但這些“傳統”的傳染病至今仍在我國流行。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生豬和豬肉產品國際貿易日益頻繁,近年來一些規模化豬場為了改良種豬,提高豬肉品質,從國外大批引進優良種豬,此外歐美的大型種豬跨國公司也相繼搶灘中國市場,在引種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老傳染病,如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藍耳病)、豬圓環病毒2型感染(斷乳后仔豬多系統消瘦綜合征,PMWS)、豬增生性腸炎(細胞內勞森氏菌引起)、豬副嗜血桿菌病、新基因型豬瘟、新亞型口蹄疫等,導致新的疫病暴發流行,一些已控制的傳染病又重新抬頭。
1.2
多種病原混合感染,疫情復雜多樣。
增加了確診和防治的難度。近年來,在養豬生產中,多病原混合感染已是普遍現象。豬群發病,常常不是某種單一病原體引起,而是兩種或多種病原體共同作用造成的,延誤了診斷和防治,導致豬群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在多病原感染中,既有病毒與病毒、細菌與細菌的混合感染,也有病毒與細菌的混合感染,也有病原體與非傳染性因素共同參與的現象。在存在多病原混合感染的豬場,病豬臨床癥狀復雜,病理變化不典型,病情嚴重,現場難以確診,一般防治措施也難以奏效,因而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在這種情況下,一般應結合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解剖和實驗室檢測結果,進行綜合分析才能予以確診,采取針對性有效防治措施。
1.3
呼吸道疾病愈演愈烈,防不勝防。
在一些豬場,由于飼養密度過大,通風不良,衛生狀況差,飼料發霉變質,豬群的呼吸道疾病比較嚴重,且難以控制。這樣的豬場大多存在豬喘氣病、豬肺疫、豬副嗜血桿菌、豬藍耳病、PMWS、豬胸膜肺炎、豬流感或混合感染等。在現地病豬剖檢過程中,很少看到“完好無損”的肺臟。
1.4
繁殖障礙疾病濤聲依舊,化整為零。
引起豬繁殖障礙的傳染病有豬瘟、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PCV-2感染、豬偽狂犬病、豬細小病毒病、豬流行性乙型腦炎、豬流感、豬布魯氏菌病、豬衣原體、豬鉤端螺旋體病、附紅細胞體病、弓形蟲病等。我國當前以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豬圓環病毒2型感染、豬瘟病造成的繁殖障礙最為多見,如果這幾種病原發生雙重感染,可以引起70%以上的初產母豬發生流產、產死胎、弱仔。但其發病特點由大規模的爆發轉為局部的散發。
1.5
免疫抑制疾病日顯猙獰,萬病之源。
可以引起豬體免疫抑制的因素很多,其中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豬圓環病毒2型感染被公認為豬的兩大免疫抑制性疾病,其危害性很大。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豬圓環病毒2型除造成養豬生產的直接危害以外,更為重要的是這兩種病毒均可直接侵害豬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造成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抑制,使機體的抗病能力大大減弱,整體健康水平下降。目前,在我國豬群中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豬圓環病毒2型的感染率很高,而且在很多豬場呈雙重感染,其雙重感染率達50%以上,在這樣的豬場呼吸道疾病很嚴重,繼發感染疾病種類多,繁殖障礙問題隨時都會暴露。因此,這兩大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存在是我國近幾年來疫病越來越多、復雜程度加劇、豬越來越難養的最根本原因。
1.6
烈性傳染病非典型化,危害嚴重。
一些傳染病的病原在長期的免疫壓力下,病毒毒力變化,臨床表現和病理變化呈非典型化。如非典型豬瘟的出現,長期困擾規模化養豬企業;口蹄疫的發病周期由5 ~10年流行1次到1年流行1次到,由群發到散發不斷變化,。
1.7
細菌的耐藥菌株層出不窮,耐藥性形成迅速。
由于濫用抗生素(用藥缺乏針對性、用藥劑量和療程不足、長期使用單一藥物、飼料添加劑中不合理加藥等),造成耐藥性菌株不斷出現,給治療和預防帶來困難,甚至使細菌性傳染病再度泛濫。例如在現地經常分離到四環素耐藥性大腸桿菌菌株,鏈球菌鏈霉素耐藥株,甚至出現多重耐藥菌株。專家對豬鏈球菌進行臨床檢測結果表明,約40%豬鏈球菌分離菌株有較強的耐藥性。
1.8
免疫失敗的情況經常出現。
由于缺乏母源抗體監測,很多豬場免疫程序不盡合理,再加上不同廠家疫苗質量參差不齊,導致斷奶豬疫苗抗體水平不合格。特別是豬瘟,過高的母源抗體水平會嚴重影響疫苗的抗體應答,造成免疫失敗或免疫不全,引發非典型豬瘟。有的豬場盡管接種過豬瘟兔化弱毒疫苗,但豬瘟仍然時有發生,出現非典型豬瘟、母豬隱性感染(帶毒母豬綜合癥)、仔豬先天感染(先天性震顫)和免疫耐受(免疫不應答)。
2、規模化豬場傳染病的流行趨勢
2.1
豬呼吸道傳染病。
隨著規模化程度的提高,豬群密度的增加,豬呼吸道傳染病已成為影響養豬業健康發展的一類重要傳染病。此類傳染病主要有豬氣喘病、豬傳染性胸膜肺炎、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豬肺疫(豬巴氏桿菌病)、豬流感以及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癥、豬圓環病毒感染等。
2.2
豬消化道傳染病。
消化道傳染病是一類與衛生狀況及飼養管理密切相關的傳染病。在養豬發達國家此類疫病已不是主要問題,但在我國仍然是危害嚴重的一類傳染病。此類傳染病病原主要包括:產腸毒素性大腸桿菌、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輪狀病毒以及密螺旋體、副傷寒沙門氏菌等。
2.3
豬繁殖障礙性傳染病。
近年來,此類傳染病在我國很多豬場與地區呈現大面積流行,損失極其慘重。其病原除已為大家較為熟知的豬細小病毒、豬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豬弓形體外,目前危害更為嚴重的是一些新發現的傳染病,如豬偽狂犬病病毒、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癥病毒、豬圓環病毒以及豬衣原體等。
2.4
急性、熱性傳染病。
豬急性、熱性傳染病仍然是流行面最廣、危害最為嚴重的一類傳染病,尤其是近兩年來,在江浙皖滬以及全國其他地區,急性、熱性傳染病在有些豬群的發病率幾達100%,死亡率亦達30-50%。經實驗室診斷,這一類疫病主要包括口蹄疫、豬瘟、豬鏈球菌病、豬丹毒、豬弓形體病和豬附紅細胞體病等。
3、我國規模化豬場疫病控制對策
面對以上我國規模化養豬生產中存在的眾多復雜的疫病問題,保障養豬生產的健康、穩定發展,最大限度地控制好疫病、盡可能地降低因疫病造成的經濟損失已成為一項十分艱苦的課題。針對目前我國規模化養豬生產中疫病種類多、復雜程度加劇、混合感染重、繼發感染普遍、呼吸道疾病突出、免疫抑制性疫病存在等問題,提出以下控制對策。
3.1
理清思路,摸清豬場疫病的種類和流行規律。
對于目前規模化豬場疫病的復雜局面,首先應理清頭緒,依據疫病發生和流行的特點、結合臨床發病情況,并藉助于條件好和技術優勢明顯的科研院所的診斷實驗室,進行病原分離鑒定、檢測,對感染和發病豬群進行確診診斷,從而摸清豬場疫病的種類和流行規律,搞清楚豬場存在的原發性感染和繼發性感染疫病的種類,這是疫病預防和控制的基礎。
3.2
徹底改變疫病控制的傳統觀念,克服疫病控制技術上的一些誤區。
當前很多規模化豬場對疫病的控制手段和技術水平,仍然在受到舊的、傳統觀念的支配,并存在一些技術上的誤區。長期以來,養豬生產企業一直把疫病控制看成是獸醫的事情,似乎與飼養管理和環境控制關系不大,而且過分依賴疫苗、過分依賴藥物。飼養管理已成為控制規模化豬場疫病的關鍵因素,生產上因飼養管理不良,衛生條件差,而導致很多疾病發生的現象屢見不鮮,特別是目前普遍存在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豬圓環病毒2型感染,造成豬群抵抗環境應激和疾病的能力大大下降,因此飼養管理更應精細,盡量消除豬群的應激因素。疫苗免疫接種是控制疫病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對所有的疫病都是十分有效的,一些疫苗本身的免疫效力就不高,其免疫效果不確實或無從評價, 這類疫苗在生產中盡量少用或不用,既花錢又浪費人力,還不如從飼養管理和衛生消毒上多下功夫;有的活疫苗本身存在著毒力返強的危險性,使用疫苗不但控制不了疾病,反而會給豬場帶來無窮的后患。而且,疫苗效力的充分發揮還需以良好的飼養管理和衛生條件作為保障,再好的豬瘟疫苗,如果在一個豬瘟強毒高污染場使用,效果也不會好。藥物不再是治療疾病的'靈丹妙藥',由于目前豬場發生的細菌性疾病大多是病毒性疾病的繼發感染,而不再是單純的細菌性疾病,因此采用藥物治療收效甚微,甚至無效,往往是豬場極盡所能,把所有的藥物都用上了而最終豬照樣死亡。因此抗菌藥物的使用應從治療性用藥轉向預防性用藥,等到豬群發病再投藥已為時已晚。
3.3
好豬群的飼養管理,用好料,徹底做到全進全出。
由于豬群普遍存在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和豬圓環病毒2型感染,豬群的整體健康水平下降,一旦飼養管理不善,導致應激因素發生,豬群就會出現臨床癥狀而發病。可以說養豬業已進入一個精細養豬時代,要讓豬在一個舒適的環境中生長,用高品質的好料,保證充足的營養,以增強群體抵抗環境應激和疾病的能力。要控制好疫病,養豬生產必須做到全進全出,特別是一些呼吸道疾病的控制,要求嚴格的全進全出,種豬場應做到產房、保育舍和育成舍的全進全出,即使是商品豬場,至少也要做到產房和保育舍的全進全出。新建豬場,最好采用多點飼養的方式,將種豬舍、產房、保育舍和育肥舍分開。
3.4
建立豬場完善的生物安全體系。
通過生物安全措施,將疫病拒之于豬場之外,加強養豬生產各個環境的消毒衛生工作,降低和消除豬場內污染的病原微生物,減少或杜絕豬群的外源性繼發感染機會。
3.5
合理使用疫苗,做好豬場疫苗免疫接種。
針對目前疫病的現狀,豬場應重點控制好豬瘟、偽狂犬病、豬氣喘病等主要疫病,采取合理的免疫程序。根據豬場本身疫病的發生和流行情況,有選擇地使用疫苗。
3.6
建立合理、完善的藥物預防方案。
豬場應針對所存在的細菌性疾病種類和發生階段,制定一個完善的藥物使用方案。樹立保健和預防觀念,在哺乳仔豬、育成豬、育肥豬和母豬四個階段,應選擇性地使用藥物,以預防豬群的外源性和內源性的細菌性繼發感染。
4、豬傳染病的防制關鍵技術
4.1
疫苗免疫技術
科學合理的免疫接種是非常必要的疫病預防和控制手段。為使免疫接種適時有效,必須加強免疫監測,特別是做好豬瘟、偽狂犬病、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等重要疫病的抗體監測。在實際工作中,各豬場要依照本場實際情況,根據群體抗體水平和流行病學情況,制定適合自己的最佳免疫程序。要充分考慮到相關母源抗體對疫苗的干擾、不同疫苗之間的相互干擾、抗生素對活細菌疫苗的干擾、干擾素對病毒活疫苗的干擾、免疫抑制劑(如黃曲霉毒素、地塞米松等)對疫苗的干擾、疾病特別是免疫抑制性疾病對疫苗的干擾。不同的疫苗有不同的免疫程序,每種疫苗均有其適宜的免疫時機(日齡和生產階段)、免疫劑量(過大可能造成免疫耐受,過少可能造成免疫保護不全)、免疫途徑(肌注、口服、滴鼻等),不得自行變更。疫苗的質量和效價是免疫成功的關鍵,一定要選用符合GMP規范的廠家的疫苗。另外要正確進行疫苗的運輸和保藏,特別是活疫苗,一定要做到冷鏈運輸和低溫保存。免疫接種后并非就一勞永逸,有條件的豬場最好進行免疫效果監測,并據此適時調整免疫程序。對于行之有效的免疫程序不要因為人事更迭而隨意改動,除非疫病流行病學出現新的情況。
4.2
檢測監測技術
檢測和監測是構筑疫病防控體系的關鍵環節之一。建立完善的疫病診斷和疫情監測體系,防患于未然,是防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制訂標準檢疫規程,及時準確通報疫情,信息資源共享,提高診斷技術和檢疫水平。在集約化飼養條件下,疫病發生主要是對群體造成危害。目前的疫情一般是多種因素總作用的結果,病情復雜,臨床上難以確診,因此,一旦疫病發生,及時做出準確而快速診斷是非常重要的,特別對某些流行迅速、死亡率高的重要傳染病(如豬瘟、偽狂犬病等)。這樣才能及時采取有針對性的應急措施,把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檢疫工作對控制疫病流行和傳入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國已制定了有關檢疫的法規,加強市場檢疫、口岸檢疫、運輸檢疫屠宰場點檢疫。以國家獸醫診斷中心為依托,建立和完善各級檢測診斷機構和設施,以便對疫病的發生和流行做出快速的診斷、嚴密的監控和及時的預測預報,防止疫病的傳入或防止在局部流行的疫情進一步擴散。
在疫病檢測監測中,病原檢測(病原分離、直接免疫熒光試驗、抗原捕捉ELISA、雙抗體夾心ELISA、PCR/RT-PCR診斷等)和感染早期抗體(特異性IgM)檢測更具有臨床意義。目前,一些疫病的分子診斷方法已經建立,如豬瘟RT-PCR和強弱毒鑒別RT-PCR。特異性IgM抗體陽性預示機體不久前受到感染,因而具有早期診斷意義,并可區分原發性感染或復發性感染。國內有學者正在研制IgM檢測方法,但沒有形成商品化試劑,目前亟待取得這方面的技術突破。
仔豬抗體檢測可以確定母源抗體水平,據此制定適宜免疫時間和免疫程序;對于免疫接種動物,監測抗體水平可以判定疫苗的免疫效果和免疫不合格動物的比例,并確定加強免疫的時機;對于外來病的檢測和監測可以防止境外傳染病的入侵,一旦發現便于及早制定或啟動應急預案。
常用的檢測監測技術有:病原分離和鑒定、ELISA、免疫熒光試驗、PCR/RT-PCR、中和試驗等,可根據本場本地實際情況選擇使用。
4.3
藥物應用技術
豬群疾病病因復雜,種類繁多,對于有些疾病,已經研制出有效的疫苗,如豬瘟、豬萎縮性鼻炎、支原體肺炎等,通過預防接種可以達到預防疫病的目的,但還有不少疫病尚無疫苗可供預防,如豬圓環病毒感染等,有些傳染病雖然有疫苗,但疫苗效果不確切或爭議較多,如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放線性桿菌胸膜肺炎等;況且一種疫苗一般只能預防一種疾病,而一種廣譜抗生素可同時預防和治療多種疾病。因此群體給藥是預防和治療細菌性傳染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要根據本場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病原分離情況,科學合理地用藥,嚴禁濫用抗生素,嚴格執行休藥期規定,以防藥物殘留給人類造成危害,杜絕長期大量使用退熱藥和皮質類激素,避免豬群免疫力下降。有條件的豬場,最好定期進行細菌分離和藥敏試驗,使藥物預防更具針對性,防止藥物浪費和產生耐藥菌株。
根據疾病的傳播特點科學使用藥物,才能起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目的。例如,呼吸道疾病的傳播主要有引入傳播、垂直傳播、水平傳播三種;具體表現為,引進后備種豬或購入仔豬時,將病員帶入豬場;母豬妊娠和分娩時可將疾病垂直傳給仔豬;豬與豬之間可通過水平傳播互相感染。因而藥物的使用,必須結合疫病的傳播方式和特點,從養豬生產中的各個環節添加藥物加以控制,從而達到凈化豬群體內病原體、切斷疾病傳播的目的。
所用藥物必須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獸藥規范》、《獸藥質量標準》、《進口獸藥質量標準》和《飼料藥物添加劑使用規范》的相關規定。所用獸藥必須來自具有《獸藥生產許可證》和產品批準文號的生產企業,或者具有《進口獸藥許可證》的供應商。所用獸藥的標簽應符合《獸藥管理條例》的規定。慎重使用經農業部批準的擬腎上腺素藥、平喘藥、抗(擬)膽堿藥、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和解熱鎮痛藥,禁止使用麻醉藥、鎮痛藥、鎮靜藥、中樞興奮藥、化學保定藥及骨骼肌松弛藥。抗菌藥和抗寄生蟲藥應出自國家規定名錄,嚴格遵守規定的用法與用量,休藥期應遵守《獸藥管理條例》規定的時間。附錄中未規定休藥期的品種,休藥期不應少于28天。
4.4
衛生消毒技術
惡劣的衛生條件是引起豬呼吸道疾病綜合征的重要原因,如豬群飼養密度過大、豬舍潮濕、陰冷、通風換氣不良、糞尿沒及時清除、飼料霉變等應激因素,都可成為豬呼吸道疾病爆發的誘因。實施衛生消毒,切斷傳播途徑,是保障生物安全的有力措施。定期對豬舍、用具及環境進行清掃和消毒(春秋各進行一次大消毒,每月一次中消毒,每周進行一次例行消毒),殺滅有害病原體。定期更換消毒藥,針對不同對象選用高效的消毒劑型,聯合使用不同消毒藥,發揮其協同效應。
市場上有不同類型的消毒藥物,如醛類、堿類、過氧化物類、含氯類、酚類、碘及含碘類、季銨類、二胍類等消毒劑,要明確不同消毒劑的優缺點,根據其適用范圍(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劑)、消毒對象(金屬類、衣物類、空氣、病原微生物)、微生物的抵抗力來合理選擇消毒劑和消毒程序。選擇消毒劑的原則:高效、廣譜、低毒、低殘留、作用迅速、價格合理。
除了平時定期的預防性衛生消毒外,還要注意疫源地消毒,即在有傳染源存在的情況下,要隨時消毒,迅速殺滅病豬排出的病原體,疫情發生過后,需要對豬場內外環境和器具進行一次全面徹底的大消毒。
應用消毒劑應當注意以下事項:
l 進行消毒前,一定要徹底情掃糞尿,因為有機物會降低消毒劑的殺菌作用;
l 不同消毒劑不要隨意混合使用,因為有些消毒劑之間具有拮抗作用,如堿類與過氧化物類或含氯類消毒劑;有條件的豬場應對消毒效果進行評估,例如測定細菌殺滅率;
l 大門和豬舍入口處的消毒池應定期更換;
l 嚴格遵照使用和保存說明書應用消毒劑;
l 對豬舍進行徹底消毒前,必須將豬只全部遷出;
l 嚴格執行消毒程序。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昌县
|
新乡市
|
东平县
|
本溪市
|
剑川县
|
赣榆县
|
文昌市
|
商城县
|
黄浦区
|
璧山县
|
九龙县
|
溆浦县
|
济南市
|
富锦市
|
阿瓦提县
|
凯里市
|
茂名市
|
尚义县
|
龙海市
|
江口县
|
沙雅县
|
盖州市
|
金川县
|
敦煌市
|
库伦旗
|
广南县
|
长武县
|
大埔县
|
海宁市
|
锡林浩特市
|
时尚
|
丰顺县
|
怀宁县
|
扶沟县
|
邓州市
|
遵义县
|
开封县
|
井研县
|
平昌县
|
枣阳市
|
宁国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