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中國農網 作者:焦宏 劉碩穎
隨著我國生豬產能的逐漸恢復,豬肉供應最緊張的時期已經過去。2121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現代養殖體系,保護生豬基礎產能,健全生豬產業平穩有序發展長效機制,這就要求養豬者既要立足當前抓好疫情防控,積極恢復生豬產能,更要著眼長遠穩定生豬生產。在四川省綿陽市,作為中國畜牧業協會豬業分會副會長單位、四川畜牧業協會會長單位的羌山農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羌山農牧)在江油市重華鎮和厚壩鎮養殖基地周邊,幫助村民引進種植柿子樹,修繕村中道路,發展庭院經濟,構建了一個立體、完善、和諧的“生物安全防控共同體”,這一專業的生物安全管理模式將豬場周邊的經濟、社會、人文環境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達到了老百姓受益、企業受益、政府受益。
“飼料配方合理,仔豬的成活率就高。”羌山農牧董事長張鑫義說,在政策利好和市場供需博弈下,羌山農牧的仔豬價高搶手,新希望、大北農、正邦、雙胞胎等大企業都爭相前來訂購仔豬,這主要得益于公司利用天然提取物生產的新型無抗飼料,豬場的繁育性能優質,產仔率高、存活率高、整齊率高,飼料轉化率相對更高,具有養殖成本優勢。非洲豬瘟發生后,羌山農牧以一手信息為基礎,在科研人員的支持下,對飼料生產技術工藝進行了大膽的改造,設計了原料處理裝置——生產工藝改造——基礎飼料配方調整——核心添加料——無抗豬飼料的技術開發路線。
“中獸藥替抗制劑關鍵在于防重于治,保健先行 ,實行一場(養殖場)一策、一段(養殖階段)一方。”張鑫義說,作為羌山農牧擴大生豬生產“50萬頭閉環式集成產業項目”的專一配套飼料廠,當記者來到位于江油市小溪壩鎮的江油小寨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時,前前后后需要經過三道使用不同消毒劑的消毒通道,即便這樣,還是不能到達一河之隔的生產一線。
“飼料安全是生豬生產安全的核心”羌山農牧副總經理王孝武說,生豬營養好,體質好的源頭就在于飼料。公司的新型無抗飼料利用傳統中獸醫藥的理論和現代藥物提取技術,添加天然提取物和微量元素,替抗產品。通過高溫滅菌技術,現代化制粒設備生產出新型無抗飼料,發揮出生產保健和促進豬只生長的作用。同時進行微生態制劑的補充,調節豬只腸道菌群,改善微生物環境,提高飼料轉化率,促進營養物質吸收,增強豬只免疫力。
“生物安全防控能力的強大,除了豬場的設施建設,在最初養殖基地選址上更要充分考慮。”張鑫義說,通過健康養殖集束工程,豬場選址要遠離城市、隱于山野。
在位于江油市重華鎮平橋村和厚壩鎮花石村的羌山農牧養殖基地,記者看到利用天然的防控屏障將豬場建在半山腰,讓豬場與周邊環境形成自然隔離,山下的水庫里充沛的優質水源能保障豬場供給。飼料廠更是利用河流將廠內外區隔開來,讓后期的防控措施事半功倍。在此基礎上,公司獨創了“三區五級一端口”的生物防范理念和措施,非洲豬瘟疫情爆發以來,無一例豬瘟疫情發生。
“養殖場構建的三區五級一端口,就是基地分洗消區、隔離區、生產區三個獨立區域,人員、物資進入豬場要經過洗—熏—脫—隔離—高溫加壓等五級處理措施,一端口就是進出園區只有一個通道,并以檢測為手段,把控端口,禁止‘異菌病毒’輸入。人員還要經歷三次分段隔離,才能最終進入生產區域。”王孝武說,人員進入豬場后,就會進行封閉作業,一般要1-3個月輪一次班,這樣集中封閉作業,也有利于豬場和外界的分離,降低病毒感染概率。
“生豬養殖不同于其他產業,它不僅僅是發展生豬產業,更重要的是它涵蓋著國家重大生物安全,包括對人的健康安全。”張鑫義說,羌山農牧采取的全封閉式養殖管理模式,一是管好人,二是管好物,有效切斷物理傳播途徑。在養殖基地實行嚴格的“大園區、小單元”管理,各生產基地按照生產工藝流程,將生產環節全部分區域獨立式運行,每個區域都有嚴格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有效避免了人員、物資、車輛的交叉。同時,各個獨立單元通過科學的通風、溫控等系統,將生產車間實現了全封閉,最大限度減少了外部風險,提高了生物安全系數。
就是在這樣嚴格的生物防控體系之下,羌山農牧建設起年出欄50萬頭規模的現代化生豬育肥養殖基地,為確保我國豬肉保供穩價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江油市畜牧獸醫局帥鍵說:“羌山農牧對非洲豬瘟的防控意識很強,有效應對行業環境的變化,積極主動探索健康無抗養殖模式,嚴格控制人員、車輛、物資進出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增強了區域防控能力,有效隔斷非洲豬瘟病毒的傳輸,還配合相關部門積極推動生豬生產,保障豬肉市場穩定”。
多年來,羌山農牧在帶動中小養殖戶方面,積極發展“以大帶小”,通過“公司+農戶”等多種形式,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提高中小養殖戶飼養管理水平和生物安全防護水平,實現增產增收,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通過走訪調研,羌山農牧發現傳統的“公司+農戶”的代養模式存在生物安全無保障,養殖廢棄物無法有效消納的劣勢,因此在此輪恢復性生產中,要通過技術集成、集約化發展,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健康生豬養殖模式,走一條既能防控非洲豬瘟,又能保障生態支撐,還能帶富周邊村民的新模式。
通過與華中農大聯系,羌山農牧給養殖場周邊村子引進了一種柿子樹,成熟了2-3個月都不會掉到地上。“公司為周邊村莊免費發放柿子樹,我們這里老百姓都很愿意種這個柿子樹。”厚壩鎮花石村書記陳如發對記者說。
“給當地村民發放柿子樹,是為了發展村里的庭院經濟,帶動周邊百姓發展。”王孝武說,從生物防控角度來說,也為豬場形成了外圍的生物安全“隔離帶”。目前豬場為花石村規模種植了500余畝柿子樹,提供柿子樹苗老百姓庭院種植13000余株。為平橋村老百姓庭院種植了4000余株柿子樹。此外,公司還為周邊村里捐建村級供水站,建設人畜飲水工程,解決了當地村民的飲水問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免費為村莊周圍方圓三公里進行消毒,達到了村企和諧共生的預期。
經過企業的幫扶,當地村集體經濟得到發展,荒地被重新啟用,環境好了,村上的經濟好了,水泥路通到了每家每戶門前,豬場周邊村里的農家樂、民宿也開起來了,在外務工的村民漸漸的有人回到家鄉,在“家門口”發展庭院經濟。
柿子樹、生姜、辛夷花、芋頭、西瓜……現在的花石村、平橋村等村里,家家戶戶除了養豬,還種了許多好吃又好看的農作物,村里的生態變得更好了。對豬場周邊的花石村、平橋村來講,生態環境變好帶動了村里觀光農業的發展;對于企業來講,生物安全防控外圍的大隔離帶建起來了。羌山農牧在適度規模發展的同時,也不忘建設外圍村莊的生物安全管理與經濟發展,與周邊村莊建立起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人文互動模式。
歷經5·12地震,羌山農牧似乎擁有了苦難過后更加堅強的發展內核。在未來的發展上,在保持目前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的基礎上,羌山農牧早在現有建設用地、養殖用地、消納用地上均預留了擴產增量的空間,能夠承載100萬頭仔豬生產的能力,現有養殖基地、飼料生產基地,具有快速擴建的空間和能力;養殖儲備用地資源豐富,新增養殖儲備用地可承載100萬頭育肥豬生產的能力,為恢復生豬生產,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資源保障。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