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畜牧人

    標題: 養好保育豬的關鍵步驟 [打印本頁]

    作者: 畜牧人小李    時間: 2019-1-14 09:15
    標題: 養好保育豬的關鍵步驟


    集約化養豬生產中,通常把斷乳至60-75日齡的仔豬稱為保育仔豬。它是繼哺乳仔豬管理后的另一重要生產階段。同等條件下,隨斷乳時間的縮短(21-28天),保育仔豬的育成率也隨之降低。而保育期內仔豬的增重率和健康狀況,對其后期的發育也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斷乳后一周內仔豬負增重的個體,要比日增重100-150g的個體遲15天左右上市。

    保育仔豬面臨的問題

    (, 下載次數: 397)



    1. 斷乳時的應激

    集約化生產多采用一次性斷乳法,母豬由分娩舍轉入配種或妊娠舍待配,仔豬直接或原圈飼養一周后進入保育舍。仔豬離開母體、轉群、調群等生活條件的突然變化,無疑給仔豬的正常生理活動造成巨大應激。

    2. 消化機能的應激

    仔豬由原來靠液體的母乳和少量的開口料供給營養,轉變為全部以固形飼料來供給,由于其消化機能尚未完善,能否適應現有飼料的營養成分和其中一些特殊過敏因子,對仔豬來講,是一次嚴峻的考驗。

    3. 環境變化的應激

    集約化豬場的分娩舍和保育舍內的環境通常有區別。這包括:圍欄結構和面積、供料系統、供水系統、溫度、通風、光照條件等。仔豬失掉分娩舍原有環境,去適應保育舍環境,建立新的生活習慣和位序關系。不良的保育環境將會使低位序的豬只難以適應甚至無法生存。

    4. 管理變化的應激

    分娩哺乳管理與保育管理是不同的,這包括:飼養操作制度、環境條件控制、群體大小、飼養密度、組群方式、調教方法、必要的操作(如免疫、治療)等。人為管理條件上的變更,對保育豬群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5. 疫病發生的應激

    新斷乳的保育仔豬可能會由于以上一種或幾種應激而導致產生某些疫病,諸如下痢、腸炎、水腫、肺炎等,疫病的發生會加劇保育仔豬的應激程度。目前尚不易控制的藍耳病所導致的免疫力下降,使在分娩舍本健康的仔豬,轉入保育舍后卻大量發病或死亡。

    保育仔豬的生產技術

    1. 環境管理措施

    (1)溫度要求:保育舍環境的溫度對仔豬影響很大。冷應激情況下,仔豬腎上腺激素分泌量大幅上升,免疫力下降,生長滯緩,而且下痢、胃腸炎、肺炎等的發生率也隨之增加。有資料報道,保育舍在6-10℃與20-25℃條件下,仔豬日增重和下痢發生率的比較情況為1∶1.63和1∶0.54。生產中,當保育舍溫度低于20℃時,應采取升溫措施。溫度不太低時,通常使用紅外線燈和地面電熱板升溫,當溫度低于10℃時,就需采用熱風、暖氣等方式進行升溫。

    (2)通風要求:通風是解決保育舍內有害氣體含量和增加新鮮空氣含量的措施。諸如氨、硫化氫等污濁氣體含量過高會使仔豬肺炎的發病率升高。但無限制的換氣和通風對仔豬也不適合,尤其在寒冷季節或寒冷地區,過量的通風會使保育舍內的溫度急聚下降。生產中,保溫和換氣應采用較為靈活的調節方式,兩者兼顧。高溫則多換氣,低溫則升溫再換氣。

    (3)豬舍粉塵:集約化豬場的保育舍由于飼養規模大,豬群密度高,生產操作量大等因素,導致空氣中附著大量粉塵,這對仔豬呼吸不利,但更為嚴重的是粉塵可以攜帶某些病毒或細菌進入呼吸系統深處,為某些疾病的發生帶來潛在的機會。集約化生產中,粉塵問題是易于忽視而又容易解決的問題,如采用顆粒飼料、定期清掃、細心操作等都是行之有效的除塵措施。

    (4)清洗豬舍:采用高床漏縫地板的保育舍,清洗消毒圈欄和地面是一項必要的工作。但非清洗愈多愈好,因為不潔或較涼的地下水對仔豬不利,對舍內保溫也不利,尤其在寒冷地區。生產中,清洗豬舍的一般原則是:轉群前(后)空舍時進行清洗消毒,夏季高溫可適當增加清洗次數(2-3次/周),但避免水流直射仔豬,需要降溫最好采用淋浴或噴霧。在采用人工清糞的高床(或地面)保育舍,冬季一般不帶豬清洗豬舍,除非豬舍太臟時,才在一天中氣溫最高時進行清洗。

    2. 飼養管理措施

    三個維持:斷乳保育仔豬在母豬離開后,維持原圈飼養1周;轉入保育舍后,維持原有飼料1-2周;維持原窩轉群和分群,不輕易并圈、調群。

    三個過渡:對2-3周的保育仔豬,哺乳期飼料要逐漸過渡到飼喂斷乳仔豬料,這可以通過逐漸改變日糧營養成分或前后兩種飼料的混合比例來完成平穩換料;飼喂制度要逐漸過渡,這包括飼料的種類和形態,采用頓飼時喂的次數、時間和給料量,飼養操作方法和時間;操作制度要逐漸過渡,這包括保育舍內的光照措施、保溫通風措施、飼養工人操作習慣等。

    密度和調群:飼養密度對保育仔豬的發育具有重要意義,密度大小取決于保育舍提供給仔豬的采食槽位、飲水器或水槽、圈欄面積、通風、保溫等條件。集約化豬場原則上要求每窩一個圈欄,每頭占有0.2-0.4平方mm趴臥面積。不能滿足要求或考慮圈舍面積使用、個體強弱差異時,才有必要進行調群。對擬進行組合的豬群,要本著分少不分多、調弱不調強、弱弱相組、強強結合的原則。對新組合的豬群,在1周內要精心護理,直到建立正常的位序關系。


    作者:佚名         來源:豬病通課堂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岫岩| 广河县| 郑州市| 都江堰市| 云安县| 五原县| 叙永县| 汕尾市| 福清市| 定西市| 侯马市| 滦平县| 岳普湖县| 宁都县| 咸宁市| 江津市| 托克托县| 秦皇岛市| 遂平县| 循化| 珠海市| 青阳县| 什邡市| 阜新| 徐水县| 越西县| 沙坪坝区| 民县| 温州市| 容城县| 务川| 银川市| 眉山市| 东城区| 大石桥市| 探索| 贵南县| 行唐县| 化隆| 韶关市| 余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