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豬肉在內的許多商品如今迎來了漲價潮。但豬肉價格雖然上漲,卻遠遠不及成本提升的幅度,因為補貼減少或根本得不到補貼,大批散養戶紛紛退出市場,生豬養殖業面臨新一輪洗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記者在河南駐馬店確山縣采訪證實,散養戶遭遇到了生產成本的上漲、未來價格行情的不確定性、對疫情的防控能力不足、國家補貼落實的不到位等多重壓力。對此,該省漯河市畜牧局相關負責人認為,散養戶退出市場、行業洗牌,是養殖業規模化和產業化的必然,有利于提高效益和節約資源。 從媒體采訪的情況看,生豬養殖散戶面臨的困難,主要包括三方面來源,一是不可控因素,如基礎能源、資源價值的普遍上漲,助推農業機械等生產資料價格大幅提高,別說散養戶,即便是大型農產品企業也很難在此背景下爭取到主動的談判地位;二是市場價格的不穩定,在周期變動面前,農民信息劣勢顯露無疑;三是人為原因,該得到的補貼,被某些主管部門給“卡”住了,該得到的防疫資源扶助,也杳無音信――這最后的第三點,成為壓垮苦苦支撐的散養戶的最后一根稻草。 漯河市畜牧局這位負責人的話,說得很冠冕堂皇,但細細一想,其間漏洞百出。如果其所論的規模養殖成本比散戶養殖更低的話,那么公平的執行補貼和防疫指導政策,一碗水端平,散戶也競爭不過規模企業。在此前提下出現行業洗牌、優勝劣汰,倒也正常。 然而怕就怕是,有些地方的農業畜牧主管部門,有意加快這種洗牌的步伐,通過對規模大的養殖企業青睞等方式的額外幫助,刻意為難散戶,該給不給、該補不補、雪上加霜。筆者甚至懷疑上段所述的第二段原因(農民得不到市場信息指導),也是被人為制造出的信息封閉局面。 養殖業規模化和養殖業即便是必然規律,但現有的散戶養殖是否穩定,不僅關系到一定時期內國內豬肉等商品市場價格的走向,而且更重要的是,決定了大批農民現階段的收入狀況。 再說了,如此扶持方式,組裝“強大”起來的大型養殖企業,具有真正的市場競爭意識和水平嗎?誰能保證當基層政府幫忙擠垮作為企業競爭者的散養戶,大型養殖企業取得了一級一地區域內的壟斷地位,不會“學習”中石油中石化那樣以犧牲消費者利益和市場正常秩序為代價,動輒以斷供“逼宮”? 既違背市場規律、也不符合國家惠農政策的“打壓散戶、扶持大戶”的實踐做法,性質非常惡劣。筆者以為,記者采訪中了解到的河南省駐馬店市、漯河市兩地“為難”農民(散養戶)的情況,特別是不給農民發放養殖補貼的做法,理應由國家和省兩級上級單位過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