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此外,資金周期過長是另一個關鍵制約因素。廣州蘿崗區九龍鎮眾生種養場鐘振平一開始也計劃養土豬,最終放棄。普通養殖半年出欄一次。但這種模式一般要一年才出欄,如果是自己育種,整個周期可能要兩年。這是有錢人才玩得起的游戲。 芳姐的養殖很明顯驗證了這種說法。據其介紹,僅去年擴大規模到今年開店,已投入超過100萬元。如果按照目前每斤豬肉35元成本粗略估算,未來要擴大1000頭豬的出欄量,需要增加200多萬元。 此外,資金周期過長是另一個關鍵制約因素。廣州蘿崗區九龍鎮眾生種養場鐘振平一開始也計劃養土豬,最終放棄。“普通養殖半年出欄一次。但這種模式一般要一年才出欄,如果是自己育種,整個周期可能要兩年。這是有錢人才玩得起的游戲。” 芳姐的養殖很明顯驗證了這種說法。據其介紹,僅去年擴大規模到今年開店,已投入超過100萬元。如果按照目前每斤豬肉35元成本粗略估算,未來要擴大1000頭豬的出欄量,需要增加200多萬元成本投入。 一旦上規模,難保純天然? 疾病控制也限制了該種養殖模式的規模。在鐘振平看來,該種模式主要依靠中草藥預防和控制疾病。大規模養殖了,一旦真有病情發生,可能面臨重大的疫情傳播風險。 這恰恰是消費者的擔心。在消費者看來,規模擴大可能會違背他們選擇“健康豬”的初衷。經常購買“健康豬”的中山市民朱先生對此深有感觸。“要說品牌肉,早就接觸了。一號土豬出來之前,像雙匯等各種優質肉類產品都吃過了。不過,對于大規模上市的品牌肉,我們心里始終感覺不夠‘天然’。一旦大規模養殖,難免會變成工業化運作,批量生產追求效率,激素和添加劑等各種問題難以避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