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山東六和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六和集團”)和四川南方希望實業有限公司(下稱“南方希望”)等共計78.1億元的農牧資產注入新希望[17.75 -3.43%](000876.SZ),同時總額1.9億元的乳業和房地產資產從新希望剝離,這意味著新希望過去十年的“多元化顛簸”畫上了一個階段性句號。 對此,一份分析人士總結說,在主營業務成為行業第一之前,多元化嘗試絕對是錯誤的。 五戰一勝 新希望1998年上市,用募集資金中的9800萬元買下了民生銀行[5.25 -2.05%]9.9997%的股權,成為該行的第一大股東,這是新希望多元化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在以后的十多年時間里,對民生銀行的投資為新希望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收益,2009年,新希望持有民生銀行111132.2354 萬股,占該行總股本的4.99%,穩居第一大股東的位置,當年新希望來自民生銀行的投資收益為45317.38 萬元,是新希望凈利潤的主要來源之一。 1998年投資民生銀行的成功,為新希望后續的多元化戰略展開打足了底氣,不過第二個“民生銀行”即便十年后新希望也沒有找到。 新希望2000年進入化工業,投資3700萬元,獲得了成都華融化工有限公司(下稱“華融化工”)34.91%的股權。華融化工并沒有成為第二個“民生銀行”。2007年,新希望宣布將其持有的全部華融化工股權轉讓給新希望集團,理由是這樣的:“華融化工目前從事的化工業務面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盈利能力難以進一步大幅提升等不利局面。” 財務數據顯示,2004~2006年,華融化工累計凈利潤9949萬元,實際盈利7614萬元,按照34.91%的股權比例,新希望能分到的實際盈利為2658萬元,平均每年886萬元,這并不是很高的一個數字,但是比起其虧損的乳業來,還算不錯。 2001年,新希望投入自有資金3850 萬元與四川省陽平乳制品廠等五家股東共同成立四川新陽平乳業有限公司,新希望的出資額占注冊資金的55%,新希望涉足乳業的目的是在化工業之外提供另外一個穩定的利潤中心,“努力成為中國最大的乳業企業之一”。 九年后,當人們來看當初的豪言壯語,恍如隔世。中國現在乳企前兩名是伊利和蒙牛,2009年,伊利股份[42.58 -1.89%]收入242億元,凈利潤6.5億元,蒙牛收入257.1億元,盈利11.2億元,同年新希望乳業的收入是13.9億元,而且從2006年到2010年6月一共四年半的時間里,除了2009年凈利潤(剔除少數股東損益后)為正的425萬元外,其他時間新希望乳業累計虧損7750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