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羅非魚產業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幾近飽和的瓶頸階段。”11月8日,在廣西南寧舉行的第七屆羅非魚產業論壇上,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常務副會長崔和指出,養殖風險增大,養殖投入增加,出口量增長緩慢,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國內市場仍需加強,這些都是今年羅非魚產業面臨的一系列問題。 會議當天,來自海內外水產界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等200多名業內人士參加了會議,共同探討羅非魚產業的現狀及未來的發展之路。 崔和在會上介紹,近幾年來,不正常天氣頻繁、養殖病害嚴重,養殖戶養殖信心受挫導致投苗量減少。同時受飼料、塘租漲價、養殖投入增加等因素的影響,2010年羅非魚產量預計100萬噸左右,比去年下降了13%左右。 崔和指出,2002年-2007年是我國羅非魚產量高速增長的階段,但是自2007年以后,我國的羅非魚出口量就趨于平緩的階段,增幅有限。“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當一個產業的增長處于平緩期時,它也容易碰到瓶頸。”崔和提醒,在這個幾近瓶頸的階段,不要輕易投資羅非魚產業。 美國是我國羅非魚產品的主要出口地,當地市場變化和我國羅非魚產業息息相關。美國羅非魚協會會長Kevin在發言中提出,羅非魚仍然有一個很大的消費市場,有很大的消費潛力。“在美國,如果每個人少吃一個漢堡,而多吃一斤羅非魚,那么整體消費量肯定可以翻番;而在中國,每年每人多吃一條羅非魚,那么中國國內的消費量也將翻番。”但是,Kevin提醒,目前巴西、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家也是羅非魚生產快速增長的區域,它們有可能成為中國的競爭對手,所以中國必須有強烈的國際競爭意識。 上海海洋大學教授李思發則認為,長期看,中國羅非魚的養殖量和出口量是其它國家地區無法替代的,國際市場仍然較多地期待中國。但是,李思發也提出,我國的羅非魚銷售要“兩條腿走路”,在產能巨大的前提下,國內市場如果開發不好,同樣也會影響羅非魚的出口和整體效益。 據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羅非魚出口總量為25.9萬噸,出口金額為7.1億美元,與2008年相比,出口量增長15.6%,出口額減少3.2%。 “出口量增長,出口額卻在減少,應該引起大家警惕。”國家羅非魚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楊弘在發言中說,這種現象意味著產業利潤和效益的下降,如何進行產業整合、實現產業升級,是出口加工企業值得深思的。李思發也認為,我國的出口加工企業必須有強烈的國際競爭意識,羅非魚加工業不要止步于老工藝、老產品,應該朝深加工、高科技的方向發展。 另據了解,本次論壇還同時舉行了“水產院士廣西行”活動,在論壇開幕當天,舉行了啟動儀式。中國工程院院士林浩然、唐啟升、趙法箴、雷霽霖、麥康森等參加了此次活動,他們將考察廣西的水產養殖情況,并對如何加快廣西水產業發展提出意見和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