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般,2010年11月3日,新的《乳制品生產許可審查細則》終于出臺,一起對外頒布的還有《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審查細則》。轟轟烈烈,如一記重拳,使本就危機四伏的中國乳品行業再次地動山搖。 曾幾何時,一邊看中國乳業的一幕幕大戲,一邊在超市里裝滿瓶瓶罐罐琳瑯滿目的各式牛奶的冰柜前仔細查閱包裝上的產品說明,成了時下國人最無奈的事。不單因為花樣繁多,也不單因為國人素質提高后便能夠輕易地看懂各種產品說明,更像是一種質檢部門的公信力和企業品牌誠信的雙雙缺失。 三聚氰胺引發的心理震蕩,逐漸呈現為一種消費后的焦慮和進步中的迷茫。這樣的事情總是耐人尋味,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有過輝煌十年的中國乳業,對產業波動時期不同消費群心態的分野,正失去理解和把握的能力。面對不斷曝光的鬧劇與市場的消費信心之間日益加深的落差,人們該怎樣滋養身體、追求健康? “安全生產”不再是口號,而是真正關乎中國乳制品企業生存發展的大問題。而跳開后三聚氰胺時代的恐奶心理,我們發現,為了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質檢部門和中國乳制品企業都在極力進行探索,努力創新,嘗試建立各種發展環境,希望開辟新的天地。 在這種“停止空談,開始行動”的產品質量競爭中,多數企業剛開始只是簡單調整,采取“士兵突擊”式的多頭發展策略,更像是形勢所迫下的被動出征。如今不管是否因為質檢部門加速度的政策收緊,以伊利、蒙牛、光明為首的中國乳制品企業早已主動在提高產品質量上加大投入,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新的生產許可審查細則恰似一場及時雨給低谷中的中國乳制品行業打了一針強心劑,可以預見,2010年行業整體向好的態勢將繼續穩固。 在面孔嚴肅的審查細則和憤怒的消費者面前,研發企業硬性建立的電子信息追溯系統遲遲沒有達到運行標準,而只能再次在許可和檢測上發力,使其更加嚴格更加頻繁。新的審查細則會是一個新的開始嗎? 質檢總局此番行動意圖明顯,一在明確二靠全始全終。 檢測比例明確,次數更加頻繁,開始覆蓋全程,國家質檢總局看似更加復雜繁瑣實則嚴格簡單的硬性規定,仿佛給所有在乳制品原料采購,生產加工,銷售終端的整個過程中有意或無意犯錯的人頭頂懸掛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再加上電子信息追溯系統的威懾,在這個令人憂心的“換擋期”,這將會對未來中國乳制品行業的發展起到里程牌式的促進作用。 然而,面對未來,并不是所有乳制品企業都很自信,即便完全達到甚至超過規定的質量標準,但對國家政策的扶持仍存在一定依賴性的乳制品行業,所要面對的并不僅僅是挽回消費者對其產品質量的信心,如何積極研究市場需求,努力拓展市場空間,并加快調整產品結構,提升企業的盈利水平和市場風險的應對能力……這一系列問題,也會令所有企業頭痛不已。 一邊是政策鉗制,一邊是同行在產品結構調整方面領先起跑,乳制品企業陷入到一場產品創新和高附加值產品研究的爭霸賽中。 我們必須看到,這次國家質檢總局連續出臺的兩個審查細則,涵蓋了乳制品企業生產行為的全過程,在許可和檢測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誠然檢測過程比以往冗長,但提高產品競爭力自不必說,就是帶來行業質量技術方面的革新也未為可知。可以想見,完備的質量體系之后,那些以逸待勞,發力產品創新,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創立世界性乳業品牌的Mac式前進,將引領中國乳制品行業甚至整個食品行業進入良性競爭的軌道。 雖然新審查細則的效力難定,但這種簡單嚴格的態勢或許會成為未來中國乳制品質量體系的主流,進而影響整個食品制造業。 本文來自:慧聰食品工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