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我這歲數的老太婆還能當個‘小老板’!”近日,年過七旬的李婆婆手持一張“新農合作社”的股權單,嘴里僅剩的幾顆牙齒也隨著她的笑聲在歡快“舞動”。 2008年11月,田心村集資辦起了集體豬場。經過1年多的建設,豬場初具規模。村民要把集體經濟這塊“蛋糕”做大,于是都將分紅投入擴大生產。 村民合股來養豬 “農民致富不容易啊。以前我們村是陽山縣出了名的貧窮村,沒想到現在我們因為這個豬場也翻身致富出名了,上個月,中央電視臺也來采訪我們呢!”李志文是陽山縣太平鎮大城村委會田心村小組的村民,聽說記者要采訪田心村的集體豬場,他興奮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大城村曾是一個為大型農業企業養豬的車間,運行兩年之后,因為代工養豬一頭只有四五十元的利潤,李志文、李志常兄弟覺得不合算,便決定自己干了。 南方農村報記者從陽山縣科技和農業局黃紹雄主任處獲悉:陽山縣太平新農生豬專業合作社是由太平鎮大城村田心村小組李玉常、李紹彬、李志文等養豬專業戶發起,全體村民共同出資于2008年11月辦起的企業組織。合作社以股份制模式合股經營,每股資金500元,村民以自愿原則參股,全村共有村民338人,入股股東338人、3389股。合作社辦起了占地50畝的養殖場,建有母豬舍720平方米、公豬舍50平方米、保育舍300平方米、肉豬舍720平方米,場內有消毒室、技術培訓室等功能室。養殖場現有母豬150頭、肉豬830頭,已出欄生豬3000頭,每頭利潤約170元,去年實現每股分紅200元左右。合作社規劃在今后5年內,年生豬飼養量達到1萬頭,產值超1000萬元,實現全村農戶共同致富。 一家養豬場使得一個貧困山村有勞動能力的留守人員都有業可就,并且寄托了全體村民巨大的愿望。這是一家怎樣的養豬場?9月15日,南方農村報記者來到了陽山縣太平鎮大城村田心村小組。 玉常感動全村人 “以前陽山人都說‘有女不嫁大城村’。我們村是窮得出了名的。那時我們村還沒有通公路,又缺水,村民生活很艱難啊!”回想從前,李志文頗為感慨,“窮不過三代,我們不能讓我們的村民世世代代都這么窮啊。我們要改變,我們要爭氣啊!” 在記者采訪過程中,村民經常提起他們生豬專業合作社的第一任董事長李玉常。兩個星期前,因勞累過度,李玉常不幸逝世。 “當時他(李玉常)是我們村子里最富裕的人。看到我們村民這么窮,在外面謀生的他經常回來接濟我們,辦集體豬場的建議最先就是他提的。”村民十分懷念李玉常,“才46歲的人啊,就這樣離開我們了!” “我活這么大了,從沒見過這樣關心村民的人!” 李志文彈了彈卷煙上的煙灰,動情地給記者講起了李玉常的故事。“可以這樣講,沒有李玉常,就沒有現在這么紅火的集體豬場,就沒有現在的田心村。我當了三屆村主任,沒有見過這樣為村民勞心勞力卻不求回報的人。” “起步的時候,我們很艱難啊,是他把村民團結起來,帶領大家一步步捱過來的。”李玉常長嘆一口氣,“他以前經常在豬場待到很晚,十一二點是常有的事,真的可以說是夜以繼日了!” “豬場動工的時候,我們村子缺水,就是他帶領著村民翻過幾座山去挖井取水。你想象一下,他一個將近200斤重的人啊,背著工具,翻山越嶺,可是他沒有抱怨過一句。看到他滿身都是泥水,我們全村人都感動了!” 棄醫回家當豬倌 “我以前當過醫生,還當過小學教師,但是董事長(李玉常)和我聊起豬場的事,我就辭職回來了。”李紹彬是現任新農豬場的場長,他扳著指頭,給記者作了介紹,“現在我們的新農生豬專業合作社有董事長、場長,設了九個常委,還有出納、會計,因為豬場是大家共有的,所以村民參與豬場生產建設的熱情很高。而一整套的制度,都是李玉常生前制定的。” “他對工作可謂盡心盡力,我是自愧不如啊!”回憶往事,李紹彬有些激動,“每天早上,他都要給豬場的豬播放音樂,聽說這樣可以促進豬的生長。一些看似很小的事,他都親力親為。我記得有一次是凌晨兩點多了,村里的一個山頭起火,他得知后,馬上從圩鎮趕回,和村民一起上山滅火,當天照常來豬場上班。” 弟弟接過重擔子 “現在感覺責任很重,這些都是村民們的錢啊。我一定要像我哥一樣,努力把豬場建設得更好!”李志忠是李玉常的弟弟,李玉常走了,李志忠就接下擔子,當上了新農生豬專業合作社的董事長。 “老實說,當初商議辦豬場的時候,我是表示過反對的,因為當時我們的資金不足、技術不夠,我擔心風險太大,但我哥還是堅持一定要辦。他經常對我們說,我們要全村一家親,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才能和諧啊。”提起李玉常,李志忠眼睛濕潤了,“以前,他經常幫助村里的人。過年過節,他都要給貧困戶送肉送菜。” 富裕寄望養豬場 田心村是一個典型的山村,年輕人都到外面打工,村子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而今,村里還保留著一個古老的職位:“村老”。“村老”是村里最有見識、威望最高的人,村中大事,經過“村老”同意才能行動。 記者采訪了田心村的“村老”李清。 “當時李玉常幾個人為辦豬場的事來找過我,村民聽說后都很踴躍,我們大家都很支持。”“村老”李清認真地對記者說,“那個時候,很多在外面打工的年輕人聽到這一消息后,能回來的都回來了,不能回來的都寄錢回來。辦這豬場,李玉常他們幾個也經受了很大的壓力,開始的幾個晚上都睡不好覺呢。” “他們那幾個常委現在還是沒有工資的。新農生豬專業合作社賺了錢,我們還要繼續投資,擴大規模,這樣我們田心村才能更快地富裕起來!” 昨日,南方農村報記者與李志文在電話里作了一番交談。 “現在每斤6.65元的豬價讓村民對豬場的發展前景看好。今年到此為止,已經超過上年每股盈利200元的目標。” 李志文說,29日上午,把豬場17頭大肉豬賣出后,他和員工們立即對豬圈進行消毒,隨后對豬場的防疫工作進行了一次全面檢查。 “發展勢頭好,村民很開心,但也不能飄飄然。養豬是個高風險行業,對豬場防疫,大家都絲毫不敢松懈。防疫工作要非常細致謹慎。”李志文向南方農村報記者透露:豬場正在加大投入,設施先進的“空調豬室”即將投入使用,他們還將改變傳統農村小規模養豬的習慣,實行規模化、標準化養殖。一個現代化的生豬養殖基地正在田心村迅速崛起,村民富裕的生活指日可待。 本報記者 黃裕東 實習生 劉博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