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郎咸平的幾篇文章感觸頗深,先看個例子,郎咸平寫的。我喜歡郎老師的獨到見解,從市場到企業,都有其超越常規的分析和理解,其眼光讓人不得不敬佩。 聯想一下我們養豬業,也確實有許多相似之處,應該沒有那么嚴重。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我們已經習慣了引進國外的品種,承認其優越性,但是得病率和多重感染逐年增多,這與中國的老百姓不正當的飼養管理有一定的關系。舉個簡單的例子,有多少散養戶養殖的母豬是外二元母豬的呢。重復不規范的利用其生長速度等多方面優點都會減弱的。就像迪卡008,再復制下去是沒有意義的。還有進口的原料往往要優于國產的,性價比更高。 中國這塊價值洼地,是世界矚目的。養豬業的前景是否也被其重視呢?我的推想是理所當然的。因為養豬業也帶動了很多的相關產業。就飼料和獸藥這一塊就相當可觀啦。現在發展的也相當先進。外資企業與技術也是不少的。尤其引種這一塊,不知讓多少企業嘗盡了甜頭。外國引進的經DNA鑒定的品系更是賣出了天價。很多企業都以炒種為主營收入。 但在事實上真的有那么好嗎?肯定是利弊共存的。我以前也發表過類似的文章。大談洋豬的不利之處。但我也比較相信,飼養洋豬是今后養豬業的主要方向。但中國的散戶養豬占了相當大的比例的。其技術和條件是路人皆知的。所以,事實上散戶飼養洋豬的利潤應該是不高的,個人觀察而言。 多半是炒種比較賺錢。就像國產的瘦肉型蘇太豬,說白了不就是土洋結合的內三嗎。當然,用的是中國地方培育的白豬品系也可能。呵呵,那肯定沒有洋豬好。在筆者眼里。洋豬的最佳位置就是父系。首先外二元母成本太高,其淘汰率太高。真不知那天會不會在養豬業也出現個‘孟山都’之類的,拿中國的太湖豬培育出來了品系再賣給中國人。 在繁殖,引種和抗病方面。我就不多說啦。洋豬肯定是不行的。很多人看中的就是外三的生長速度,體型,和瘦肉率。但這一定要因地制宜。比如肉料比,其實內三并不輸給外三多少的。只是一般人沒有發現其中的道理。很明顯內三吃得多,長的相對較慢,所以就認為外三好,其實是不對的。 舉個例子。在一般性的飼養戶提供的全價料蛋白可能并不能達到標準,充分發揮外三的生長潛質。往往內三,外三長速相同。但比較專業的飼養員配出的全價料,往往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外三明顯長速快。這有一個問題,就是外三是瘦肉型豬。內三則是兼并型。其終端母本是脂肪豬。其對飼糧的配比要求是不一樣的。說白啦,前者的飼料要比后者的貴。這樣算來其肉料比差距就縮小啦。加之很多地方內三外三的差價并不是很高。尤其一些散養戶的外三簡直就不知道是多少代啦。 再舉個例子,在較差的飼養環境下,外三與內三的發病率和嚴重性是相差很大的,尤其飼料配比方面再出現問題的話。 加之母本的優勢誰在上就不一定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