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產品行業的未來在于水產養殖,而水產養殖的未來則在于近海養殖。”日前在克羅地亞的杜布羅夫尼克召開的 2010 年近海水產養殖大會向與會代表傳達了這一觀點。 此項會事每兩年召開一次,匯集了養殖業主、供應商、科學家以及眾多的其他利益相關者,大會從其初創之時就成為激烈的觀點交鋒之所。在杜布羅夫尼克的這屆會議上,與會者很快就清楚地認識到自 2008 年在西班牙的阿利坎特召開上一屆會議以來,魚類養殖產業已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場地(而不是飼料獲取和加工或 NGO 介入)問題似乎已經成為水產養殖業發展的最大障礙。 水產養殖技術和研究科研創新中心的秘書長 Arne Fredheim 強調,用于制作飼料魚粉的魚類(例如大西洋鮭魚、海鱸魚和海歐鳊)的用量已經下降,這一事實或將在某種程度上安撫要求嚴苛的環境組織。 不過,他同時也承認,可供淡水養殖的陸上場地仍然處于短缺狀態。 類似問題還包括在旅游、能源企業、海產品生產商和其他行業都在爭奪同一片海域的條件下,如何在近岸區域“最佳地利用場地”。例如,在挪威,由于該國有較長的海岸線和相對較少的人口數量,人們可能認為獲得新建近海漁場的許可輕而易舉。但實際上卻非常難于實現,Fredheim 十分肯定地表示。 “這是一場不斷升級的戰爭。養殖業主不僅需要場地,更希望獲得最好的場地。”Fredheim 表示并進而補充道,同樣的要求也見諸于全球各地的其他利益方和利益相關者。“因此,此類養殖生產的未來發展不得不轉向近海水產養殖。” 克羅地亞是舉辦本次會議的絕佳場所。這個地中海國家的海岸線類似峽灣,由于其成功的空間規劃政策蜚聲國際。但近年來,水產養殖和旅游業之間的關系正變得劍拔弩張。 由于旅游業的快速發展,許多克羅地亞的養殖業主已經占據了所有海岸線附近的可用場地,并發現他們不得不去尋找更遠一些的近海海域。商業化近海活動有許多積極方面的影響,包括可能提高的生產能力和產品品質、降低對環境的破壞以及減少疾病爆發的機率。 雖然速度尚緩,但毫無疑問的是這一行業正在不斷發展,成功的近海養殖模式正破繭而出。目前,在夏威夷、巴哈馬群島和土耳其的近海養殖經營都已取得不俗的成果。 但是,在海洋更深處進行養殖的成本如何呢?即便不考慮最先進的新式籠養模式,近海養殖的成本仍然不可避免地大大高于近岸養殖。 Fredheim 表示,近海水產養殖不僅僅牽涉到新的技術。同時,它還必須易于控制并且經濟劃算,否則商業魚類養殖業主不會投資,他說道。我們可能對“近海養殖的重大革新”過于執迷,將關注點過多地集中于新物種、新設備和新的養殖流程方面,他補充道。 “這樣十分冒險,”Fredheim 說道。“恰恰相反,我們的產業應該循序漸進地發展。許多現有技術都適合于近海養殖。” 展望未來,面對地球上不斷增長的人口數量以及不斷增加的海產品需求,養殖業主怎能錯失近海養殖這一重大的發展機遇? 無疑,此次大會所達成的共識將更加堅定他們的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