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蒙牛乳業于香港公布上半年業績,至此四大乳業上市公司半年報悉數出齊。上半年,伊利、蒙牛、光明、三元四大上市乳業企業共實現營業收入超過347億元,比去年同期的297億元增長17%。不過,不斷刷新紀錄的原奶收購價,吞噬著企業利潤,著力推廣高價產品成為企業“隱性漲價”最佳方式。 凈利潤方面,蒙牛較去年同期小幅下滑6.5%至6.2億元;三元仍舊虧損,金額超過5000萬元;伊利與光明則實現了35%左右的年度增長。 原奶價格創新高 企業叫苦 乳業企業在半年報中,無一例外地陳述了成本上漲壓力。伊利在報告中表示,原料奶、白糖等價格持續上漲帶來了巨大成本壓力;光明稱,受2010年農產品價格上漲及部分地區惡劣天氣的影響,奶源緊張凸顯,奶源價格也逐步提升,乳制品毛利率略有下降。 以伊利的液體乳為例,營業收入比去年增加28.9%,營業成本卻增加38.5%。 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公司高級乳業分析師陳連芳對網易財經表示,“目前全國原奶收購均價在每公斤2.9元以上。其中,規模化牧場的原奶價格在每公斤3.3-3.5元之間,三聚氰胺危機之前,原奶也從沒有達到過這么高的價格,最高時不過每公斤3.1-3.2元。” 2009年上半年,原奶價格一路下跌,直到七八月份開始上漲。本輪上漲趨勢已經持續一年,且至今并無停止趨勢。另外一個因素也加劇了原料成本——企業為保障安全,更傾向于減少從散戶奶農手中收奶,更多收購規模化牧場的原奶。目前,散戶奶農的原奶價格在每公斤2.4-2.5元,比規模化牧場低1元左右,這也加劇了原料成本漲幅。 狂推高價乳品實現“隱性漲價” 上半年,蒙牛、伊利等企業都曾對外承諾不漲價,而在原料成本居高不下的情況下,“隱形漲價”成為企業的不二選擇,被標榜“高技術含量”、“功能性產品”的新品成為最好工具。 陳連芳認為,成本上漲情況下,產品價格不調整是不可能的。“上半年有些產品直接漲價了,有的是隱性漲價——不再做優惠贈送;包裝內含量減少了;把高價奶品的比例提高,都能達到目的。”陳連芳分析。 蒙牛就在半年報中明確表示,雖然原輔料價格上升,但透過提升高端功能性產品的比例、積極優化產品組合等,有效抵銷了原奶價格上漲的影響,保持整體毛利率穩定在26.2%的水平。在去年上半年原奶價格低位運行時,蒙牛的毛利率是26.7%。 目前,蒙牛旗下高端產品包括特侖蘇、新養道、冠益乳等,“高端乳制品研發”已經成為蒙牛既定策略之一。同期,伊利的營養舒化奶、暢輕等高附加值產品也已經占據其整個產品線的40%。三元高端產品銷售收入,也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0%。 新一輪海外市場試水序幕開啟 2009年,剛剛走出低谷的乳業企業,紛紛在各地上馬新項目,希望抓住行業洗牌的機遇;2010年,企業開始把目光轉向海外,試圖借國外低廉、優質的奶源和技術回攻國內市場。 上個月,光明乳業宣布將以3.82億元價格購入一新西蘭乳業公司。這次資金規模并不大的收購,可以為光明進入高端嬰兒奶粉市場提供良好的切入點和生產基地;建立供應穩定、質量優良的原料供應基地。 陳連芳說:“和國內乳品市場相比,國外市場是相當成熟的,利潤率很低。早年三元在澳大利亞收購過牧場,但經營欠佳就轉讓了。但現在的確是企業海外擴張的最好機會,利用國外的資源、技術,把低成本的產品賣進國內市場。如果過幾年國內乳業企業都發展起來,再走出去就沒多大價值了。” 有類似想法的還有蒙牛,上半年蒙牛與益生菌種巨頭丹尼斯克集團合作建立的海外工作站(巴黎)成立,成立該工作站的目的就是整合海外技術資源,降低其基礎研究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