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是最好的試金石。國產乳業在消費者用腳投票的選舉中再嘗惡果。官方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進入上海海關的奶粉進口量同比大漲四成以上,平均價格上漲32.5%;同期江蘇口岸累計進口乳制品增長2.9倍,其中奶粉進口量占了近三分之二。據估計,今年中國人喝掉的奶品價值可達200億美元,然而這一利潤豐厚的牧場正在成為外國奶牛的樂園。在市場危機面前,如果“中國奶牛”還不能學會自省,恐怕失去所有的草場的日子已不遠。 我們還清楚地記得,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發生以后,有關方面曾經信誓旦旦地表示,一定要認真履行職責,不再讓類似問題再出現,但此后三聚氰胺奶粉從未真正退出。衛生部稱,到今年2月份全國清理出2.5萬噸沒有銷毀的三聚氰胺奶粉。到8月份,全國食品安全整頓辦又在河北、天津、山西查出100多噸涉案奶粉。這些早就應該銷毀的問題奶粉至今陰魂不散,消費者怎么敢放心購買,安心食用?固然,有關方面堅持追擊、嚴打三聚氰胺奶粉功不可沒,但問題食品召回、強制性銷毀以及源頭性問責制度的缺失更值得反思。 在另一起奶粉信任危機中,隨著權威抽檢結果公布, “早熟門”似乎塵埃落定,但奶企在市場上卻無處伸冤,消費者對權威檢測照樣不買帳。這事怨誰?回望 “激素奶粉”質疑初起,家長向工商局投訴,工商局讓其找質檢所,質檢所表示不接受個人申請,無奈只好找到醫院,醫院卻又稱沒有檢測能力……試想一下,如果面對第一聲質疑,有關部門在第一時間內啟動檢測,及時將結果公諸于眾,何至于今日如此被動?奶企遭遇信任危機,難道僅僅是企業自身的問題嗎? 當然,在外部監管制度得到完善之前,中國奶牛必須先從自身多找找問題。在日前召開的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第十六次年會上,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負責人表示,原料奶生產與乳制品加工處于長期不穩定的 “買賣關系”,這種模式是造成乳制品行業一系列矛盾的根源。簡單地說來,就是把矛盾集中在奶站收購奶源的模式上,而不是奶企自身管理和誠信的問題。這種觀點無法解釋控制在企業手中的問題奶粉為何得不到及時銷毀,也無法解釋問題奶粉受害者面臨的維權難、索賠難等現象。消費者不信任中國奶牛的地方不是乳房,而是腦袋。奶企的自救如果總停留在奶源太分散等技術層面,那么就算去買下整個澳洲牧場,恐怕也無法讓消費者信服。 我們不希望國產乳業再出現問題,更不希望出現中國嬰兒要靠外國奶牛養活的尷尬局面。要避免這種情況,需要企業和政府職能部門狠下決心多方努力轉變發展觀念,真正把消費者利益放在首位。能夠做到這一點、重塑形象,挽回市場可以說不難,而做不到這一點、維持現狀,沒有草吃的將不僅僅是奶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