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近期公布數據:“CPI同比上漲3.3個百分點中,2.2個百分點是翹尾因素,1.1個百分點是新漲價因素。”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表示,食品價格上漲占新增漲價因素的75%,其中豬肉價格出現大幅上漲又起到了推動作用。 糧食危機是推動食品價格上漲重要因素,來自全球許多國家不同專業的科學家通過英國皇家學院發表報告稱,全球總人口預計將在2050年達到90億,如果想在不破壞環境的情況下確保人類糧食供給,可能需要推廣“人造肉”。 “人造肉”的歷史不長。第一個提出這個概念的是科幻作家拉斯維茲(Kurd Lasswitz)。在他的小說《雙星記》(In Two Planets)中,“合成肉”是火星人引入地球的合成食品之一。更進一步的概念是丘吉爾在上世紀30年代提出的。他曾經說過:“再過50年,我們就不用再做‘為了吃個雞胸、雞翅就把整只雞養起來’這種荒唐事了。我們可以在合適的媒介里分別培養它們。” 美國太空總署(NASA)和荷蘭科學家走在研究“人造肉”科研的前列。 據介紹,荷蘭“人造肉”研究是從活豬的肌肉上提取出細胞,放進特制的細胞培養液里,這些細胞開始成倍增長,并產生出肌肉組織。該大學生理學教授馬克·珀斯特稱,如能夠找到一種人工“訓練”"肌肉的方法,改善肌肉的結構和質量,肌肉組織就能變成牛肉一類的物質。 美國太空總署(NASA)設想:利用有限的幾種成分制成熟悉的食品,將為遠征月球和火星的夢想提供重要的生存手段,這比攜帶大量脫水耐儲食品和在太空種植農作物要方便得多。 2008年,世界最重要動物權益保護組織動物倫理聯合會(PETA)拿出100萬美元做獎金,用于獎勵2012年第一個“成功”地把人造雞肉投入市場的公司。PETA支持人造肉的理由很直接:如果人造肉全面代替天然肉,那么就會有很多動物避免在糟糕的環境中成長,避免被屠宰的命運。 環保主義者認為,人造肉代替天然肉也有很大好處:牲畜大規模飼養會給水資源、土地資源、植被保護造成壓力,牲畜排泄物會對水源、土地以及空氣產生污染。產業化生產“人造肉”可以大大減輕畜牧業對環境的壓力。 NASA已用魚肉組織試驗制造出少量“人造魚肉”,馬里蘭大學的賈森馬西尼博士認為,“人造魚肉”味道幾可亂真,可以人為地控制肉中的營養物質,將健康脂肪Omega3代替真肉的Omega6脂肪酸,可以制造出健康豬肉,減少高血脂和冠狀動脈硬化的風險。 “人造肉”生產技術目前還沒有成型,在“人造肉”問世時人們甚至會抵制它,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人造肉”確實健康、成本低廉,那么2050年家家戶戶吃“人造肉”的情境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