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沒了。”遼寧省新民市毓寶臺大橋上,一位養魚人看著茫茫河水嘆氣,他指著河中間說,“那曾經是我家的魚塘,如今和水融為一體了。”
今年,淡水魚連續經歷了飼料漲價、暴雨過多,利潤降低。 第一波:飼料漲價,盈虧線上徘徊 沈陽市物價局價格監測中心近日鯉魚零售價為6元每斤,比去年同期低了2.04%。“今年養魚的行情不好,不僅是零售價格低了,更表現在成本高,利潤薄。”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相關負責人表示。“淡水魚吃兩斤料漲一斤肉。”市水產技術推廣站負責人粗略計算,每斤魚的成本已經在4元之上。而記者了解到在養魚基地,淡水的批發價格每斤只在三四元之間。 “養魚面積增大,韓幣貶值向韓國出口量減少等都是行情不好的原因。”但市水產技術推廣站負責人認為進口魚粉等飼料原材料價格淡季逆市堅挺是最主要原因。 另外,其他飼料原材料如棉粕價格2400元/噸,同比上漲300元;菜粕2380元/噸,同比上漲280元;玉米胚芽1300元/噸,同比上漲300元。 第二波:雨水囤積,魚塘魚沖進河 7月19日至21日,沈陽市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局部出現特大暴雨,新民市大部、遼中縣北部、沈北新區西北部、法庫縣南部降水量均超過250毫米。昨天,記者來到遼河新民段,不太寬的遼河吞沒了周圍的田地、楊樹苗圃,周圍的魚塘也被吞噬其中。一大群人在釣魚、捕魚,個頭都在一二斤重。 市農委水產處朱雪冬了解,這次暴雨后,雨水大量涌向地勢較低的魚塘,迅速將池塘灌滿使池水外溢,池中的魚隨外溢的池水跑到了周圍的農田和溝渠里,出現了大面積跑魚現象,種類主要有黃顙魚、草魚、丁魚歲、德國鏡鯉、鯰魚、白鰱、鳙魚等品種。據初步統計,沈陽地區此次受災面積達到26592畝,其中池塘21492畝、稻田養殖5100畝,池魚損失總量2900噸,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900萬元。 第三波:休漁期,未給帶來好運氣 6月1日至9月1日是渤海進入伏季休漁期,7月21日之后的幾天,海上漁民正打撈海蜇無法同時打撈其他海魚,另外風雨交加也影響漁船下海,海魚數量較往期少。這是不是給淡水魚留下了很多空間? 不是!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的負責人表示,沈陽淡水魚市場仍然局限在“兩個在外”的態勢中。第一個“在外”指的是銷售市場在外,沈陽約三分之二的淡水魚銷往黑龍江、吉林、內蒙古等地。而沈陽本地對淡水魚的消費量卻在不同程度的下降,因為沈陽人相對喜歡海魚,且淡水魚烹飪方法比較少。 第二個“在外”指的是名貴魚種需從外地引進,例如鮭魚。原因是沈陽魚種和技術等因素上有限制,不能大規模養殖名貴魚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