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發改委監測,今年6月份第1周全國豬糧比價為4.76∶1,連續18周低于盈虧平衡點,連續4周低于5∶1。農業部監測全國6000個養豬戶4月份虧損面達到56.2%,主產區虧損尤為嚴重,出欄1頭100千克的肥豬虧損額超過200元。最新數據顯示,經過三次收儲中央儲備凍豬肉后,目前生豬價格雖有回升,但豬糧比價仍在黃色預警區域內,生豬生產面臨形勢仍然嚴峻。 造成我國生豬生產和價格過度波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現在大家聽到的是主流論點。那么,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可否聽聽另一聲音呢?主流論點是:“多年來,我國養豬業一直沒走出大起大落惡性循環的怪圈,重要根源就在于生豬養殖過于分散,產業化水平太低。散養戶缺乏及時準確的市場信息和預測能力,具有很強的從眾心理,經濟行為帶有相當程度的同步性,直接加劇了生豬價格波動的幅度。” 筆者對這一論點不能茍同。因為,2006年出欄50頭以上的場戶生豬出欄比重為54%,出欄50頭以下及散養戶出欄比重為46%,在這樣一種比例格局下,卻迎來了2007年~2008年豬價快速上漲;而2009年出欄50頭以上的場戶生豬出欄比重為61.1%,出欄50頭以下及散養戶出欄比重為38.9%,規模飼養豬比例明顯上升了,可今年一季度,商品肉豬價格持續下滑,從春節前的均價每千克12.6元跌至最低時的每千克9.1元,跌幅達28%,豬糧比價連續18周低于盈虧平衡點。 那么,生豬價格持續下跌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1)生豬生產存在著過度的產能過剩。至2010年4月我國生豬存欄量44330萬頭和出欄量64500萬頭,已達到高峰;能繁母豬4890萬頭,占存欄量的11%,超出正常比例1%,這是因為去年豬價降到低點以后,國家啟動了相應的收儲措施。在這樣一個過程中,養豬大戶和國企豬場增加了存欄數,因為他們嘗到了政府救市的甜頭。 (2)南方先后受旱災、洪水的肆虐,豬疫病發生帶有區域性。這些年,每當疫情暴發,生豬價格便快速下滑;而疫情過后,往往又供不應求。加上6月以后進入豬肉消費淡季,使得屠宰加工企業大幅壓縮備貨量和宰殺量,市場就增大了投放量。 (3)每年在生豬產業鏈上,養豬新軍是一個不小的力量,這支隊伍抱著賺錢目的入行,對于如何規避養豬業的疫病風險沒有足夠經驗。一旦風吹草動,他們就失去定力,就會敏感下意識地有所舉動,那就是在還沒有產生養殖效益時提前出欄或淘汰等等。大多數養豬戶拋售或清欄,多是這樣一種在猜測基礎上的跟風行為,往往極具傳染力。 筆者認為,市場風險要靠市場手段化解,平抑豬肉價格波動的關鍵在于解決市場供給的時間問題。7月~11月期間生豬價格會有上升,但仍維持在低價區位內;12月以后隨著氣溫下降,豬肉價可望回升,生豬飼養可進入微利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