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對于剛從管理學院走出來的中國企業家張成都來說,養豬似乎是個穩賺不賠的生意。 張成都自2005年起開始養豬。三年前豬肉價格漲到頂峰時,他飼養著5,000頭豬。但他現在已將飼養數量減少了一半。 盡管中國居民收入增加導致豬肉需求大漲,但主要飼料玉米的價格升速遠快于豬肉。 “許多養豬場都不再養豬了。我每月都在賠錢,過去幾年賺的錢全都賠進去了,”張成都在自己的養豬場對記者表示。他所在的四川是中國第一大養豬省份。 他說,飼料成本今年上漲了20%,豬肉價格卻下降了30%。張成都現在每賣一頭豬就會賠二、三百元。 中國政府因擔心食品價格膨脹,已經急忙通過出售國家庫存玉米和默許進口美國玉米等措施來降低飼料成本。由于存在轉基因問題,中國通常是禁止進口美國玉米的。 美國邦吉公司董事長魏澤博(Alberto Weisser)稱,隨著飼養業的現代化,中國對豆粕、玉米等飼料原料的需求增速已超過豬肉需求增速。邦吉公司今年曾向中國出口玉米。 魏澤博在本月早些時候的一次會議上說:“直到大約10或15年以前,中國還沒有真正的大型商業化養豬或家禽飼養業。那時大部分牲畜包括豬的飼料都是人吃剩下的殘羹剩飯。” “但隨著飼養業的發展和效率提高,中國政府在衛生和安全方面有了更多要求。隨之而來的就是越來越多的家禽和豬改由商業化養殖場生產。” 不過仍有些人繼續按照老辦法來養豬。在距離張成都的養殖場不遠的一里坡村,43歲的羅友超和家人今年早些時候決定進入養豬業。一家人從親戚那里借來錢,買了100頭小豬仔。 “我們剛開始養豬,根本不知道市場是什麼樣子,”羅友超一邊自制飼料一邊說。 “如果豬不病死,我們就有希望賺到錢。”她把希望寄托在來年的春節。 但中國飼料大王、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稱,正是像羅友超這樣的小型養殖戶,讓豬肉價格變得更不穩定,也讓飼料需求更難以預測。 “小規模的個體養殖戶對于養殖規模沒有任何規劃。豬肉貴時,他們就增加養殖;豬肉賤時,他們就減少飼養數量,”劉永好對路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