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牧草開始泛綠芽的時節,記者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采訪感到,這里的奶牛養殖在經歷了“急風暴雨”的考驗之后,正在全面復蘇。在這個有“中國乳都”之稱的城市郊區和周邊旗縣的農村,你隨時都能碰到三三兩兩的奶牛在漫步,濃濃的牛糞味在空氣里飄蕩。而更讓人欣慰和感動的是,每一個見到你的市、區、鄉鎮領導都表示,就呼市奶業在全國的地位而言,我們應該把奶牛養好,我們一定要養好奶牛。 市場催生養殖方式轉變 “一家一戶的養殖方式又落后又不掙錢。”郜獨立村的養牛戶現在的認識已經不同于幾年前。該村家和興牧場從建場開始就采取統一配方、集中飼養的方式來養牛。現在奶牛存欄量是200頭,其中120頭是育成牛,泌乳牛是80頭。該牧場有一筆養牛賬,他們是給伊利集團供奶,當前的奶價是1公斤3.15元,除去成本每頭泌乳牛的純利潤在3000元,算下來,一年的純收入是24萬元。在這樣賺錢的形勢下,牧場負責人說:“我們現在正在擴大牧場的規模。”顯然,這個牧場對規模化養殖充滿了信心。奶農們目睹眼前的現實,也看到了養牛的希望。他們挑出自家最好的奶牛積極參與入股牧場,一個過去從未有過的養牛新模式在該村開始受到歡迎。 記者在臨村一個奶牛養殖小區看到,這個小區盡管建的年頭比較長,但因為依然固守著集中進區、分別飼養的老模式,牛奶的質量和數量都上不去(奶價僅僅是1公斤2.6元),辛苦一年保本都困難。張敏是小區里養牛頭數較多的奶戶之一,相比較,他在小區里算是掙錢的戶。“但是很難。”他說。今年43歲的張敏2001年開始養牛,曾經也嘗到了養殖奶牛帶來的甜頭,后來就一年不如一年了。他現在也有一筆賬,他家有26頭奶牛,產奶的是13頭。現在企業收奶十分嚴格,如果交奶順利,除去各項開支費用,他一個月的利潤應該在5000元左右。但是如果倒一次奶,損失就是1000元。 在呼和浩特市的所有牧場里,養殖相對科學規范的,牛奶蛋白含量便較高,品質也好,這樣的牛奶是受企業青睞的,奶價也相對穩定和價高。雖然張敏也進入了養殖小區,但養殖方式沒有大的改變,即使他交的牛奶蛋白含量達標,奶價依然較低。 在采訪中,不少奶農希望政府能多建一些規模化、科學化養殖小區和牧場。 “奶聯社”的興起 從呼和浩特市沿110國道西行大約幾十公里,就看到一排排的藍色屋頂,這就是呼和浩特市目前最先進的奶牛飼養場,被稱之為“奶聯社”。這里的奶牛每頭牛都有屬于自己的臥床和產奶房,保溫飲水、自由采食以及糞便自動清理和收集等設施也一應俱全,這個奶聯社是伊利集團創辦的。這里采取的是牧場放養與圈養相結合,大部分奶牛都來自周邊農戶,農民以牛入股,養殖由奶聯社負責。從飼料喂養到擠奶出售,原奶生產的所有環節都在嚴格控制之中。 因為是集中養殖,奶聯社在運營中降低了成本,平均每頭奶牛每天比奶農自己飼養少投入1~1.5元。產量也在增加,入社之前,農戶一頭牛年均產奶4.12噸,現在增加到了5.23噸。由于原奶質量好,銷售價也因此比散戶奶價每公斤高出很多。一位奶農說,從2007年開始,他就把自己的5頭奶牛交給了奶聯社,自己則在附近的一家企業打工,現在已有兩份收入,除了打工掙錢,還能領到奶聯社一年給的兩次“分紅”。 奶聯社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甚至還注冊了商標。它實行股份制企業管理,設有章程,理事會、理事會主任、監事會、監事會主任皆由社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奶聯社還建立了《社員管理制度》、《股金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由社員選舉產生的奶聯社站長負責管理,收入由奶聯社統一支配。 實際上,奶聯社搭建了一個養殖的平臺,擁有資金設備和技術。而奶農只需要以奶牛入股即可。在入股之前,奶聯社會對奶牛進行評估并建檔立案,年底有固定分紅,對于奶農而言是零風險,合同期內,奶牛所產牛犢歸企業所有,奶牛疫病和死亡風險則由奶聯社承擔。據介紹,奶聯社的基本原則是,奶農能做好的要留給奶農來做,奶農做不好的各環節在一定時期內都由奶聯社來做,最終逐步走向奶農完全合作化和國家整體調控化。 在這一模式下,奶農的利益是相對有保障的———奶農自愿入社、不參與經營、獲取年固定回報、到期自愿退社,退社時領取入社奶牛金。奶農還可以和奶聯社簽訂協議,比如用奶農家里的土地種玉米,奶聯社負責收購。有合適的勞動力,也可以進奶聯社當產業工人。奶農入社時,年產4.5噸鮮奶的奶牛定價為5000元人民幣,合同期為5年的養殖戶,5年給養殖戶利潤5000元人民幣,本利共10000元,每年付2000元。年產4.5噸鮮奶上下的奶牛,定價及養殖利潤按比例增減。土默特左旗有關部門算過一筆賬,奶農一旦入社,實行的是零風險,每年可以獲取20%的高額投資回報,這遠高于奶農自行養殖所得的利潤。奶農入社之后,可以將飼養奶牛的土地用于它途,可以減少奶農飼料種植成本586元(1頭牛按2畝飼料地計算)。 近兩年,一些小型的奶聯社在呼和浩特市周邊開始興起。和林格爾縣下喇嘛蓋鄉農泰養殖場就是一個例子。該場負責人說,這種形式很受農民歡迎。他記得兩年前場還在建設時,一些奶農就將自家奶牛趕來了。說起效益,這位負責人說,不說別的,光原奶收購價就能體現出來,在這之前每公斤才2.4元,現在是3.2元。 市農牧業局相關人員告訴記者,為順應規模化養殖的發展方向,從去年開始,呼和浩特市各旗縣區奶牛規模化養殖場建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已開工建設的50個養殖場中,已經建成45個。這50個規模養殖場中有牧場園區45個,占總數的90%,有養殖小區5個。這些養殖場建設起點高是共同的特點。它們科學設計,合理布局,建設標準高,投資力度大。總設計規模為6.37萬頭奶牛,其中萬頭牧場園區2個,占總數的4%;千頭牧場園區31個,占總數的62%;百頭牧場園區17個,占總數的34%。百頭牧場園區平均投資300萬元,千頭牧場園區平均投資1000萬元,萬頭牧場園區平均投資在1億元左右,共投入建設資金約4.6億元;在新建的牧場園區除了幾大乳品加工企業參與外,村委會集團和個人投資建設30多個(絕大多數是由有經營奶站經驗的經營者建設)。上面說到的和林格爾農泰養殖場就是后一種投資者。這個養殖場已經有200多頭牛進站擠奶了,其中奶農的奶牛占50%以上。現在養殖場不僅有專業的擠奶廳,還有奶牛的活動場地,寬敞的牛舍里還備有臥床、走道,就連工作人員也都有自己的辦公室。 規模化:奶牛養殖的未來 從2007年開始,呼和浩特市政府對于規模化養殖的扶持政策就已經出臺,即對每個檢驗合格的牧場給予30~50萬元的資金補貼。除此之外,牧場的“三通一平(通水電路和平整場地)”也由政府來做。 市委書記韓志然說,奶牛養殖規模化是個趨勢,早行動早受益。這個效益是很明顯的。他特別對記者說,奶農是最大的受益者,牛還是原來的牛,因為養殖水平提高了,就可以以奶議價,也就有了話語權。 呼和浩特市的奶牛養殖條件得天獨厚,這里有適合奶牛生長的地理環境,還有國家和政府的優惠政策,以及兩大乳品企業———伊利和蒙牛。呼和浩特市農牧業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09年呼和浩特市牲畜總頭數362萬頭(只),其中奶牛存欄達94萬頭,奶業成為呼和浩特市的支柱產業。2008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051元,其中來自奶業的純收入2828元,占40%,奶業已成為呼和浩特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呼和浩特市奶牛規模養殖場(小區)從1999年僅有的5家發展到現在100頭以上規模養殖場(小區)236個,奶牛規模化養殖比例達到30%。 目前,呼和浩特市一家一戶養殖戶的比例依然很大。記者采訪發現,由于飼草料不斷漲價和奶價低等原因,散養戶普遍在賠錢養牛。在“養牛第一大鎮”金河鎮,記者見到了“養牛大戶”趙文奎,他正在院子里清理牛糞,養牛已有10余年經驗的趙文奎一提養牛半晌無語。他目前養有7頭黑白花牛,2頭牛正是產奶期,日產奶量達到40多斤,旺季的時候有50~60斤的產奶量,可以看出趙文奎的奶牛產奶量不是很低,這應該不是他煩惱的原因。“現在物價都上漲了,飼料跟著漲,雖然收奶價從2009年夏季的2.2元/公斤漲到現在2.4元/公斤,但是現在的玉米又漲了8角多,達到了1.7元左右,養牛成本的支出和奶款的收入差的太多了,對我們養殖戶來說一點兒利潤也沒有。”趙文奎道出其苦惱的原因。記者采訪中了解到,他所在村養殖戶的情況和他差不多。現在,全村150戶養殖戶已經有一半多賣了牛轉而去打工了。他們十分想進入統一的管理、統一的防疫、統一的喂養的規模化養殖,但由于他們村地處近郊,土地價值在不斷升高,誰能來這里投資建養殖場呢? 2009年10月16日,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出臺了《呼和浩特市關于建設優質奶源基地的決定》,提出了未來3年的發展目標:經過3年的努力,呼和浩特市規模化養殖水平要確保達到70%以上(2009年達到30%,2010年達到50%,2011年達到70%);呼和浩特市奶牛良種覆蓋率達到90%以上,優質奶牛存欄穩定在100萬頭左右;全市成年母牛年產奶量平均達到6.5噸以上,牛奶質量進一步優化提高。 作者:張五四 來源:農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