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農業大學主持完成的“肉雞健康養殖的營養調控與飼料高效利用技術”通過教育部科技成果鑒定。
鑒定會上,鑒定委員會聽取了項目組負責人咼于明教授所作的研究工作報告和技術報告,認為這一研究充分結合我國肉雞養殖業的技術需求,應用多學科交叉的先進方法,研究了肉仔雞腸道系統發育、營養代謝病、免疫抗病機能和雞肉品質等的營養調控理論與技術,研發了飼料高效利用和氮磷鋅錳銅減排等技術,在多方面取得了創新。 專家們認為,這一研究系統研究了肉仔雞腸道微生物與功能,揭示了全腸道菌群的演替規律,發現不同品種肉雞腸道結構與功能以及微生物菌群多樣性具有差異;明確了一些養分和生物飼料添加劑調節肉仔雞腸道結構和功能的作用效果、機理及其適宜劑量;發現兩種新型飼料添加可有效降低肉雞對代謝病腹水綜合征發生的敏感性以及腹水綜合征導致的死亡率,闡明了其作用機理是改善了肉仔雞細胞線粒體的脂肪酸利用和呼吸鏈的功能;研究營養與免疫互作,確定了肉仔雞獲得最佳免疫機能所需要的2項適宜的營養適宜供給量參數;揭示了不同結構不飽和脂肪酸對常態、免疫應激和免疫抑制狀態下肉雞免疫機能的不同調節作用,研發出增強肉雞免疫抗病力的適宜脂肪酸營養技術方案;運用酶與化學處理方法,獲得了高純度免疫調節活性多糖高得率的制備技術,并確定了具有調節肉雞免疫機能的適宜分子量范圍和在日糧中的適宜添加劑量;集成研究出根據季節在日糧中組合添加益生菌、益生元、酶制劑、植物提取物、溶菌酶和霉菌毒素吸附劑與飲水中添加酸化劑相結合的肉雞無抗飼料飼養技術,使肉雞全飼養期的飼料增重比達到在夏季1.80:1、在冬季1.78:1和氣候適宜時1.73:1,大群飼養的存活率由90%提高到95%-97%;食用雞花料的雛雞7日齡體重近200克。研究確定了高濃度富集硒、w-3多烯脂肪酸雞肉的和改善雞肉肉質穩定性的營養技術,使雞肉在4℃下貯存4天的過氧化速度降低50%以上;高效飼料利用技術有效降低了N、P、Zn、Mn和Cu的排放20、27、30、30和17%。項目組獲得授權發明專利10項,研發鑒定新飼料產品2個;起草制定《雞飼養標準》、《無公害食品—肉雞飼養管理準則》、《飼料添加劑安全使用規范》等8項國家或行業標準與規范。 專家們認為,該成果在大型飼料和養殖企業中示范推廣,肉仔雞增重速度改善6.5%,出欄體重提高200g以上,飼料轉化率和成活率分別提高5.2%和5.6%,氮、磷排放分別降低10%以上和20%;已生產肉雞飼料近9000萬噸,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顯著。鑒定委員會認為該成果的理論和技術創新點突出,在產業中應用程度高、效益顯著;成果水平整體國際先進,部分居國際領先。 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成果處處長楊健安、主任劉爽,農業部畜牧司行業科技處處長張智山、副處長黃慶生出席成果鑒定會,鑒定委員會專家包括浙江大學劉建新教授、南京農業大學王恬教授、中國科學院亞熱帶生態研究所印遇龍研究員、山東農業大學林海教授、華南農業大學馮定遠教授、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熊本海研究員和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張培君研究員,我校校長助理兼科研院常務副院長龔元石、科技成果管理處主任白玉華參加了鑒定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