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去年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難,出口額同比下降2.5%,盡管水產品出口也出現較大幅度的波動,但最終仍實現全年出口額正增長。據統計,2009年我國水產品出口總額達107億美元,同比增長1%,繼2008年首次突破百億美元大關后,再創歷史新高,已連續10年位居我國大宗農產品出口首位。但是,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給我國水產品出口貿易平穩發展增加了不確定性,在經歷了形形色色的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后,我國水產品主要出口市場歐盟、美國、韓國于2010年開始實施的一些法規,又使我國水產品出口遇到新挑戰。 歐盟實施海洋漁業捕撈新法規、美國實施食品安全新法案、韓國收緊水產品進口檢驗等新法規的實施使得我國水產品出口門檻和貿易成本進一步提高,出口貿易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為確保水產品出口貿易的健康持續發展,最大限度地減少各種技術性貿易措施對水產品出口貿易造成的負面影響,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和水產品出口企業必須做好溝通協調,積極采取措施做好相關應對工作,盡可能減少和分散貿易風險。 一是要積極了解國外新法規的內容,準確掌握其最新要求。政府部門應發揮技術和信息優勢,及時向企業進行全面的宣傳,按照新法規的要求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同時,企業要加強與客戶的溝通,及時了解進口方新的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將負面影響降至最低。 二是要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安全意識。企業是產品質量安全第一責任人,水產品出口企業應不斷提高自身的質量管理水平和產品質量自控能力,進一步完善質量安全體系,保證HACCP體系持續有效運行,使生產加工過程規范化,產品質量標準化,確保水產品生產加工全過程符合新法規的要求。 三是要強化源頭管理,把好輸歐盟海產品原料關。進料、來料加工時企業應向進口國索取具有歐盟認可的相關捕撈證明文件,提高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能力;對于國內海捕原料,應盡早明確捕撈證明的出具部門。檢驗檢疫機構要做好自捕原料和進口原料的審核查驗工作,堅決打擊非法捕撈行為,確保原料來源合法,使出口到歐盟的海產品符合新的規定。 四是要建立健全水產品溯源管理體系。該體系的建設關系到消費者的健康與安全,更關系到我國水產品的對外貿易,為確保出口水產品的安全衛生質量及其可追溯性,保證不合格產品的及時召回,企業應通過對原料、成品批次的管理情況,建立完善的產品溯源管理體系,必要的時候可通過追溯體系查閱相關批次產品的記錄,分析存在問題的原因,進而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 五是要深入研究WTO規則。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活動,等效采用國際標準;加強預警,建立水產品安全預警體系和風險預警與快速反應機制;建立全面、權威的國家技術性貿易措施信息網,規避國外的技術性貿易措施。 六是要積極開拓新興市場。歐、美、日、韓4個主要市場在中國水產品出口貿易中所占的份額在73%左右,由于市場相對集中,容易受進口國家或地區政策和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影響,存在出口風險,應避免對這些市場的過分依賴。可針對出口市場的不同特點和需求,調整產品結構,走產品品種多元化道路,在著力穩定傳統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新市場,擴大在新興市場上的占有率,逐步減小對4個主要市場的依賴度,提升水產品出口特色和優勢。 摘自:中國國門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