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農業部的一份報告,中國水產品加工產業2008年制造67億美元(相當于455億人民幣)的產品。這份報告引述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統計數字指出,中國水產品加工產業在2004年時總值為57億美元,2004到2008年間之年成長率為3.84%,2007年產值為64億美元。 整體而言,過去五年間,中國食品加工產業每年成長近30%,2008年總產值可望達到5,880億美元,這份報告進一步指出,持續的經濟發展、都市化增加、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及消費者對新食品愈來愈多的關注,這些都可能持續產生極大的機會予美國水產業。 原料來源 俄羅斯及美國在出口水產品到中國這部分,領先其它各國。2008年中國水產品進口總值37億美元,其中來自俄羅斯的水產品占12億美元,約為總進口值的33.4%,美國水產品進口值約5億1,860萬美元,占總進口值之14.2%,而來自挪威的水產品部分則有1億8,340萬美元,約占5%。中國水產品進口量約有40%為加工再出口導向,即加工后再出口銷往其它國家。美國是水產品出口到中國的第二大國家,同時也是進口中國水產品最多之國家。另由于鮭魚為中國中產階級最喜愛的魚類,挪威則成為出口新鮮鮭魚提供中國國內消費的首要來源。 議題與機會 在中國加工后之水產品大多銷往美國、日本及歐洲,但美國與日本愈來愈嚴格的檢驗標準,可能減低中國對這兩個國家的出口量,而此也會減少中國進口美國水產品出口銷往中國的數字。其次,中國每年低溫物流問題造成極大的產品損失。2008年中國估計運送過程中損失的食品年總值達92.5億美元,易腐爛的產品如水果及蔬菜,其損失量更達總運送量之25%至30%。造成損失的主要因素是,僅有15%的易腐爛產品是以具冷凍或冷藏能力的運輸工具運送,已開發國家則有近90%的產品以此方式運送。目前,中國約有90%的肉類產品、80%的水產品及大部分乳類產品,系以未具低溫方式加以運送。 中國并未能自2008年經濟衰退中幸免于難,但較其它國家受創輕。大多數專家認為其成長率可達6~7%,不過這一結果亦導致許多中小型公司倒閉,并使高價位旅館及餐廳之消費顧客減少。為提振經濟活力,中國政府實行一系列措施,包括為振興10個核心產業的計劃而投入4兆人民幣,其中包含食品加工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