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吸蟲病 【概述】 肝片吸蟲病主要是牛、羊等的寄生蟲病,分布相當廣泛,病原是肝片吸蟲,這種蟲有時也可能寄生在豬的膽管中,但比較少見。 【病因/病原】 肝片吸蟲長20-30毫米,寬5-13毫米,外觀呈葉片狀,灰褐色。前端部有呈三角形的錐狀突,錐狀突的基部后方,向兩側擴展形成“肩”。自“肩”至蟲體的中央部附近最寬,向后端逐漸狹窄。 【流行病學】 成蟲寄生在宿主肝臟的膽管中,蟲卵隨膽汁進入腸道與糞便混和而排出體外,在適宜的環境下孵化成毛蚴。毛蚴在水中遇到中間宿主錐實螺即鉆入其體內,最后發育成為尾蚴。尾蚴鉆出螺體,在水中很快就分泌粘液把自己包裹起來成為囊蚴,附著在水草上或在水中漂浮。囊蚴隨水或水草被動物吞食后,蚴蟲即鉆入動物的肝臟膽管中,逐漸發育為成蟲。 【病理學】 寄生蟲數多時,膽管顯著擴張,管壁肥厚并突出于肝臟表面呈曲張膨大的條索。 【病理學圖】 【癥狀】 寄生蟲體少量時往往不表現 癥狀,寄生蟲數多時才表現貧血、黃膽、水腫及消瘦等癥狀。 【診斷】 懷疑為本病時可以作糞便蟲卵檢查。 【治療】 ①硫雙二氯酚,每千克體重0.1克,1次混飼料中喂給。 ②檳榔100克、木香25克,煎液汁,空腹1次內服,連服3次,或鴉膽子50克,大茶藥(干燥)15克,生姜15克,水煎服。 ③貫眾50克,煎法,1次灌服,連服3-4次。 【防治措施】 不用生豬糞給水生植物施肥。在流行地區,以病豬及時治療,盡可能不用生的水生植物喂豬。人群以20歲以下的青年和兒童感染較多,多數通過生食菱角、荸薺、薺白而感染,也有10.3%-12.8%是飲水感染。潛伏期1-3個月。因感染程度的不同,癥狀表現差異很大,主要表現慢性腹痛、腹瀉、營養不良、浮腫、精神不振、乏力等,應及時治療。因此人們應注意個人衛生,吃菱角、荸薺等水生植物時,應去皮煮熟后食用,不飲生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