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食品安全“十一五”規劃》日前發布,廈門市將繼續圍繞“五類產品、一個行業”即畜牧業產品、種植業產品、水產品、飲用水、加工食品和餐飲業主要食品的“餐桌污染”開展全面治理和專項整治,力爭在五年內實現農產品規模基地標準化生產,解決源頭污染問題;主要食品生產企業全面實行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大中型批發市場、生鮮超市(農貿市場)和連鎖超市全面實行食品上市銷售準入。 應對食品安全復雜化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開始成為群眾普遍關注的社會焦點。市委、市政府對此高度重視,2001年在全省率先實施“放心食品工程”,并連續多年將實施“放心食品工程”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和整頓、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專項內容,取得了明顯成效,五年來沒有出現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但是,隨著食品生產的工業化和新技術、新原料的應用,環境污染波及食品并引發食品污染事故,影響食品安全的因素日趨復雜化。《規劃》指出,目前我市食品安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畜禽、水產養殖、蔬菜、水果種植和食品加工不當使用或濫用違禁獸藥、農藥、抗生素、添加劑、激素等現象依然存在,上市食品有害殘留物超標等等。 推行農產品準入證 “十一五”期間全市將逐步推行肉、禽、蛋、菜、水產品等主要農產品憑產地質量合格證明或檢測合格證明才能上市交易的制度。同時,完善市場法人主體登記制度,實行市場開辦者、經營者食品安全責任制,建立食品安全告知、承諾和先行賠償制度。重點加大對社區、城鄉接合部和村鎮各類食品批發市場、集貿市場、食品經營企業和個體經營戶的監管力度,強化監督檢查,查處違法違規行為。同時,用五年的時間,通過新建一批、改造一批、關閉一批的方式,實現農貿市場超市化目標。 建立“一條龍”食品安監體系 日前,我市已出臺《廈門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未來五年內還將提高和完善6大食品安全監測預警網絡。 這6大食品安全監測預警網絡是:農產品安全監測評估與預警網絡、動物疫情監測診斷網絡、水生動物疫病疫情監測診斷和水產品安全監測評估與預警網絡、食品檢驗檢測和質量安全分析網絡、食品污染物安全監測評估與預警網絡、進出口食品安全監測信息網絡。通過提高和完善這些預警網絡,建立一個政府推動、行業自律、企業負責的食品安全信用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