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糧投資蒙牛并不是簡單的“國進民退”,而是大型國企以市場化的姿態和手段參與整合海外和民營上市公司的一個序幕。 ■文/王 冉,易凱資本有限公司CEO 2009年7月6日,中國最大的糧油食品企業中糧集團宣布聯手厚樸基金,投資61億港幣收購蒙牛公司20%的股權。在這次收購中,中糧與厚樸共同組建了一家新的公司,其中中糧持股70%,然后分別向蒙牛認購新股,以及向老股東購買現有股份,新公司在完成相關收購后將成為蒙牛第一大股東。 在某種意義上說,厚樸成為了中糧的一個“杠桿”,幫助它用不到第一大股東的糧草打下了第一大股東的江山。這種中國戰略投資人聯手大的私募基金進行投資的努力并不是第一次出現,未來肯定也還會有更多類似的案例出現,中糧投資蒙牛只是大型國企以市場化的姿態和手段參與整合海外與民營上市公司的一個序幕。 對于中糧收購蒙牛的股權一事,很多人都會自然而然地將其看成一場央企與民企的聯姻,當作是“國進民退”的典型案例。其實,這只是一家海外上市的、由中國公民創辦的、面向中國市場的、目前又需要幫助的公司引入戰略投資人,除了中糧對蒙牛具有明顯的戰略價值外,本質上同前不久國美引入貝恩資本并沒有太大的區別。 而對于蒙牛來說,其實可以想象,在三聚氰胺事件后,找到牛總試圖“雪中送炭”、低價抄底的國內外大PE肯定有很多,但是蒙牛最終選擇了中糧這座超級靠山。這并不難理解,大PE有的只是錢,而中糧是一座關鍵時刻可以依靠的大山。大難之后,??傄庾R到,靠山比錢更重要。 盡管中糧是央企,但我們也應看到其是國際化程度最好、戰略視野最開闊的央企之一。一家像蒙牛這樣的高度市場化的公司愿意接受一家大型國企的戰略投資,其實反過來也是對國企的認可。在市場化的今天,這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在某種意義上說,蒙牛選擇中糧可能比中糧選擇蒙牛需要跨越更多的心理障礙。我相信短期內,蒙牛從中糧尋求的更多是幫助,而不是控制。我同時也相信,中糧對中國乳品市場的長期戰略野心肯定不僅僅是20%的70%。如果有一天中糧真的控股、甚至全資擁有了蒙牛,蒙牛市場化的基因也很難改變。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讓民企做大了,那些真正優秀的國企才有更好的整合目標。而要讓民企做大,必須同時也要允許它們在做大的過程中去整合和改造國企。 有三個關鍵的指標可以告訴我們中國的產業整合還處在非常初級的階段。第一,市場中并購交易額占GDP總量的比例非常低,2007年大約為2.3%,而美國是31.2%;第二,行業前三名在整個行業中所占的市場份額非常低,很多行業里的前三名加起來不超過30%,有些甚至不到10%;第三,行業內前十名之間的并購交易數量非常少。 除了市場發育到一定階段后行業整合的內在需求,這場波及全球的金融風暴正在為我們提供一個促成行業整合的外在推力。 從賣方市場看,眾多企業無論是外需驅動還是內需驅動,都會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它們在需求疲軟、收入大幅下挫的同時又面臨信貸短缺、資金成本大幅上漲的雙重擠壓,那些曾經心比天高的企業家在冰冷的現實面前,可能不得不更加務實地考慮生死存亡的問題。 與此同時,最近十年來,海外風險投資和私有股權投資已經深度介入了幾乎所有國家沒有明文禁止的行業。資本家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會面孔冰冷軟硬兼施要求那些“寧做雞頭不做鳳尾”的中國企業家們矯正心態,本著股東利益至上的原則,通過并購,實現外部投資人的價值實現與資本退出。 從買方市場看,現在是低價買入的時候。經過全球股市過去一年的巨幅震蕩,無論是國內企業還是外國企業,其價值已經基本完成了向正常狀態的回歸,有的甚至已經明顯超低,這是“乘人之?!钡慕^佳時機。 另一方面,經過過去五到十年的努力,國內已經涌現出一批具有一定的現金和股權支付能力的潛在行業整合者,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積極通過兼并收購的方式來幫助自己實現既定的企業戰略和產業鏈布局,一輪前所未有的并購浪潮的到來是大勢所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