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裝有30噸雞蛋的貨車行至京港澳高速河南新鄭市和莊鎮附近,不慎翻入路溝。車上數百箱雞蛋散落一地,和莊鎮穆莊村、小崗王村等村200多名村民蜂擁趕來,哄搶雞蛋。面對如此場景,損失慘重的司機欲哭無淚,心寒不已。(7月23日大河報) 光天化日,說搶就搶,這情景讓人駭然。眾人哄搶,自然不是預謀,起因不外乎是誰第一個拿到了,旁邊的人看了,覺得自已不拿就虧了,緊接著又有人按捺不住也動了手,到后來終于變成了你搶我搶大家搶。在這種哄搶中,既有“羊群效應”的火上澆油,也有“法不責眾”的思維定勢,又有“大家都在拿,不拿白不拿”的自欺欺人……九九歸一,則是利令智昏。 當許多人集體利令智昏的時候,結果是非常可怕的——平時的循規蹈矩都化作烏有,道德良心則如潰決的堤壩剎那間蕩然無存了。無論是新鄭這次哄搶雞蛋的村民,還是其它地方哄搶別的財物者,在動手之前哪個不是道貌岸然?雞蛋有價,財物有價,道德無價,然而無價的道德這般脆弱,又幾多發人深省。 我們曾經簡單地認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而事實卻證明這是一廂情愿。在倉廩實和知禮節、衣食足和知榮辱之間,并沒有一個必然的等號。物質生活水平跨越了“小康線”,跨越了“富裕線”,卻守不住道德底線,揭示出文明的跛腿,而跛腿的文明又能走多遠呢?同樣,一個精神缺失、進退無據、無所依憑的社會又能走多遠呢? 為什么這些年不明是非、不知榮辱、不分美丑的現象屢見不鮮,原因固有種種,但主要的一種,是我們對“缺德”的人和事太過寬容。當“缺德”的成本低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干脆連一聲斥責也不用擔心聽到,連一個鄙夷的眼神也不用擔心看到,有的只是“缺德”帶來的“實惠”,那么“缺德”者還會顧忌什么?“導向”如斯,于是哄搶鬧劇無休無止,一見有利可圖就一哄而搶,恰也難免矣。“缺德”可怕,而比“缺德”更可怕的更是對“缺德”的容忍。容忍“缺德”會帶來什么樣的苦果,一時之間不會全部顯露出來,但可以預料的是,這個苦果一定是災難。從這個角度考量,每一次哄搶鬧劇,不正是給我們敲響的聲聲警鐘嗎? |